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现状瓶颈 橱柜经销商与制造商应紧密合作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1 月 12 日 22 时 41 分 21 秒  
来源: 中华橱柜网   2010-2-9 8:27:00
   【慧聪建材网】 橱柜的报价单位是“米”,稍微考虑一下,一米包含什么部品部件?一米的价格单位从何而来?在实际销售、设计和生产中,又如何把握“一米”所产生的变化呢?消费者又如何审核和认定“合理性”呢? 
    中国橱柜以“一米”作为价格单位延续了十余年,是由毫无规律的“业态”和“作坊式生产方法”所形成的一种“权宜之计”。16年以后的今天,它也应该完成“历史使命”了。因为一尘不变,不符合行业正常进步和发展的客观性。 
    以“一米”作为单位的“卖”,揭示了橱柜十分典型的“低效率、高成本”的初级阶段特征。使中国橱柜圈内的供货商、品牌制造商、经销商无一幸免的面对“重重瓶颈和限制”。 
    品牌制造商: 
    无法适应无序、千变万化而产生“效率”。无法形成“生产和发运”的有效秩序而形成正常的“供货”。销、产、供没有通用而标准的产品和流程,而不可避免的造成遗漏、缺失和偏差。无法形成“专业和技术”对经销商进行辅导、帮助和影响。统而共之:也不可能“保障质量”。因为质量依靠通用而有秩序的生产、发运等,便于“经销商”实施“终端安装服务”,才得以实现“安装”品质的稳定性。
经销服务商: 
    橱柜的“经销服务商”是各行各业中责任最大、茅盾最多、涉足面最广、最繁琐的“商业平台”。处于“销售为难设计”、“设计为难生产”、“生产和发运害苦了安装”的混乱流程中,经销商承担几乎全部终端责任,经销商最终面对“客户”,化解因此而造成的全部茅盾。我想,只要曾经做过橱柜经销商,都无一例外的、或多或少的深有感触。真所谓“做了橱柜,年都过不成”。 
    经销商和制造商形成合二为一的“通用性”,势在必行: 
    (1)形成“部品”通用性和标准化:首先解决怎么“卖”的问题,以各种单柜作为“卖”的基础,即可形成“通用的”、“合理的”、客户容易理解和确认的“整套橱柜”总价。 
    (2)“部品”的规格范围是设计师的模块依据:“卖”和“设计”的高度统一,即形成了营运“规律”。目前设计师随意画图、设定规律,完全是一种误解。首先:客户并没有“箱柜规格”的要求,客户也没有责任研究规律。其次:如果设计没有“来自于实践、被实践证明有广泛适用性”的部品模块,那么,仅仅是“艺术品”,不能投入生产而成为“商品”。在实践中,设计员缺乏对橱柜这一特定环境产品的足够认识,往往在“得失权衡中”主次不明,往往容易轻率的迎合“需求”。(有些需求要付出质量和安全性的代价)。(在以后关于设计“得失权衡”中,会举些实例加以说明)。 
    (3)“卖”和设计的通用而统一,采购才能精确无误:有了“卖”和“设计”的规律和基础,采购(部品)就显得十分准确,几乎没有浪费。将设计分解成“部品”采购单的基本技能,是经销商形成基本能力的职责,称职的设计员理应“轻车熟路”,没有任何难度。 
    理顺了“销售”和“设计”,“采购”和“验收”,整合集成和安装即可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是提高安装成功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可以复制、可以拷贝的“商业平台”的基本保障。 
    制造商的责任:研发、制造、成本、效率、质量: 
    (1)产品和通用的运营流程的研发和完善:经销商将各种部品、各种门型和色彩变化形成不同风格的设计展示,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房型”进行“订单”设计和安装。制造商的主要职责是提供这些资源,以“经销商”的实际需求,围绕经销商的终端服务性质和需要这一中心,完善生产、发运规律性和生产技术、知识、工艺、结构,直至安装可行性。
解决了“卖”、“设计”、“采购”的规律性问题,制造商将不受束缚。 
    (2)结束不讲“成本控制”和“产能效率”的历史:生产化、工业化及工业产品,总是和成本和效率紧密相连,10个经销商、100个经销商直至1000个经销商所产生的成本反差很大,这个效率变化和降低成本的必然性,是生产化的常态。 
    时至今日,中国橱柜品牌制造商到底有否体现这些常态?有几个公司能体现常态?这个问题值得圈内及相关行业人士深思。如果不断形成规模而没有将规模所产生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回馈经销商?那么,这种“规模”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只仅仅是初级阶段的一种“商业技巧”而已,不能经受“行业进步”、“经销商醒悟”、“消费市场渐趋成熟”的考验。更精确的说:没有先进的“产业方法”和“商业模式”,不可能产生“效率”。 
    (3)“中国橱柜人”自豪的谈质量,合二为一的通用性,不可或缺:我曾经断言:中国橱柜没有理由和依据谈“质量保障”。是鉴于目前现状和十分原始而落后的运营所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销售”、“设计”、“采供”方法不变,制造商不可能提供具有质量保障的“半成品”。(是泛指安装完毕以后质量)。只要制造商仍然面对“随便卖”、“随意设计”的前端,经销商不可能提高安装成功率,也不可能避免损耗、浪费和赔钱。 
    一个典型的“低效率、高成本”、质量没有保障的行业,能持久吗?能发展吗? 
    了解了现状和瓶颈,以下问题就有了答案了: 
    (1)16年历史的中国橱柜,没有稍大的经销商,没有正常的“商业平台”? 
    (2)不会产生规模和效应,也没有产生具有先进产业模式的“品牌制造商”。 
    (3)没有适应“小作坊”业态的“人才”,投资失败的共性:不适应没有规律的业态。 
    (4)历史上,上海轻工集团、汇丽B股上市公司……等等,投入巨资,纷纷失败? 
    (5)品牌制造商“跨省投资经营”,几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至少成为包袱)。 
    (6)为什么中国橱柜一拥而上“塑造形象”和“刻意包装”成为主流?因为,此为轻松,有很多一举成为“品牌”的案例。(但不能改变作坊式的本质)。 
    (7)为什么中国橱柜制造商群体中,有人将“通用和标准的产业化”视为“洪水猛兽”? 
    (8)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职责还不明确,很多经销商出于各种原因尚没有明白“为了前程而必须改革”,致使“产业化”成为支流。 
    (9)为什么很多“作坊式”制造商,明知质量和成本都处于劣势,明知二头作业累不堪言,也明知前程不太光明而不能果断“抉择”呢?“面子”可能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 
    (10)为什么中国出现数以千万计的“从头做到尾”的小工厂呢? 
    (11)为什么16年以后,中国橱柜行业还没有形成“供、产、销”的初步产业链形态呢? 
    (12)为什么媒体从未就橱柜“行业本质现状”进行报道分解,正面促进行业进步呢? 
    (13)为什么一些行业协会热衷于“发牌子”、“收票子”,而从未就行业的进步和良性发展进行正面引导呢? 
    环境造就了“中国橱柜现状。”而行业现状形成了“环境”。改变和进步只是时间关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