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梅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8 日 13 时 24 分 50 秒  
来源: 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2007-12-5 17:45:15
                                             梅州市农业局局长  曾佛应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近年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0.67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4.6%,比上年增长7%,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69万元,比上年增长4.3%。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6.48亿元(现价),比上年同期增长4.6%,上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57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具体体现:
(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
我市结合山区山地资源广间、生态环境良好等资源特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三个农业、八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培育新型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柚类、茶叶等传统大宗特色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脐橙、南药、油茶等新型产业和特色畜牧、水产养殖,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目前,脐橙面积5.34万亩、南药3.8万亩、油茶面积25万亩,瘦肉型猪比例达75.8%。特色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我市认真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6年,我市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04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38家,带动农户29.5万户,户均年增收2410元以上。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0个,带动农户7.92万户,成员增收总额5600多万元。三是发展绿色农业。累计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60家、产品79个,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4个,获有机食品认证产品8个。被评为“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达到10个。2006年,我市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创建专业镇。目前通过评审的27个省、市专业镇中,有农业类专业镇11个,非农业类专业镇16个。专业镇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五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大力推广雁南飞、雁鸣湖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发农业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渡假和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农家乐、生态游等旅游农业,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至2007年7月底,全市农村低保对象6.67万户、16.62万人,月发放低保资金784.5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由镇办镇管模式全面过渡到县办县统筹模式,医药费报销封顶金额由过去2000元提高到2006年的6000元,今年除梅江区提高到1.2万元以外,其余各县(市)统一提高到1万元以上,进一步提高补偿比例,乡镇卫士院住院补偿比例不低于50%,县级医院不低于40%,县外医院不低于30%,并全面实行了门诊补偿制度,每位参合农民可得到7元的门诊补偿,让更多群众能够受益,调动了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受益面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6.7%,比去年的44.8%提高近22个百分点,蕉岭县今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可达100%,农民自筹部分全部由县政府统筹解决,较好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积极落实教育一费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困难子女入读技校等政策措施,去年有贫困家庭子女128991人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困难家庭子女2443人入读技校,农民子女“读书难”得到缓解;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去年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1135公里,完成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里程200公里,九成以上行政村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今年计划改造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里程1000公里,基本实现全市至行政村址通水泥路的目标,新建通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250公里;农村安居工程、饮水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至目前止,全市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1000多万元,完成农房改造2.1万多户,投入12647.47万元,完成了115宗农村饮水困难工程,解决饮水困难人数24.46万人,受益人口44.22万人。  
(三)乡风文明不断进步
我们把保护、发扬、挖掘客家文化作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在物质文化方面,一方面大力开展“客家新民居运动”,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客家民居保护、整修,对还有农民居住、有保留价值的老民居,实行“穿衣戴帽”,整修翻新,保持农村民居的本土特色。在非物质文化方面,通过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认真弘扬、挖掘汉乐、客家山歌、竹马等民间文艺,树立正义、文明的乡风。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把规划建设休闲、娱乐、运动场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村民集中居住地附近规划建设小公园、篮球场,建立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如大埔县湖寮镇莒村兴建了1200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和3300平方米的农民公园;蕉岭县新建成篮球场43个、生态休闲小公园23个、文化活动室15个。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目前全市广播覆盖率98.95%,电视覆盖率98.65%。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如梅江区涌现农村文明户2万多户。
(四)农村环境不断美化
大力推进规划进村,完成了22个中心镇和12个普通镇的规划修编,编制了53个中心村和47个自然村的整治规划。今年,全市又选择了70个村作为规划试点。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绿满梅州”大行动,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持农村青山、绿水、蓝天、空气清新。目前,全市已新建垃圾池2439个,镇级垃圾填埋场达到94个,如梅江区共聘请216名清洁员,54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每日上门收运生活垃圾制度,全市对112个洁净家园试点村都普遍对不卫生的厕所进行了整治,厕所入户率大大提高,农村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改灶”,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推广使用太阳能。目前累计建有沼气池60742个,近20万人使用沼气。蕉岭县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三通七化”(通路、通水、通信息,道路硬底化、环境洁净化、饮水安全化、住房舒适化、能源新型化、厕所无害化、管网有序化),形成了“一户一变、一村一景”的新格局,该县沼气池覆盖率达到24.91%,推广太阳能用户318户。
(五)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全市2040个村普遍建立健全了“两委”联席会、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制度。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注重选配村级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把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能人选进村委班子,让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扎实有效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选派5112名干部驻村帮助开展工作。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规程等,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体现和保护,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05年村委换届选举中群众参选率达94.3%。加大农村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及时处理和解决农村纠纷,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非常注重出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多形式进行宣传,依靠科技兴农和多渠道增加投入。
(一)制定政策措施。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1月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了《梅州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6-2015年),指导全市的现代农业建设。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了规划,采取了措施。
    同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完成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的落实,免除了各
种税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各种费用,通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税费负担由税改前的31240万元、人平84元降至零税赋。认真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去年全市有75个乡镇、1386个村实行了农村会计委派制或代理制。认真执行种粮大户直补、粮食生产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去年落实种粮大户直补资金220.22万元,受益农户4030户22625人,落实粮食生产综合补贴资金1941.8万元。到今年9月15日止,全市落实能繁母猪补贴158557头,补贴金额792.785万元。2003年以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市购置联合收割机491台(其中享受补贴的453台),购置享受补贴的植保机械258台,全市已支付补贴资金578.7万元(三年省共拨补贴资金580万元);有708户农户购机得到了补贴。按要求制定了蕉岭县(省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我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划策。近年来,充分利用梅州农业信息网、梅州电视《梅州农业》专栏,发布各类信息。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办、农业局、梅州日报社等部门联合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活动,在梅州日报开设“梅州乡村纪行”专栏,召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梅州电视、电台设立建设新农村专栏。通过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促使农民建立“自己家园自己建”的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投工、投劳、投资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工作指导。我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经常深入农村指导。成立机构,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去年市指定由市委农办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基本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市、县(市、区)专门成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成立十二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专项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坚持做到“四有”,即:有行政领导、有项目实施专家组、有示范基地、有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此外,还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指导面上的工作,全市兴办了3个省、市、县共建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24个县(市、区)级示范村。省、市、县农业部门三级共建新农村示范点,分别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项目,其他示范点也按照农民增收有新突破、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公共事业有新发展、乡风民风有新面貌、农民素质有新提高、村民自治有新推进的“六新目标”来抓好建设。目前,示范村基本新建了群众体育休闲公园,改造完善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垃圾池、公厕、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庄道路水泥硬底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辐射带动了面上的建设。
(四)依靠科技兴农。一是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几年来,全市共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学员5.28万人,颁发证书3.28万人,有3000名青年农民获得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三是切实抓好“54321”工程的落实,05年以来与华农大合作新培养142名农业推广硕士生。四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今年5月我市开通了公益服务“12316”三农热线电话,主要为新农村建设等提供信息服务。五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五)加大资金投入。我市各级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市确定从去年起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蕉岭县财政对每个县级示范村给予补助3万元,对建设沼气池的农户每户给予600元补助,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每户给予500元补助,对建设篮球场的村每个给予30吨水泥的物质援助,大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平远、梅县等其他各县也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市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今年的市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为基数,增长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增长数。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贴息贷款1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兴宁市、五华县、梅县等加大了财政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
我市十分重视发挥民资民力共建新农村。一方面,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如蕉岭县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率先在137个自然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代表村民筹划新农村各项建设,对建设和发展的项目进行筹集资金,筹足60%的资金后,向县申报,由县财政补给40%的资金。这种由农民自己作主、自主申报、政府扶持的办法,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梅县、丰顺县等各县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发动大企业、大集团老板投资新农村建设。如省农业龙头企业梅县雁南飞茶田公司斥资5000多万元用于梅县雁洋镇长教村的新农村建设,按照高起点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兴建长教客家文化新村,新建和规划建设新村住房129套,小学1所,还配套建设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会堂、村址、环村公路、医疗所、自来水工程等,工程建筑总面积35350多平方米,得到了时任省委副书记欧广源的高度评价,省委专门来人总结、推广和宣传。又如,深圳大百汇集团老总温纯青投资500多万元,用于五华县龙村镇洞口村的新农村建设,缓解了该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丰顺县在今年“6•9”暴雨洪灾后,大力发动社会募捐,多渠道筹集救灾复产和重建家园资金,目前,全倒户100%动工建房,县确定4个灾民新村,已动工兴建2个,力争元旦前全倒户搬入新居。平远县长田镇官仁村、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等地积极发动华侨、乡贤、企业老板、外出人员等捐款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问题
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持续增收难。主要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够充分,加工滞后,农民增收空间有限。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教育基础条件较差,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设备较为落后。四是镇村两级公益为农服务组织机构不健全。五是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今后认真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今后,我市各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打牢农民增收基础。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快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省委、省政府已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省财政计划从2007年起至2010年,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每年安排4.01亿元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省安排我市今年至2010年1个市级示范区,6个县级示范区建设,同时省财政计划从今年至2010年,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扶持基本农田的整治,我市至2010年要完成2.86万亩基本农田的整治任务,各级要积极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种养业结构。今年新发展脐橙1万亩、油茶3万亩、南药2万亩、特色渔业养殖1万亩。瘦肉型猪比例提高到80%以上,出栏量达到200万头。三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按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重点培育20个知名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四是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力争至2007年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突破210家,带动农户32万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个,带动农户8万多户。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培育20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五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积极引进超级稻、果蔬型玉米、水果、水产等新品种,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六是继续发展旅游农业。结合实际,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和林间狩猎、农家乐等旅游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一是推进乡镇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卫生站建设,落实农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政策,实行合作医疗门诊补偿办法,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确保明年参合率提高到90%以上。二是采取政府补贴、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力争完成1.16万户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在巩固完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扶贫制度,建立健全资助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五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六是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
(三)突出村庄规划整治,大力美化村容村貌。一是加强村镇规划,认真做好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规划。2007—2008年力争完成1000个村的村庄规划。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全市至行政村址通水泥路的目标,搞好通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建设。三是深入实施“洁净家园•绿满梅州”大行动,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四是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改灶”、“改厕”,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和厕所无害化水平,净化农村人居环境,今年新建1.5万个沼气池。
(四)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和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制度,认真实施“54321”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程、“10万农村青年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免费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和职业技能。计划组织65万人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输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以上。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新一代农民。
(五)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民主管理。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全省试点(蕉岭县)工作,为全面普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依据。重点抓好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建立健全种子监管机构。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大对在土地承包流转过程中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督查力度,维护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三好一发展”(村委会班子好、村务公开好、建章立制好、村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有较大发展),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认真抓好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十县百镇千村”示范点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落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六)突出多渠道筹资,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支农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型的支农信用机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贷款担保机制,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广泛动员华侨、外出乡贤、老板、企业家等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捐物和技术扶持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农业、扶贫、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各项支农资金,在政策范围捆绑使用,集中财力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