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华强北商圈:成长空间大 市场路径新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1 月 7 日 0 时 17 分 4 秒  
来源: 经济日报 杨阳腾 王晋   2007-12-6 11:49:11

    日前,“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简称“华强北指数”)在深圳诞生,成为中国电子产品交易市场的“风向标”。从这一天起,在中国电子市场淘金的国际采购商将关注一个崭新的指数————“华强北指数”。这也给华强北商圈勾画了下一个发展目标:在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和指导下,打造中国电子市场第一街。

  华强北商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华强北商圈的人气让人叹为观止。以赛格、华强、新亚洲、远望数码、都会、赛博等为代表的20多家电子交易市场和其间2万多家商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局副局长洪育才说,“这里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强大的物流和资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南乃至全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20年历史,1.45平方公里面积,日客流量50万人次,4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年超600亿元的营业额————这些数据的组合,让人产生探访华强北的迫切愿望。

  从工业区到商业区

  大凡一条著名的商业街,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上海的南京路在上世纪初就是著名的“十里洋场”,近百家老店、名店和特色商店,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一道风景线;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金鱼胡同等,也都记录着一个个历史故事。

  然而20年前,华强北商圈还只是一大片高低不平的水田、池塘和泥泞的小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才被规划建设成以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的上步工业区,在鼎盛时期,这里大大小小的电子、电器厂达数万家。

  在深圳市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罗云水的记忆中,当时的上步工业区“振华路以北都还是一个个的小山丘,红岭路那边基本没什么人。但没几年,高楼、厂房就大片大片冒出来了。”

  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感触最深的是1983年竣工的电子大厦。“那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啊,当时大家来深圳一定要到电子大厦拍个照,人们通过电子大厦感知改革、感知时代的变化。”

  电子企业涌入后,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水涨船高,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于1998年应运而生,稍后又出现了华强电子世界,这是华强北电子专业市场的发端。本来这些专业电子市场最初的功能只是为工业区内的工厂提供电子元器件的购销服务,但来自全国的电子公司纷纷落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迅速提升,其辐射力从工业区内延伸到珠三角,继而扩展到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专业电子市场为华强北带来了规模庞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而带旺了这一区域的餐饮、百货业、休闲娱乐业。商业业态更加齐全了,华强北商业街更热闹了。1998年,深圳市、福田区两级政府根据华强北逐步由工业区向商业区转型的趋势,投入资金4500万元对华强北商业街进行改造,大大改善了硬件设施。

  从“荒凉”小街到繁华的商业区,华强北的变化之快令人惊讶。如今的华强北商业街南北长930米,东西长1560米,步行穿过不过10分钟的时间,可是每天却有50多万人次光顾这里;华强北商业街经营单位73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以上的电子卖场25家,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商场16家,个体纳税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达12万,是深圳市中心区最大的商圈。这里汇集了电子、电器、通信、钟表配套、服装、百货、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酒楼宾馆等几十个行业,而且均以专业商场、主题商城为主体。

  两次变迁破茧成蝶

  了解华强北商圈历史的人,会告诉你这里经历过两次大的改造、升级。

  第一次改造,赛格市场激起了华强北第一场“卵成蛹”的变迁:从工厂厂区变成了一个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小规模交易市场已经不能适应需要。赛格集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先机。1988年3月28日,位于深南中路华强北路口的赛格大厦一楼,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组织生产资料配套供应的深圳电子配套市场(即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业。

  此后,电子行业继续产销两旺,华强北电子配套市场不断扩容。1995年4月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1998年与赛格仅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与经营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新赛格市场一起成为华强北电子市场双雄。至此,华强北电子市场逐步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与此同时,华强北从电子专业市场发展为商业圈的“蛹化蝶”变迁也在悄然进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市政府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淘汰一批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的企业。加之当时上步工业区内地价上涨,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一些低层次厂家纷纷外迁。

  与此同时,在深圳经济第二次腾飞的大趋势下,深圳市区迅速向福田区扩展。整个城市向西发展的战略定位,客观上要求在福田形成一块新的商业区。上步工业区逐步转向商贸、办公、银行、证券、房地产及其他行业,变成以商业、办公为主导,兼有部分居住功能的综合区。

  1994年,万佳百货进驻华强北,这标志着华强北由一个工业物流园区真正跨入了现代商业街,并向城市大商圈衍变。此后,大批专业市场、主题商城如顺电、万商、国际电器城、新大好等,通过租赁工业厂房并改造成商业物业纷纷驻足华强北,翻开了华强北商圈崭新的一页。

  这两次变迁的背后,都是市场的力量在推动。

  产业链支撑市场繁荣

  今天,华强北已经成为深圳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商圈之一。采访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热度。

  来自河北的王占辉正在自己的铺位前卖货。“我到深圳近2年了。就这个小小的铺位,月租金上千元。”他现在是深圳市丹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员,在他的小摊位里,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数码产品,几乎每个赛格广场里的商户都是如此。来自江苏的商户黄正兴正销售卡通鼠标,“这里外国客户也不少,刚才就有个国外的客商想买装在手表上的MP4。我们的产品辐射到东南亚市场,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华强北商圈成了所有家电品牌打擂台的地方。不只中外家电品牌制造商看好华强北,连锁巨头更是扎堆开店。国美、顺电、永乐、苏宁、易好家等家电专业卖场纷纷在这里扎堆。

  一边是不断高涨的租金压力,一边是争相入驻的客商,华强北商圈虽然一再扩容,但仿佛永远也跟不上商家增长的需求,1998年底,在华强北商圈注册的商家只有5019家,现在已将近2万家,租金更是整体上涨了十多倍。

  有关人士认为,华强北商圈的形成,除了城市商业中心由罗湖向福田扩展的客观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当地抓住了深圳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商机。华强北商圈的繁荣离不开深圳的优势产业背景。深圳是全国重要的IT和电子制造出口基地,华强北商圈虽然在深圳,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全国的华强北、世界的华强北”。

  “华强北打一个喷嚏,全国电子市场都要感冒。”这是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的一个形象比喻。华强北商圈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是因为这里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是全国电子配套市场的“晴雨表”。福建一家专业生产MP3、U盘的电子科技公司,开始时所有的电子配件、模具都是从华强北商圈进货,为了节约成本、及时掌握电子市场动态,索性在华强北商圈设立办事处,一年后公司事业大有起色,干脆从福建迁到了华强北商圈,因为他们发现“就凭公司地址有‘华强北’这三个字,产品销量就会大涨。”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现在华强北商圈仅电子产品的销售额就占到整个商圈收入的70%。没有电子专业市场,就不可能有华强北商圈今天的繁荣和辐射力,但是,如果没有背后巨大的产业链支撑,华强北商圈也很难有持续的辉煌。 
    在华强北商圈,电子产品的销售只是一个环节,产业链还包括生产、加工。在电子商场的每一个柜台后面,连接的是电子生产公司。市场上的柜台相当于一个公司的窗口、一个交易中心,商品的生产和交付甚至都不在这里。正是这样,华强北商圈把分布在深圳各个角落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家和厂家连接成一条产业链,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珠三角、全中国乃至全球。

  电子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更多产业的发展,如零售百货、餐饮、休闲、金融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又促进了电子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进一步促进了华强北商圈的兴旺。

  从长远来看,华强北电子市场将不仅仅是一个电子产品的交易集散地,还将逐步凝聚成一条包括市场交易、信息中心、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结算、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具有整体配套能力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链,进而有力地带动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华强北指数”开新篇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华强北电子市场也以其庞大的交易规模和举足轻重的国际定价影响力,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集聚优势和辐射效应,具备了成为国际电子产品交易风向标的基础条件。今年10月12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办期间,“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华强北指数网站(www.hcsindex.com)也同时开通。

  据了解,“华强北指数”由深圳市福田区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该指数共有各级各类指数55个,包括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综合指数,电子元器件、手机产品、数码产品以及IT产品4个一级产品价格指数等,整个指数体系基本涵盖了华强北电子产品边界,反映华强北电子市场交易价格变化趋势。

  福田区区长李平表示,“华强北指数”对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有很大的贡献。信息产业部把“华强北指数”确定为“市场监管信息化试点项目”,它的编制在我国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还表示,此举有利于增强中国对全球电子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并对全球电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华强北指数”的发布,揭开了华强北商圈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也为华强北商圈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城市是市场的中心,它的本质是‘市’。城市是环境好服务好的地方,因为环境好服务好,各种生产要素才会在这里集聚,并产生乘数放大效应,城市才有吸引力和辐射力,才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深圳市福田区区委书记许德森这样告诉记者。

  在华强北商圈的发展过程中,从工业区到商业区的规划开始,政府部门一直扮演着培育、引导和促进的角色。华强北商业街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简称“华管办”。它所起的作用是服务、协调、管理、监督,为华强北商圈的成长助跑。在运作过程中,“华管办”努力扶植和培育市场环境————对华强北商业街进行景观改造、打造“网上华强北”、举办华强北国际化发展战略峰会、创建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共同宣言、发展华强北指数经济……

  “华管办”还借鉴国外的经验,支持同业协会和商会的发展。2003年1月,由深圳市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经营、科研、教学、服务的企业单位及团体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深圳市电子商会(SECC)成立。2003年6月,深圳跨国公司电子采购中心交由SECC运作,改变了电子商家过去“单兵作战”的状态,为深圳众多电子信息产品“造船出海”,使之进入跨国公司的采购清单。

  目前,华强北商圈不仅在地缘上具备了相当大的商业规模,而且在业缘上有了共同的利益。为了增进了解,共同应对内部竞争和外部挑战,商家们自发成立了深圳市华强北商业街商家协会,为华强北商圈应对市场挑战建立起完善的机制。

  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商业区,华强北商圈的形成带有偶然性;而产业链条的形成,又使华强北商圈的崛起成为必然。从厂区到销售市场再到商圈,从产品分销到发布价格指数,从辐射珠三角到辐射东南亚市场,年轻的华强北商圈,步步抢先机,走向高端化,在不断书写着神奇的、经典的商业故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