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丝宝:化妆品做强中获得资本话语权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24 日 13 时 23 分 16 秒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2007-11-5 9:00:00
    继2007年2月,丝宝国际集团与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后,双方经过深入沟通,于10月2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最终,德国拜尔斯道夫以3.17亿欧元(约33亿元人民币)购入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丝宝日化包括舒蕾、风影、顺爽3个洗发用品品牌、美发用品品牌美涛)85%的股份。至此,国内最大的并购案尘埃落定。
    消息一经传出,不少媒体和消费者同时感叹:又一个民族品牌消失了。
    其实,丝宝日化让拜尔斯道夫重金相中,在行业里早已被认为是丝宝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并购早有端倪
    这起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内日化领域并购案,早在2006年就已初见端倪。据记者了解,2006年4月,丝宝集团就已有意售出旗下部分产业。由于丝宝集团在国内日化行业的产销量已名列前茅,有能力并购丝宝的国内企业难觅,其寻找的并购方直指跨国公司。于是,先后有雅芳、高露洁棕榄、拜尔斯道夫等跨国企业纷纷伸出橄榄枝。
    三家意向公司有一个共性,即目前在中国市场没有洗发、美发用品,或者这一业务较弱。而作为是国内“终端”代名词的丝宝集团,一直凭借以卖场直供自营为主的“终端营销”模式,在洗发、美发市场占有相当比重。
    根据AC尼尔森2006的统计,以单品牌的销售额计算,丝宝集团旗下的洗发用品品牌舒蕾、风影的销量在国内市场位居前十,舒蕾更是创造了“舒蕾奇迹”,使国内洗发产品市场形成了“两宝一华”的格局,其洗发用品三个品牌总计约占国内洗发水市场的10%。而其美发定型产品品牌美涛则连续四年位居国内第一,且市场占有率比第二名高出一倍多。
    但雅芳、高露洁棕榄最终由于价格、销售模式等问题,相继退出收购行列。而作为欧洲第二大日化集团的拜尔斯道夫公司,对这块黄金市场垂涎已久,为加快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于今年2月与丝宝集团达成了收购价格约40亿的合作意向。同时,丝宝对合计约2006年利润20倍的市盈率的收购价格也表示满意。
    丝宝遭遇“瓶颈”
    回过头看看丝宝。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丝宝的高速发展曾为中国日化行业贡献了最经典的销售案例。在全国流通体制处于改革转型期间,丝宝采取了被业界称为“终端制胜”的有效营销手段,一度被奉为日化行业的经典。
    刚从武汉丝宝总公司回京的中国化妆品协会秘书长陈少军告诉记者,舒蕾的成功使丝宝的销售额在短短5年内超过10亿,最高峰超过20亿。由于销售系统自建,为了最大限度开发这一销售体系的能量,丝宝采取品牌的横向扩张的手段,之后推出了洗发水品牌风影、顺爽,美发用品美涛,卫生用品洁婷、伊倍爽。
    而经过10年发展,超市已成为日化用品的主渠道。流通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日化产品的渠道代理成本远低于自行组建队伍,销售成本过高成为丝宝模式的障碍;此外,随着消费市场日益成熟,导购的劝说销售力大大下降;加上丝宝在研发新产品方面不足。一段时间以来,丝宝“强劲”的竞争势头被减缓。此外,丝宝曾在2002年为上市做了一年多的准备,但结果还是无疾而终。市场竞争加剧之下,丝宝日化主业开始下降。将日化产业出售给拜尔斯道夫或许是丝宝的最佳选择,尽管它是中国日化行业的又一次无奈,跨国公司控制中国日化用品中高端市场的局势已定。
做强做大才是关键
    这也再次证明了国内日化品牌发展瓶颈的现实。
    陈少军秘书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化妆品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是完全依赖柔性指标,既品牌效应生存的。“它更多时候是一种社会层次的象征,因此,越贵越有人买。”陈少军说。目前相当一部分化妆品企业已将功能性降至第二位,而越来越多地看重“品牌”。但“品牌”恰恰又是中国化妆品企业的软肋。
    据记者了解,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年限较短,根本无法与已有几百年品牌年限的外国企业抗衡,于是中国化妆品更多是瞄准中低市场进行投资营销,“走量不走价”已成了中国化妆品的共同特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化妆品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低端市场,不向中端挺进,很有可能被逐渐吞并。
    面对丝宝并购,更多是公众及舆论对于民族品牌消亡的讨论。“中国的民族企业能否在化妆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光靠民族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陈少军对记者说,“化妆品企业自己做大做强才是关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