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皇城根下的潮商30年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28 日 20 时 43 分 28 秒  
来源: 潮人在线   2009-3-3 15:52:42

    策划
    而立之年(1978~2008)的北京潮商已成功跃入首都经济主流
    皇城根下的潮商30年

 


    1978年,这是中国本土潮商风云际会的大时代。30年改革开放,30年成就辉煌。
    1978~2008,这是中国本土潮商力量不断壮大的30年。而对于北京潮商而言,我们不妨将之视为潮商在北京勃然兴起的30年。
    30年间,北京潮商队伍日益强大,他们秉承了潮商四海为家、爱拼才会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成为京城商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北京的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潮商的身影:小到电子配件、文具、食品,大到高新科技、制药、房地产,北京潮商都能驾驭自如,成就卓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配角到主角,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北京潮商已经成功跃入首都经济主流。
    皇城根下的潮商30年
    第一部分 崛起之路
    “出了北京站,花5毛钱住一个地下旅馆,又花了1块钱让一辆三轮车拉我去找那家旅馆,找了半天,实际上他是绕了一大圈,第二天起来以后我一看北京站就在门口,还花了我1块钱!”
    初来北京的黄光裕,“觉得北京大得不得了”。于是,他一整天就在北京站周围转来转去,不知道哪里是商业区,也不知道在这么大的北京城里应该怎么去做买卖。“下午两三点钟了,我就在栏杆那儿站着,看着北京站。这时有个人过来了,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黄光裕“很奢侈地”花了10元钱,拍了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
    那个时候的黄光裕,恐怕丝毫没有想过他以后能富甲天下、名闻遐迩。
    2008年10月7日,胡润百富榜再次发布,39岁的黄光裕以财富430亿元,第三次当上中国首富(他曾蝉联2004~2005年首富)。最近五年里,他已经当了三次首富。而从首次成为国内首富的2004年起,黄光裕就已经成了北京潮商的形象代言人。
    毋庸置疑,黄光裕的财富路径不可复制,但是,黄光裕的发展轨迹和性格与众多北京潮商一样——辗转、年轻、坚忍、创新。在他身后,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一个年轻活力的潮商群体正在崛起。

    京潮渊源
    由于对以前北京潮商的记载很少,于是给人们留下了这么一个印象:潮人之于皇城根下,不外乎像林大钦(明代状元)这样:读书做官。
    当然,从某些材料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北京潮商早年的一些蛛丝马迹。
    “北京,中国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向来是人才荟萃之地、藏龙卧虎之所,其中潮籍人士也占有相当比例。以明朝为例,在京登进士、点状元、出任六部高官的潮籍人士就有36人。从明清开始,北京便建有潮州会馆,为联络乡亲,造福桑梓,沟通商贸,方便学子作出贡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会馆还设立“都门旅费”和“奖学金”,接济在京读书的潮籍青年,当代知名的潮籍人士如马大猷、梅益、陈辛仁、薛汕、碧野、罗天、吴师光等,在北平中国大学、华北大学等高等院校读书期间,都曾得到潮州会馆的资助。”
    以上表述引自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北京潮人商会的介绍资料,从中不难看出,潮汕与北京,早于数百年前就已结缘,潮人至北京,以“登进士、点状元、任高官”最为突出。这样的表述也给了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其中“沟通商贸”四个字所带来的讯息。
    有学者认为,“在清朝,红头船商人北上贸易的另一个据点是天津。天津贸易是其中国近海贸易圈中的一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初天津作为北京的“卫城”,其实潮商与天津间的贸易,也可视为潮商与北京间的贸易。
    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北京潮人商会的介绍资料还这样表述:“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一批潮籍青年企业家来京从事工业、商业、文化事业和房地产业,并取得显著成绩。”
    综合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判断:北京潮商发端于明清,但直至改革开放前,并不算出类拔萃,与地处江南一带的苏州、南京等地的潮商相比,影响有限;而潮商在北京步入兴盛时代,应在改革开放之后。
    从拓荒者到少壮军团
    1978年开始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一经邓小平亲手开启,在南中国,一批改革闯将“大闹天宫”,“杀出血路”……
    南方沿海的深圳、厦门、珠海,以及潮汕地区的中心城市汕头,都成了经济特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勇敢者的淘金之地。
    潮汕人自古以敢闯天下而闻名。近水楼台先得月,改革开放一开始,他们的足迹逐步遍布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如今,这些地区的潮人很多,比如广州、深圳,潮人都超过百万,东莞也有70万人。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北上进京经商的潮人寥若晨星。
    1978年的前夜,距离潮汕200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从商的潮人几可忽略不计。那个时候,正是“孔雀东南飞”的年代,要是听说有个潮汕人在北京,那他要么是当官的,要么是当兵的,要么就是大学老师。当然,还有在上大学的学子。做生意的潮州人简直就是“稀有动物”。
    1979年,17岁的潮安人林鑫从校园出来后,开始到北京推销潮州的副食品,干了一年又回去了。1983年再度进京,在天坛的附近继续做副食品生意,他后来成了北京食品行业里的“名号”——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1986年,17岁的潮阳人黄光裕来到北京,当时走在大街上的他还觉得有点恍然,无所适从。他先在珠市口东大街卖起了服装,后又改卖电器,再后来又做地产、搞资本运作,他后来成了国美电器、鹏润集团的老板,成了名闻天下的首富。
    同样是1986年,21岁的潮阳人许钟民来到了北京。他是专门来卖磁带的。这个人后来创立了潮好味餐饮、京文唱片等名牌,再后来成了声名显赫的中关村科技的董事长。
    1988年前后,20岁左右的潮阳人庄逸鸿来到了北京,随后20年间闷声发财。20年后的2008年,北京有一些潮汕人才知道还有个叫庄逸鸿的老乡在北京,他旗下的德润集团很大,因为在奥运会前夕,德润集团投资的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美泉宫饭店开业了,王宋大、张伟超、陈端、蔡延松等在京潮籍老领导都参加了开业典礼。
    林鑫、黄光裕、许锺民、庄逸鸿这几位,可以代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闯荡京城的潮商,他们是潮商进京的“先遣队员”、“拓荒者”。作为“元老”,他们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他们的创业过程,更耐人回味。
    北京潮商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应该是最近十年的事。
    最近十年左右,国际大都市的重新定位以及奥运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潮商对首都北京极其神往,大批潮商纷纷北上。
    这段时间潮商进京大致兵分三路。
    第一路:海外-北京。典型代表正大系正大制药的谢炳、健兴利珠宝的许先坚等。长江实业李嘉诚投资的东方广场、金融家陈有汉的盘谷银行、已故侨领庄世平的南洋商业银行、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秘书长张成雄的好世界等,这些潮人创建的名牌,在繁华的长安街上都显得相当突出。
    第二路:本土-北京。以国瑞兴业地产的张章笋、联美(中国)投资的苏壮强实力最为雄厚。
    第三路:广东-北京。这一路兵团——地产领军企业,构成了近几年来潮商北上的一个新特点。合生创展的朱孟依、珠光地产的曾加勤、阳柳集团的陈才雄、华旺集团的林辉勇和有信集团的陈子丹等人的到来,为北京潮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第四路 其他地区-北京。典型代表为圣济堂制药的丁林洪、潮星企业的张汉龙等。
估计,目前在京潮人约有10万人,商界人士占了绝大部分。从行业来说,他们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商贸、制药、珠宝、餐饮、食品、电子器件、文具等领域,永定门外的沙子口文具城潮商占有六成,而海淀中关村的中发电子城,也集中了不少潮商。
    与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上海等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潮商数量不算多,但其几家领军企业,比如国美集团、合生创展、国瑞兴业、正大制药,可以说都是实力超群。
    大象无形
    在中国商界一直就有着“大象无形”的说法。这一品性在北京潮商身上得到完美体现。所谓“大象隐于市”,在地产界,仿佛并不存在他这么一个人,但他却造就了巨无霸式的企业,在2004年销售额突破百亿,成为国内第一人。万科董事长王石曾说过,“万科不是地产航母,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才使得这个“沉默的大佬”浮出水面。合生创展的老板就是潮商朱孟依。现在虽然全国有几十万人住在他开发的社区,但大多数人对他本人的情况仍知之甚少。据说某富豪榜列上朱孟依后,竟然面临找不到朱孟依照片的尴尬。
    这位具有潮汕人和客家人双重身份、近十年在北京投资开发大量房地产的老板做事低调,极少和媒体接触。其照片也很少公布,除了1998年合生香港上市必须登载一张董事局主席的照片,这成了外界广为流传的惟一的照片。在合生内部,行事低调务实成为公司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合生经理人只说品牌、产品和销售,其他如人物、政策、土地、工程、财务、人事等公司报道一律婉言拒绝采访。即使记者采访了高级经理人,也只能按他们不成文的规定以“合生相关负责人”的名义见报。
    有媒体以这句话将合生和万科作了比较:合生在广州一个城市的开发规模,与万科在全国五大城市的发展总规模相当。
    潮商的低调在朱孟依身上可以窥见一斑。而今年第三次当上胡润富豪榜首富、也曾列福布斯首富席位的黄光裕,如若不是胡润和福布斯的排行榜,人们并不知道有个潮商小伙子能在17年内将一个小小的店面做成资产过百亿的大事业,一跃成为国内首富。十多年前的黄光裕还是个普通的生意人,和其他千千万万商人一样,起早贪黑打理着店面。
    其实,前面提过的这些北京潮商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地产界的曾加勤、陈才雄、林辉勇、陈子丹和庄逸鸿等人,大多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实为“大隐者”。
    四大产业领头羊
    科技、制药、地产、餐饮——四大产业简笔勾勒的北京潮商固然不能涵括一切,但至少也能让你依约想象北京潮商的风貌。
    科技产业
    黄光裕 许锺民
    联手入主中关村
    同为潮汕老乡,同样在北京摸爬滚打20年左右的黄光裕和许锺民,2007年由于挥师入“中关村科技”,这两个老乡成了一对新搭档。
    作为重量级的潮商代表人物、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商界巨子,黄光裕的名字妇孺皆知。黄光裕是北京潮人商会的荣誉会长,他书写了北京潮商的一个传奇,其旗下的的国美电器、鹏润投资等企业业绩辉煌。
    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长许锺民,曾任阳光文化媒体集团执行董事,现任北京京文唱片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潮好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阳光网苑连锁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同时担任汕头市潮南区政协常委、北京潮人商会副会长。
     许锺民持有“中关村科技”7.5%的股份,仅次于黄光裕,是“中关村科技”第二大股东。他与黄光裕是同乡,也是好友。
    “以前的公司都已经走上正轨,所以我希望寻找新的挑战。”就这样,许锺民从实业公司进入了自己并不算了解的资本市场。而他的合作伙伴,就是黄光裕。
    制药产业
    谢炳发扬光大中药产业
    谢炳,澄海人,生于1952年。现任正大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上市企业)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泰华国际银行常务董事局主席,香港富泰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潮人商会副会长。
    正大在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人们熟悉它首先是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的,当时,这个节目的热播,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欢乐,还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风土人情的窗口。
    近年来,谢炳先后参股、控股了十家医药企业。如今,从秦巴山区到齐鲁大地,从关中平原到黄海之滨,都分布着正大制药集团控股参股的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在正大制药集团参与投资后的数年间,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国制药企业中的佼佼者。
    房地产业
    老牌新秀实力强劲
    纵观京城地产界潮商,老牌新秀均实力非凡,势头强劲。
    老牌地产商当推朱孟依的珠江地产、黄光裕的鹏润地产和张章笋的国瑞兴业。
    北京珠江是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地区子公司,于1999年底在京注册成立。2000年,珠江地产带着成熟的开发模式,超前的开发理念,也带着南方特有的“以人为本”的细腻服务,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多年来丰富的地产经验,挥师进京。
    经过几年的磨合与发展,珠江地产在北京的朝阳区、通州区、昌平区、丰台区已陆续开发了几大名盘:珠江骏景、珠江国际城、珠江壹千栋、珠江奥古斯塔城邦等,总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
珠江地产旗下项目星罗棋布,以其优秀的品质、完美的服务,赢得了京城人们的青睐。继广州之后,北京成为珠江地产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主力地区。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成功,使珠江地产品牌的中国名牌之路顺利推进。
    鹏润地产成立于1996年,拥有北京国美置业有限公司、北京鹏润昊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下属公司。2006年4月,鹏润地产成功收购中关村建设公司,为公司地产业的壮大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瑞兴业地产是崇文区30强企业之一。通过数年的努力,国瑞地产在原有地产开发销售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设计研究院、建安公司、监理公司、装饰装潢公司和物业公司,组成了研究设计、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一整套完善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维护队伍。2003年,国瑞兴业开发的富贵园以9.7亿元的销售总额成为北京十大热销楼盘之一。
    近年来,随着京城地产热的迅速升温,潮汕本土和广东省内的潮籍房地产商纷纷北上“掘金”,这部分地产商以“少壮派”为主,实力强劲。
    餐饮产业
    潮菜以品牌赢天下
    潮菜酒楼在京城算不上遍地开花,但绝对算得上顶尖。“以品牌赢天下”的高端路线,使京城的潮州菜也彰显出“大家风范”。从早些年许钟民的潮好味,到今天势头正旺的周泽荣的潮皇食府、黄锡昂的安华城、张成雄的好世界,再到新近开业的张章笋的一道香酒楼,潮州菜处处流香,有口皆碑。
    侨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泽荣深谙潮州菜蕴含的独特文化,创办了享誉美食界的“潮皇食府”,为光大和传播潮汕饮食文化作出了贡献。
    安华城大酒楼位于北京饭店A座首层,有“北京饭店地下‘金銮殿’”之称。安华城创始人、董事长黄锡昂生于广东惠来。1982年,黄锡昂曾在北京发展,一直住在北京饭店,目睹了这里贵客云集的气势,当时他就想,有机会一定在北京继续发展。
    张成雄旗下的北京好世界海鲜大酒楼,于2001年1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西翼隆重亮相,成为长安街上的又一亮点。
    品牌战略,使植根于潮汕土壤的潮菜香飘京城,越来越兴旺了!
    成败都已“俱往矣”,摆在北京潮商面前一个更重要更严峻的命题是,国家正在酝酿,除香港外,将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大都会。在这种大商业背景下,北京潮商能否继续赢得北京这座国际大都会的商业未来,这才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第二部分 商会五记
    北京潮人商会从酝酿、申办、成立,到创办《世界潮商》杂志、出版《世界潮商丛书》、建设潮商会馆、主办2008国际潮商论坛暨第三届潮商大会,一路风雨,一路拼搏,成绩有目共睹。这些年,这些事,这些人,既见证了北京潮人商会的成长,也见证了北京潮商的发展壮大。
    公开的秘密
    关于北京潮人商会的故事,首先还要从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讲起。
    改革开放23年后,北京潮人迎来了历史上最盛大的聚会。这次聚会至今仍然为北京潮人,甚至为全球潮人所津津乐道。
    2001年金秋十月,来自五大洲的3000多名潮汕籍人士聚首人民大会堂,出席在这里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向大会发来贺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给年会发来贺信。
    向大会发来贺词的外国领导人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柬埔寨王国参议院主席谢辛,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向大会发来贺词的还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澳大利亚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众多“大人物”的到来更是令参加大会的海内外潮人兴奋不已。
    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了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罗豪才出席年会开幕式,罗豪才在会上致辞。
    中央和国家有关方面以及北京市、广东省负责人何椿霖、刘华秋、甘子玉、朱训、林兆枢、刘淇、卢瑞华等出席了会议。
    出席会议的著名潮汕籍人士有李嘉诚、庄世平、林百欣、陈有庆、唐学元、郑明如、胡玉麟、陈克光……
    众所周知,举行这么大规模会议需要大量的经费。人们不禁要问,2001年的北京潮商,有这样的实力吗?
    确实,按照当时北京潮商的经济实力,投入大笔资金举办这样的大会,其难度可想而知。
    由是,已故著名侨领庄世平先生勇挑重担,以九十高龄数次奔波于港澳、广深之间,为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筹集大会经费的感人事迹,至今为北京潮人所铭记。这件事也成了潮人圈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可以说,是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举办,促成了北京潮人商会的诞生。
    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以预料的曲折
    由于筹备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成立北京潮商组织才首次被提上了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的议事日程。
    张良生,83岁,澄海人,原全国侨联宣传部负责人,长期从事侨务工作,现为北京潮人商会荣誉顾问。张良生对北京潮商的发展历程可谓了如指掌,他还是北京潮人商会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于1993年,张良生一直担任副秘书长一职。张良生对北京潮商感情很深,很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早在2000年8月5日,他就给联谊会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会自1993年7月成立至今,与北京的潮商接触较少,也不够广泛,对他们的情况不甚了了。今后,为了更好地推动会务开展,为了打下更扎实的经济基础,有必要加强这一部分人的工作。当前,首先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我建议在今年11月中旬或下旬,请蔡诚会长和巫志远常务副会长出面,邀请十多位主要的潮商举行一次座谈会,通报、介绍关于明年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筹备情况,同时讨论并通过成立北京潮商组织的具体方案。”
    这应该是北京潮人商会肇始的第一份文字材料。这封信直至今天,张良生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底稿。
    2001年6月5日,北京市社团办批准成立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企业家分会,“分会”就是后来“商会”的雏形。而从分会到商会,其间道路之曲折令人难以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峰回路转,经过多番努力,在北京市总商会、汕头市总商会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2月29日,北京潮人商会终于宣告成立。
    春天的故事
    2004年春。2月29日,由于闰月,这是一个四年才又一次的日子,甚为难得。
    这一天,北京潮人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通港大厦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市电信局原党委书记张善德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茂非,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吴杰,在京工作的潮籍领导朱良、马庆雄、蔡延松、巫志远、肖增效以及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联想控股集团董事长曾茂朝等出席了成立大会。上海、天津、南京、郑州等潮人社团派代表专程前往祝贺并赠送了纪念品。
    成立大会上,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吴杰、汕头市工商联副会长谢慧今、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巫志远都作了讲话,祝北京潮人商会开步顺利,蒸蒸日上。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则现场开了一个关于“非公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小讲座,让与会会员受益匪浅。
    北京潮人商会的活动功能被概括为“团结、促进、服务、回报”八个字。“团结”就是团结在京潮籍工商界人士,发扬潮商优良传统,加强内部交流,敦睦乡谊,互利互助,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促进”就是促进在京潮籍工商界不断提升自我品格,提高潮商个人素质,塑造在京潮商与俱进的新文化与新品格;“服务”就是努力维护与代表在京潮籍工商界人士整体利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服务会员与商会整体;“回报”就是培养在京潮商的回报意识,重视社会慈善事业,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鼓励、支持潮籍学生、创业者来京发展。
    首任会长张善德在讲话中道出了成立商会的初衷。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潮籍青年企业家来京从事工业、商业、文化事业和房地产业,并取得显著成绩。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本着“敦睦乡谊、团结互助、自觉自律、共谋发展”的宗旨创办了北京潮人商会。
    一本杂志和一套丛书
    “尽管潮商成就非凡,但对外宣传一直缺少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媒体,缺乏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世界了解潮商需要一个窗口。”张善德深深感到,作为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创业并声誉卓著的北京潮商,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由是,在荣任商会会长不到一年之后,2005年1月20日,张善德以北京潮人商会搭台,创办了《世界潮商》杂志。”
    《世界潮商》杂志的创办得到了庄世平先生、陈伟南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世界潮商》的刊名是饶宗颐先生题写的。萧灼基教授担任杂志编委会主任。
    2005年11月18日,经国际潮团第十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确定,《世界潮商》成为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主管刊物。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秘书处这样评价:“《世界潮商》创刊以来,得到了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潮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已日益成为海内外潮资企业、潮人社团之间沟通资讯、专业交流、资源整合的互动平台,成为外界深入了解潮商的一个视窗,成为推动世界潮人事业的发展的‘助力器’。”
    第四个年头很快就要过去了,《世界潮商》以其稳重、权威和公信力,日益受到海内外潮人的青睐。
    2006年,张善德又着手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大型史志性书籍《世界潮商丛书》,该丛书包括《潮商史略》(商史卷)、《潮商人物》(商人卷)、《潮商文化》(商文卷)、《潮商之道》(商道卷)共四卷,其中前三卷已于2008年10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2008北京之约
    2006年5月28日,是第二届潮商大会闭幕的日子,这时,北京潮人商会成立刚刚两岁零三个月。这一天,北京潮人商会众望所归获得了第三届潮商大会的主办权。在热烈的掌声和祝贺声中,北京潮人商会会长张善德从第二届潮商大会主席周卫群手中接过主办证书。
    张善德发表了题为《2008年,北京再相会》的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北京潮人商会正式成为第三届潮商大会的东道主。承载着海内外潮商的共同理想,北京举办的第三届潮商大会将备受瞩目。   2008年金秋时节,刚刚举办完奥运会的现代都市北京,将以奥运会带来的无限商机和令人神往的美景迎接海内外潮商的到来。
    就在第三届潮商大会筹备期间,2007年8月,北京潮人商会完成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张善德连任会长。副会长分别为年富力强的谢炳、张章笋、曾加勤,以及年轻才俊许锺民、苏壮强、陈才雄、林辉勇和陈子丹。
    第三届潮商大会期间,北京潮商会馆——一座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将全新亮相,迎接四海乡亲的到来。

    第三部分 “梦之队”速写

    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北京是潮商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舞台。
    可以说,在潮商精神和潮文化的哺育下,在六朝古都厚重底蕴的影响渗透下,目前已有一大批秉承着潮商精神和潮文化精华的潮资企业和潮籍企业家迅速崛起,一个当代潮商群体正在北京茁壮成长。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企业很多,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塑造着北京潮商的新风貌。
    这组文章只纪录经济学家萧灼基及北京8位知名潮商的某个或某些片断,希望我们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感知北京潮商改革开放30年的成长轨迹。

    萧灼基:
    燕园里的经济大家
    尽管不是商人,但萧灼基却是潮人商界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尽管由于身体原因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已经一年多,但在新近评出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上,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的名字还是赫然在列。该评委会认为,“(萧灼基)他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的改革。建言取消农业税,认为对农民补偿不是恩赐,而是‘利益回归’”。
    此外,在李克强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以后,人们从相关介绍材料上得知,在李克强的人生道路上,有过7位引领他成就今天的恩师,其中就包括萧灼基教授。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就是萧灼基。
    萧灼基,生于1933年,广东潮阳人。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大三时因品学兼优被推荐攻读研究生。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世界潮商》编委会主任。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诸多奖项。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他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为改革做出了前瞻性的贡献。他是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和理论先锋。他主编的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形势把握较准确,对中国证券市场也颇有研究,被誉为“萧股市”“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他关注新农村建设,建言取消农业税、主张“利益回归”,认为农民通过各种方式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
    黄光裕:三次登顶
    1987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光裕每天就做几单生意,挣几十块钱。他的衣服远不如想象的好卖,甚至还出现了积压。
    黄光裕的独立商人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2004年,黄光裕35岁,离他在京城开出第一间服装店17年,这一年,黄光裕的国美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6000万,并且拥有了数家近万平方米的单店。用了17年时间,卖了一年左右服装的黄光裕成为了中国新贵,他的财产在胡润百富榜上是105个亿,位列中国第一,《福布斯》的数据则是13亿美元,在荣智健之后位列中国第二。而在之前的2003年《福布斯》排行榜上,黄光裕仅仅居于第37位,个人财富18亿人民币。
    一个新的神话就这样悄然出现了。
    2005年,黄光裕蝉联胡润百富榜首位。
    2008年10月7日,《2008胡润百富榜》发布,39岁的黄光裕以财富430亿元,第三次当上中国首富(他曾蝉联2004~2005年首富)。
    最近五年里,他当了三次首富。黄光裕拥有香港上市公司35%的股份,市值140亿元;同时他拥有零售非上市公司100%的权益,市值约100亿元。他历年套现135亿元,部分投资到房地产领域。他不仅保持了零售业的稳定发展,在房地产、私募基金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现场,黄光裕与母亲同传圣火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将火炬传递给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顺利完成传递后,黄光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显得十分高兴的他表示:“能在8月6日这个奥运即将召开的特殊日子,在北京参与2008奥运火炬接力传递活动,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体现了中国人将承担更多的世界责任,我将与国美集团的20万员工一起,用奥运精神推进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的竞争,同中国家电制造企业一起打造更多中国品牌的世界冠军。”
    黄光裕一直致力于推进公益慈善事业,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理事的黄光裕以个人名义向灾区人民捐助了5000万港元。
    许锺民:我很重情义
    许锺民一直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会跑到北京来,“当时一到北京就感觉到它的底蕴气度。多跑了几次,就觉得它的文化内涵可能正是南方缺乏的。我虽然没有好好读书,可是我骨子里很渴望这种文化,这种氛围。北京当时不是很繁华,很华丽那种地方,需要时间慢慢去琢磨,去品的。”
    有一次,许锺民站在北大的课堂上给研究生班讲课。他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就跟那些学生说,他就读了7年书。他来北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就是到天安门广场,第二就是到北京大学。能看看这所大学就觉得很高兴了,哪想到现在能站到这里讲课?
    许锺民曾说,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14岁就离开校门在外面瞎倒卖,后来到煤矿修路,到深圳做油漆工,在建筑公司做伙夫。后来跑到江西倒卖大米,换到深圳卖给建筑工地。1983~1984年的时候,别人十八九岁还没有工作过,他已经一车皮一车皮地从外地运大米到深圳卖。自己有了一辆货车,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改革开放初期,他算是比较先赚到钱的。
    许锺民认为,他很传统。他一个星期有三四天吃地瓜粥。他的小孩,从小在北京长大,他一定要求他们读介绍潮汕文化传统的书,在家得跟我说潮汕话,潮汕的风俗习惯,历史,风土人情,都要弄清楚,他怕他们忘了。在各地跑,睡的地方要是不好很难受,可偏偏他能睡老家那边的门板床,感觉特别好。前些年,他一年回去很多趟。在外面心烦的时候,他就经常会回去走走。他说,一回去就会让你联想很多,觉得人不能企图太大,差不多就行了。因为回去看小时候那些同伴,有的还种着一亩三分地,这些会改变你很多想法。
    许锺民的金钱意识很模糊。他认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只是不缺钱花;自己虽然是商人,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方面做得并不好,还经常犯些乱投资的错误。他非常爱笑,总是笑着揶揄自己是最不会理财的人,有钱时就晕,没钱了反而清醒。“我没有挣到大钱,但我每年都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心里觉得很充实。”
    “我挣了钱,要先想着自己的亲人;亲人们富裕了要想着村里的乡亲们;等乡亲们都生活好了,要想着帮助村子外边的人。这样一层层向外扩展,只要我有这个能力,就要这样去做。我是个很传统的人,我很重情义。”许锺民说。
    谢炳:
    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提起谢炳,商界人士都很熟悉。这位大名鼎鼎的正大制药集团掌舵人不仅精于投资管理,擅长策划运营,而且,在正大集团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战略部署上也是独辟蹊径、出奇制胜,令同行及各界无不瞩目。
    十余年来,正大制药立足中医文化,致力市场开发,以研制和生产中药现代制药、生物制药和西药综合性制药为主,目标清晰,部署周密。它的直接成果就是已经在香港上市并由创业板成功转至主板,股值无论大市如何风吹草动一直一枝独秀呈波浪型上升态势的中国生物制药(股票代号:1177)。仅用10年时间,谢炳胜利完成了正大集团向健康产业成功扩展的宏伟目标。
    如今,正大制药集团辖下有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正大福瑞达包装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海南萱华药业有限公司、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美国ABH天然产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制药企业,业务之庞大,发展之迅猛,令人咋舌。
    泰国正大集团与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拟合作投资,参与昆明呈贡新区的城市建设,这个传闻随着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正大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大制药集团总裁谢炳2008年6月6日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出现得到证实。当天,谢炳代表正大集团与云南签下两个总投资额接近100亿元人民币的合约项目,正大集团由此加快西进脚步。
    谢炳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当别人还没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已到了深圳;当别人到了深圳的时候,我们已到上海;当别人到了上海的时候,我们又已到了西部,我们永远都比别人快一步。”
    谢炳出身豪门,却没有沾到多少光。上世纪50年代,当他的亿万富豪叔叔谢国民——正大集团董事长——举家从中国迁往泰国的时候,他却和家族里另外一位不愿背井离乡的长辈留了下来。文化大革命到来后,谢炳和当时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离开汕头市市区到农村插队,并因此也失去了上大学的深造机会。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正大集团的香港总部帮谢炳准备了申请移民的文件,可是当谢炳到达香港后,谢国民只给了他一个坏消息:因为年龄“太大”,你无法接受继续教育。言下之意,这个移民的希望泡汤了。那时的谢炳还不到30岁。
    谢炳在医药领域的成就看起来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他离开大陆到达香港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正大集团总部帮忙。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我只能端茶送水,”他说。后来,他依托集团里的亲戚关系,被派去管理公司在香港的珠宝零售业务,并赢得了大量的客户。
    张章笋:
    做责任地产
    跟大多数潮汕商人一样,来自广东汕头的张章笋是果敢、实干的人,并善于把握别人还未曾发现的商机。1999年,他带着自己的一手创建的广东汕头花园集团进军北京,并成立了北京国瑞兴业地产有限公司。同国瑞地产的企业理念一样,本着“谋共赢之道,创百年基业”的原则,在短短的几年内,国瑞地产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企业,同时,张章笋用自己的实力,在北京房地产业,开创出一片广阔的天空。
    张章笋的身份除了国瑞地产董事长之外,更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执委、中国房地产商会联盟副主席、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潮人商会副会长、汕头市人大代表、汕头市工商联副会长、汕头市星河奖基金会永远荣誉会长等职,个人更曾获中国城市杰出人物建设奖、中国建筑文化斗拱奖领导力卓越贡献人物、中国房地产商会“精锐之星”等荣誉。这意味着,除了把国瑞地产做强做大之外,他还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是张章笋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上,国瑞地产的企业文化:“国瑞民丰,百业兴旺”,更是将企业的发展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立志用企业的一己之力,为社会经济和国家繁荣做出贡献。张章笋带领国瑞地产全体员工,秉承“信誉、效益、质量”并重的企业宗旨,使企业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先后获北京市纳税信誉A级企业、建设系统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2007年,张章笋捐资1000万元设立的潮汕星河张章笋科技发明创新奖,旨在激励潮汕三市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潮汕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奖励的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潮汕地区从事科技工作满3年以上、在科技发明创新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

    林鑫:
    天坛是金子做的
    2004年2月29日,北京潮人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通港大厦会议中心举行,北京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鑫作为会员代表发出倡议:遵守国家有关法律、遵守商会各项章程、积极为商会服务、推进商会的团结发展。“作为我个人,更会珍惜大家共同搭建的平台,以实际行动支持商会的工作,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林鑫,潮安人,1962年出生。作为潮商闯荡京城的“拓荒者”、北京潮人商会创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林鑫在17岁的时候就来到北京,推销潮汕地区生产的副食品。在北京待了5个月之后,老家改革开放的号角又把他吸引了回去。1982年,林鑫在潮州创办了广东百佳食品工业公司,任法人、董事长。1983年,林鑫再次跑到北京,从此,他把家安在了京城。1997年,林鑫出任北京金天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市宾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天坛公园的北门,沿着公园围墙往西走500米,便可到达林鑫的金天坛公司。从第一次到北京直到现在,林鑫一直围着天坛公园转,从天坛公园的西门,到东门,再到如今的北门,林鑫的金天坛公司一直扎根在这儿。“只不过,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只能是租用一个小地方;现在好了,早就鸟枪换炮了。我总感觉,天坛是金子做的,给我带来好运,我的公司名就是这样得来的。”他感慨,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商界人士是很大的受益者。
    “小时候没上多少学,长大了有条件就得补回来。”林鑫后来在北京市委党校,如愿完成了他的研究生课程。
    目前,热心肠的林鑫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委员、崇文区工商联常委、崇文区青联执委、崇文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潮州分会副会长、民建中央对外联络部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民建崇文区工委副主委等。
    问他为何总干食品这一行呢,他答得很爽朗:“民以食为天嘛”。
    2008年,林鑫和他的金天坛为汶川地震救灾捐款30万元。
    丁林洪:
    圣济堂十年,京城元年
    潮汕人的血脉赋予了丁林洪超凡的商业智慧。
    丁林洪,潮阳人,1965年生于香港,1980年移民法国,并在巴黎接受高等教育。1998年,丁林洪在贵阳创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2007年,携圣济堂最新研发成果——世界先进的治疗肿瘤“中西医结合光氧动力”新疗法进军北京。
    当年11月17日,圣济堂医院北京医疗机构隆重开业。在开业庆典上,丁林洪作出这样的承诺:“北京圣济堂医院倡导新型医疗理念,把一流的环境、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和高精尖相结合的医疗设备结合起来,与全新的管理体制融为一体,以特色专科立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强院,以五个一流(人才、设备、技术、环境、服务)壮院,不断满足癌症患者的医疗健康需求。”
    据丁林洪介绍,圣济堂联合中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的国际知名肿瘤、动力、生物、中药等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在法国巴黎建立了研发中心。历经近十年的努力,发明了世界领先的“中西医结合光氧动力疗法”,让世界为之瞩目。
    光氧动力疗法是利用特殊光波与中药靶向定位剂相结合的创新产物,是肿瘤治疗学上一种全新的突破。这是一种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光透深、无创伤、无痛苦、疗效佳(尤其对中、晚期及全身扩散患者)的新方法。
    据悉,患者首先服用中药靶向定位剂锁定肿瘤细胞,24小时后用特殊光波照射,靶向定位剂在接受光照射后使其激活。释放出一种能量高而且十分活跃的单键氧,这种氧化过程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的情况下,能达到由内到外杀灭癌细胞的效果。
    业界这样评价:“中西医结合光氧动力疗法填补了肿瘤治疗领域空白。这一疗法的成功应用,将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西医结合光氧动力疗法,它能使生命延长,临床治愈摆脱癌症折磨,提高生活质量,是肿瘤患者一条光明之路”。
    1996年,丁林洪从巴黎来到贵阳。1998年,圣济堂开始起步。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圣济堂已从当初十几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糖尿病系列药品知名的专业生产企业。全资子公司有圣济堂肿瘤研究中心、北京圣济堂医疗机构、贵阳圣济堂肿瘤医院、圣济堂糖尿病研究中心、糖尿病康复中心、圣济堂全国连锁大药房,圣大生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圣济堂的目标是:创世界一流的中西医肿瘤康复中心及中国糖尿病药品第一品牌。
    多年来,圣济堂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他们所做的一切,印证了公司“圣心为怀,济世为本”的宗旨。他们的善举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圣济堂荣获“2006年度贵州省热心公益事业外商投资企业先进单位”称号。同年,丁林洪被评为“贵阳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丁林洪说,“圣心为怀,济世为本”,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圣济堂的宗旨,更是圣济堂人的崇高使命。
    丁林洪现任贵州广东商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公关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三胞(台、港、澳)协会副会长等职。系贵州省清镇市政协第二届常委、贵州潮汕商会创始人。
    在今年抗震救灾行动中,圣济堂成为贵阳清镇市所有企业中反应最为迅速的一家。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捐赠,丁林洪及圣济堂企业员工共捐赠药品及现金达170万元。

    许先坚:健,兴,利
    2007年夏天,毗邻北京金街——王府井大街的王府世纪大厦底层,香港健兴利珠宝公司的旗舰店——北京健兴利珠宝公司迎来了开业的大好日子。
    这时,演员王刚重返主持界不久,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的《鉴宝》已受到各方关注。除了现场销毁赝品的刺激场面,栏目呼唤诚信的立意更是被观众认可。认可《鉴宝》和王刚的不单是北京卫视的观众,也包括远在香港的健兴利珠宝公司公司的老板许先坚。
    健兴利在北京开设的这家店面积近4000平方米,是北京最大的珠宝饰品专营店,而王刚则在开业庆典担纲典礼友情主持。除了优秀的演艺修养之外,王刚也久以深厚的玉器古玩鉴赏造诣闻名。
    健兴利于1992年创建于香港,集开采、雕刻、加工、批发和零售于一体,专营翡翠饰品、摆件、挂件等多种形式的翡翠艺术精品,目前拥有香港翠玉批发市场50%以上的份额。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儒家的君子气质与玉石的特性,使君子爱玉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富贵之族及诗书之家,代代相传的往往是一块美玉。这种亘古绵长而意蕴深厚的传承,是玉本身的人文价值以及物质价值所决定的。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文脉,已经深深植根于国人的人文生活之中。许先坚表示,他们了解内地市场,此次开幕之所以选择王刚来主持,就是基于有极度的自信心,全部都是真品,要不请王刚来岂不是来砸自己的场。
    许先坚,生于潮阳农村,小时家贫,兄弟姐妹众多,共有六兄弟、三姐妹。后来,许先坚去了香港,几经挫折,1992年开始经营珠宝,自此发家。
    许先坚很喜欢“健兴利”这三个字,他说首先要健康,健康才会兴隆,兴隆才能得利,这样,就能利己、利企、利人民、利国家。
    2007年“八一”前夕,坐落在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的将军希望小学举行了竣工落成典礼,向“八一”献上一份厚礼。这所希望小学得到了许先坚“健兴利”的大力支持,共捐助60万元人民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许先坚震惊了。他立即召集玉石协会的同仁积极行动起来,筹备一场赈灾募捐活动,这场活动共为灾区筹集到200多万元。另外,健兴利各个分店共捐款40余万元抗震救灾。
    张汉龙:
    直面人生永不言败
    北京潮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汉龙,祖籍潮阳,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初中只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在家乡帮父亲打理一间卖杂货的小铺子。
    改革开放初期生意比较容易做,小店生意日渐红火。可思想活跃的张汉龙并不满足,总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18岁的他东奔西跑地推销起了日用小商品和服装纺织品。因为没有经验,做了一年就蚀本不做了。当时家乡有一家医药经营部招聘推销员,张汉龙不甘寂寞,又投奔至此,与医药行业打起交道来。
    1987年,他去江西、安徽推销药品。在旅途中,张汉龙突然想起小学课本中读到的嘉兴南湖的游船,于是他忽然发奇想,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圆了自己的心愿呢?张汉龙为自己安排了一次旅游,他去南湖瞻仰了游船,之后便去了杭州。游览了西湖美景之后,张汉龙到医院去做市场调查,看能否有业务做,没想到一下子就签到了十几万元的合同,这出人意料的收获让张汉龙高兴之余也对杭州这地方越发亲切起来。
    1988发展得很顺利。1991年,他自立门户,承包了一家医药公司的经营部,因为当时国内信息不太灵通,他不仅把广东的药品推销到浙江,还把浙江销路好的药品大批调往广东批发,在交易过程中,较快地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到1993年,他的公司已发展成拥有9家不同行业的综合性实业公司。
    张汉龙如沐春风,事业如日中天。但因文化基础弱,管理经验不足,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了市场投资的风险,张汉龙迅速扩大投资规模,盲目建具有三星级标准的宾馆和餐馆、办工厂、投资组建城市信用社等,导致用人不当,决策失误,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命运。当时公司有5000多万元的资产,其中贷款3000多万,如果保留主业,调整结构,苦心经营,公司也可以勉强维持下去,但张汉龙觉得自己受到的打击大太,又感到这样辛辛苦苦地维持太累了,不如撤摊子算了。朋友们纷纷劝他保全公司,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张汉龙说:“我现在还有3000多万的资产,你们到法院起诉我吧,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他认为背着沉重的包袱往前走,不如一身轻松走得快。就这样,公司倒闭,企业破产了。他奋斗得来的产业和高级轿车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回首往事,张汉龙不禁百感交集。“做生意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失败可以从头再来,做人要象松树一样不能退色,要永远郁郁葱葱。他又想,朋友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我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何愁不能东山再起呢?”带着这种信念,张汉龙离开了杭州,在全国各地游历了两个月,进行市场调查,最终选择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做为创业之地。
    经历了挫折,张汉龙变得更加务实,考虑问题也比较成熟起来。因为自己的文化底子簿,张汉龙在开展业务的同时更注重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1996年到天津之后,张汉龙新组建的公司得到稳步发展,去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公司还和朋友合作投资100多万元,开发研制了以西藏特产“红景天”为原料的天然保健品“西藏茶”,他觉得这种产品有销路,又有文化品位,市场会看好。
    在世纪交替之际,张汉龙深感京城商机难得,遂挥师进京。在京这些年来,张汉龙的事业越做越大。
    多年来,张汉龙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资助贫困大学生、救济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2008年四川地震更是牵动着他的心。今年5月,他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有关机构捐款和紧急调运灾区所需的药品,总计50余万元。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张汉龙的创业之路,将是北京潮商创业的又一个经典。
    目前,张汉龙旗下企业有:北京潮星投资、北京黛绮服饰、北京潮星医药科技、北京潮星文化传播、新疆潮星招标代理等,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天津市第九届、十届、十一届青联委员,天津市和平区青联副主席,天津市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天津市浙江经济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国际潮青联谊会理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