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二房东”接手中华广场 邹锡昌无债一身轻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 月 15 日 17 时 40 分 6 秒  
来源: 新地产 张育群   2009-8-26 9:07:00
    [提要]“二房东”也是一门大生意。高价入主中华广场,是赚便宜还是埋下隐患,邵建明及其海印集团只有真正运营之后才能知道 
  
    对海印集团董事长邵建明来说,入主中华广场可能只是更多收购的开始。
    8月4日,广东海印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861.SZ)发布公告称,从今年8月1日起,昌盛集团将旗下中华广场5.83万平米的商业物业,整体转租给海印股份,期限14年。头两年,海印股份每月给昌盛集团支付1100万元,第三年起租金每年上浮3.25%——尽管与产权收购失之交臂,但对中华广场情有独钟的邵建明,最终还是以一纸业界罕见的长期租约,实现了入主中华广场的初衷。
    最牛“二房东”
    在广州,提起邵建明,不一定有人知道。但提起海印商圈及电器城,就路人皆知了。作为海印地区最早经营专业市场的企业,海印集团是伴随着海印商圈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
    海印电器总汇是邵建明的发轫之地。1988年,25岁的邵建明下海,以5000元起家,通过整租一家老商场部分楼层,并按电器主题进行招商分租,挖得第一通金。
    不过连邵建明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竟开创了广州专业市场的先河,海印电器城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电器产品交易中心,“买电器到海印”,曾一度成为先富起来的广州人的口头禅。
    由此,邵建明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二房东”发展模式。在高投入低回报的商业地产行业,他将一些低档商场或街边商铺整租下来,再根据商场定位及主题对场地进行装修,最终以明显高于租入单价的价格租赁给中小商户经营。
   在没有获得项目产权的情况下,邵建明以这种低成本高利润的模式,在广州实现了高速的扩张。  1999年“流行前线名店城”、2000年海印二沙体育精品廊、2001“东川名店运动城”相继开业……十余年间,邵建明如法炮制,在广州承包下近20个专业商场,跃居为华南商业地产市场上最为成功的“二房东”。
    在商业地产上成功上演一幕幕“乌鸦变凤凰”的好戏后,邵建明开始现身资本市场。2003年,海印集团买壳“茂名永业”,其后更名海印股份,实现借壳上市;2008年10月,海印集团将其持有的潮楼、流行前线、东川名店以及在建的番禺休闲等11个子公司注入海印股份,藉此,海印股份成功转身,从一家化工企业转型为拥有特色商业资源的商业龙头。
    中华广场新东家
    很多首次接触邵建明的人,多少觉得他有些“嚣张”。但在过去的10年中,即便是他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折服于他对市场的敏锐。这一次,从欲收购中华广场近6万平米商场,到转而租赁,邵建明依然表现“另类”。
    夜色中的中华广场灯光璀璨,这是广州第二高地标,也是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外,广州的第三大购物中心,此前由发展商昌盛集团和广州新星实业共同持有。其中,昌盛集团持有中华广场10万平米的商场、写字楼物业,是中华广场最大的东家。
    2008年底,昌盛集团深陷可转债危机,敏锐的邵建明开始与昌盛集团接洽,希望能完成对中华广场整体收购。不过由于交易标的太大,占到海印股份最近一个财报资产总额的70%以上,且在价格上未能和昌盛集团及其全体债权人达成一致而搁置。
    “他们出价太低了,我当时就拒绝了。”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邹锡昌向《地产》记者透露,后来邵建明表示实在很想合作,双方磋商数月,终于达成了这样一个长期租约。
    不过,合富辉煌首席分析师黎文江认为,虽然邵建明在广州商业地产界长袖善舞,但在中华广场之前,运营的多是低端批发市场、专业店,而非主流购物中心业态,且今明两年都将是海印股份资本支出的高峰期,中华广场每年1.3亿元的租金无疑将大大增加其资金压力。
    2008年报显示,虽然海印旗下各商场出租率保持在95%以上,但该公司12家主力商场营业收入只有3.6亿元。与此同时,海印集团转型之作——在番禺耗资15亿元打造的“海印又一城”Mall正进入冲刺,2010年全部商业物业交付使用。
    目前,近6万平米的中华广场商场每年能收取稳定现金收入约1.1亿元,净利润约3300万元。以1.32亿元承租目前只有1.1亿元租金收入的商场,海印集团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
    对此,海印股份证券代表江宝莹向《地产》表示:“我们不会做亏本生意。”她表示,新的中华广场定位是区域性购物中心,“邵董很不满意中华广场现阶段的购物环境,我们将投入数千万元对现有硬件进行改造,引进KTV等休闲娱乐项目并全面调整超市、家居、服饰等商户组合,中华百货和部分不合适的核心商铺将陆续撤离中华广场。”
    亦有知情人士透露,承租中华广场仅是海印集团试水高端商业地产的前奏。邵建明还是希望通过整体收购及收购烂尾楼的方式将资产固化,从而形成商业地产开发及整租经营的混营模式,之后随着A股市场融资的回暖,不排除海印股份将有大的动作。
    邹锡昌:我已经走出困境
    “两个月前,高盛的债务就已经还清了,我现在是无债一身轻!”在完成与海印股份的签约后,邹锡昌这样对《地产》记者感叹。
    如果不了解昌盛集团这两年来过山车般的遭遇,就一定不会理解邹锡昌那种石头落地的踏实感。昌盛集团是去年因全球金融危机而上市遇挫的多家房地产公司之一。在筹备上市时,昌盛集团借了两笔外债。其中一笔是向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贷款6.48亿港元,年息13%;另一笔则是向高盛旗下创投基金发行25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利率虽仅为7%,但双方约定,倘若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上市,高盛可要求邹锡昌按预定的价格购买其所持全部可转换债券,可转债的利息也将以每年21%计算。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失败,昌盛中国将为该笔可转债支付高达42%的融资成本。
    2008年1月23日,昌盛中国地产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公告,宣布中止上市计划。上市折戟于最后一站,邹锡昌骤然间巨债缠身,甚至有意抛售穷其十年之功呕心沥血之作——中华广场来解困。
    经过半年多再融资,邹锡昌将旗下的中山地王项目割肉转手奥园,走出阴霾的他终于保全住了中华广场的产权,但邹锡昌还是决定淡出商业领域,“还是想专心做住宅,目前我们在太原、天津、武汉有三个住宅地产项目正在推进。”
    “只怪当时太贪心。”邹锡昌向《地产》记者坦言,他一生稳健,没想到为了一口气拍下中山地王,差点被拖垮,以后亦不会再和外资投行合作,对于上市也是“一朝被蛇咬”。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