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邹锡昌:见证被调控的地产人生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 月 7 日 20 时 4 分 1 秒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2-9 10:51:00
    2006年9月,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出现在东二环一侧南新仓大厦5层,这位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位列70名的富商,正忙于一部奥运题材情景剧的投资事宜。
  18年来,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两次热潮,也亲历了曾经的低谷。在他身边,多少人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眨眼间消失不见。
  “有些人、有些公司我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邹锡昌的普通话掺杂着客家口音。
  房地产前传
  “我印象中在中国是深圳最先开始有房地产市场的。1989年底,嘉宾大厦的出售算得上是一个标志,曾有上千人排队去购买,场面非常壮观。”也正是这一年,邹锡昌走上了房地产开发的道路。
  1987年,以纸箱生意起家的邹锡昌,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两年后,恰逢深圳组建南油工业区。那时深圳流行国有企业出土地,私人出钱的方式盖厂房。南油工业区下属有个物业公司,就是后来上市的南油物业,有7栋厂房,大约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寻求合作。邹以出钱的方式加入合作。
  不到半年时间,邹盖好了3栋厂房,但受当时一场风波的影响,外商在深圳投资减少,有些楼盘的建设也处于停滞状态。邹锡昌的厂房盖好后无人问津,前期积累的钱全部被套牢了。
  他曾经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说,“我面临人生第一次严峻的考验。1990年的春节是一个最难过的春节,但我坚信改革开放的形势不会逆转。我在家乡吃过春节团圆饭后重新回到深圳,并第一次向银行借款渡难关。”
  1990年3月,形势迅速好转起来,7月后他不但把盖好的6栋厂房都销出去了,而且原来出租的厂房也转为售卖,资金全部回笼。
  “身边的开发商一个一个倒下”
  1991年,广州市旧城改造项目对外招商,第一批港资正是在这时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从广州到上海、北京、天津、海口等一些城市,开始建外销豪宅。邹锡昌这时也闯入广州,第一个项目是在旧城区开发建设8.5万平方米的天秀大厦和天秀花园。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广州的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几乎是一夜春风,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变得很热,尤其是旧城改造项目很火。”现在广州比较活跃的地产企业富力、保利地产、中海地产在当时还藉藉无名。追忆下来,邹锡昌脑海里留有印象的楼盘只剩下“淘金花园”了,“开盘时也是上千人排队”,他说。
  虽然那是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做房地产的时代,但邹说,其实要做下去也不容易,因为银行还没有开展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业务。后来,昌盛集团尝试和建设银行合作。虽然无法确定天秀花园是否是中国第一个做按揭贷款的楼盘,但邹锡昌明确告诉记者:“是我们告诉(教)银行怎样完成按揭程序的。”
  1993年,天秀花园对外销售,4天售出4亿多元港币,均价达1.3万元/平方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广州住宅售价的最高纪录。天秀大厦的写字楼售价也高达1.6万元/平方米。当年在广州的房地产项目,都保持了热销的态势。有人开玩笑说,“那时候第一批富起来的机构和国内的富豪,觉得中国的房地产业简直就像印钞票一样,比银行印钞票还快。”
  此时,邹锡昌想的最多的是多拿几块地,把生意做大。“我去过惠州,去过海南。当时惠州一个村干部跟我说,盖上生产大队的红章,靠近大亚湾的这几千亩地就是你的。”海南就更是疯狂了,有的土地,转眼间从一亩十几万元涨到600多万元。邹庆幸自己没有被卷入。
  不过,也正是在那时,他在广州拿了好几块地,其中包括中华广场的地块——一个穷其10年之功的项目。
  虽然冯仑、潘石屹率领万通若有神启似地于1993年初从海南撤回北京,但数以万计的开发商正沉浸在击鼓传花的最后疯狂中。有的开发商恨不得一天签10个合同。
  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震撼全国的“十六条”。
  13年后,我们已很难从邹锡昌淡定的语气中捕捉当年的惊心动魂。“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1997年,开发商从银行弄不到一分钱的贷款。我看到身边的开发商一个一个倒下,真正留下来的没几个。”他说。“香港几大开发商算是有实力吧,但他们在上海、广州拿的地块,一直放在那里,有的直到前几年才动工开发。”
  地产界的标杆企业万科却在1994年进行第一轮跨地域扩张。王石后来反省说,因为一开始就有一定盲目性、随机性,所以导致了后来的战线收缩。万科用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调整。
  邹锡昌亦是苦渡难关。“好些地块被处理掉了,有些转让了,有些是跟人家以股权合作的模式开发。” 
  曾在199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富商冼笃信却没有那么幸运。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他迅速跌落。当时他曾握有近8000亩的土地,号称海南大地主。1994年,他居然将原来抛售的土地又收购回来,此后全都被套。
  “当时,马蔚华,就是现在的招商银行行长,要我尽快把固定资产处理掉,宏观调控不是一个短时间的问题,可是我还在收购。造成的后果是,后来连一栋房子也卖不掉,我当时连3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也卖过。”冼笃信说。
  1994年,我国出现了更加猛烈的物价上涨(商品零售价格从1993年的13.2%上涨至21.7%),经济陷入低迷。
  “那时候,我很悲观。很多人都说看不到希望。”邹锡昌在沙发上换了个姿势,侧身用打火机点燃烟斗。他显然并不愿意回忆当年的痛苦,脸上依旧保持着惯常的笑意。
  天秀花园的积累让邹支撑到了1997年。
  然而,又有一场新的风暴袭来。
  “只要你不去做那些一夜致富的梦,你依旧可以留在这个舞台上”
  “如果不是1997年的那场劫难,昌盛还可以多拿几块地,多开发几个项目。”邹锡昌说。有很多开发商未能熬过1997年,离开了房地产市场,不知所终。
  转机恰如危机,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这对苦熬时日的地产商,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此前积压的项目,几乎一夜就卖光了。银行政策也开始松动,大规模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整个房地产都得到了解脱。”邹说。对于很多地产商来说,美好时光自此开启。富力集团、合生创展等民企地产商迅速超越老国企,跃居前台。
  1999年,中华广场终于基本建成。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商业广场,为昌盛集团带来近7亿元的进账。中华广场现在市值已达到30亿元,每年有上亿元的租金收入。
  从2001年开始,信贷资金开始向房地产倾斜。部分开发商重拾信心,开始筹谋异地扩张。
  2001年,邹锡昌的昌盛集团来到北京,开发一个叫做海晟名苑的项目。2002年,海晟名苑销售额达8亿元,在当年北京所有项目排行中位列第四。
  正是2002年6月,顺驰天津地产公司总经理带队第一次走出天津市区,在塘沽拍得一块土地。这个被命名为“莱茵春天”的项目在塘沽大获成功。项目发售当天,顺驰在当地开了历时三天的董事会,异地发展的思路被提了出来。由此,顺驰步入异地扩张之路。两年多时间,顺驰进入16个城市,开发42个项目。
  就在全国房地产高歌猛进、全国房价普涨的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了一个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的文件,这份编号为“121”的文件,表明了央行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警惕。紧随2004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2005年和2006年,新老“国八条”,“国六条”、“国十五条”,建设部165号文件、银监会54号文、国务院加强土地调控的通知等,次第登台。
  “从政策覆盖面来说,这次的调控是全方位的,但实际上远不如1993年的严厉。你想一想,(那次调控)银行不给贷一分钱啊”,邹锡昌有意顿了一下,好像是在强调什么,然后继续说下去,“现在,毕竟开发商仍旧能够拿到地,从银行里贷到款,虽然房地产的利润越来越微薄,但只要你不去做那些一夜致富的梦,你依旧可以留在这个舞台上。”
  邹锡昌最近多次来北京,与人商谈土地转让的事宜。“合适的话,应该还会拿地吧”。
  巧合的是,邹锡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当天,传来顺驰以12.8亿元出让55%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的正式消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