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鲲鹏自强方展翅 天道酬人只在勤——记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校友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5 月 14 日 23 时 1 分 55 秒  
来源: 人人网-华南理工大学校友总会   2011-10-11 16:32:06

   【简介】何新明,男,1955年生,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1981年入职佛山市石湾东平陶瓷厂(东鹏陶瓷前身),历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96—2001年,任佛山市石湾东鹏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01年至今,任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鹏,传说中的大鸟,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远大的志向。在陶瓷行业中,人们提到“鹏”,总会联想起“东鹏”,它恰如陶瓷行业中的一只大鹏,气度轩昂,飞跃巅峰。这只大鹏的缔造者之一——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华工校友何新明,身兼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人大代表众多职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看起来却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都是一脸的泰然自若,平易近人,气定神闲,笑意盎然。
 
    浓浓华工情
 
    何新明校友1981年入职佛山市石湾东平陶瓷厂(东鹏陶瓷公司的前身)参加工作,在职期间,通过自身努力,自考考入华工函授班,在当时的“老机械”专业学习。对于在职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在华工学习两个礼拜。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一个同时担负着家庭以及工作重任的人来说,其学习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当时的何新明同时肩负工作、家庭与学业的三重重任,学习压力要比一般的应届生大得多。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新明丝毫不懈怠,而是更加珍惜学习深造的机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谈到在校期间对他帮助最大的人,何新明感言:“在校期间,首先是我的太太对我默默的支持与理解。她早就看到读书对我们这代人的重要性,毅然承担了家庭所有的琐碎事务,为的就是让我能好好专注于在华工的专业学习。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肯定不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在学习中,我也常常遇到一些痛苦的抉择。依稀记得在一次考试前夕,太太生病了,自己却因为要回学校坚持复习参加考试而不能照顾她,只能托给堂哥照顾,当时那种无奈的情况至今还记忆犹新。”何新明同时也提到,在华工读书期间给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在华工的老师陈天泉。陈老师这么多年来,跟他以及他的生活、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老师不仅在他的学业上认真教授,也关心他的个人生活与工作,乃至毕业之后还一直关心着他。何新明坦言,陈老师是他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上的老师,更是工作上的老师。当年华工老师对学生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至今还历历在目,每次回想起来,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问到华工的什么对其影响最深时,何新明校友说:“华工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点:第一是华工严谨的教学使我们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当时老师们教学非常认真,学生学习也都很努力。大家对待学业没有丝毫的懈怠,我记得陈老师还曾经夸奖过我们,认为我们比当时的应届同学学习更加努力认真。这让我们觉得很受鼓舞。第二也就是华工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这个精神是所有华工人特有的,做事扎实、认真严谨,这样一种精神也是企业家必备的。”
 
    受命于危难之际  成功于改革之中
 
    1994年佛山遇上50年不遇的大洪灾,何新明所在的东平厂被淹没,损失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新明带领东平厂的员工团结一致,重建厂房。对此,何新明回忆说:“在当时,整个东平厂是没有办法再重建的,窑炉全部被水淹没,所有人退守在一个小车间里。我当时对大家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这班人还在,我们就有希望重新建立我们的厂子,有人就有我们翻身的希望!”果然,何新明当时说的这一番话是可以经受历史考验的,也正是因为他的鼓励和科学领导,那批老员工才有信心留下来,重新建立起了厂房,重新经营,这也就是今天东鹏的火种。正如何总说的一样:“如果当初大家解散了,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东鹏。”是的,没有当时何新明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的鼓动与感染,也就没有今天享誉国内外的东鹏品牌。
    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总是能保持从容与自信,不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何新明非凡的勇气与决心。当时有一个濒临破产的厂子叫华泰,这个厂子设备好,厂房好,条件也不错,但因经营不善导致其负债累累,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在这个时候,何新明不对组织谈条件,果断地接手了这个厂子。他说:“只要给我厂房,我就有机会扭转局势,获得成功!”果然,在他的合理经营下,终于使得这个厂子起死回生,同时也为东鹏的建立创造了先机。
    当然,在东鹏的发展历史上,有这么几个转折点值得一提:首先是毅然决定了企业转制,即从公有制国营企业转变为股份制民营企业。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更加体现了一个企业家敢于改革、敢于拼搏的一面,也彰显了一个企业家敏锐的战略眼光。其次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员增长到一定程度,部门也丰富起来,难免办事效率有所下降。这时候,何新明又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就是“事业部制”,在这样一个制度下面,职权分明,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公司的办事效率得到大大提高。2006年,以何新明为核心的管理层又提出了“第二次创业”,也就是“转势06,亮剑07,腾飞08”。对于这样的决定,何总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就是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化危(难)为机(会),在适当的时候敢于做适当的事情。”
    2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让人不禁感叹他的雄才伟略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当被问到管理这么一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时候,何新明说:“在改制的时候如何让员工的观念改变过来是最难的。大家都知道,在公有制下面的‘大锅饭’思想是最难改变的。”而何新明通过强大的个人魅力,以及完善的管理方式,逐渐让员工们接受了这种新的企业发展理念、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在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中,带领“东鹏人”跨过一个又一个坎,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5年,何新明掌舵的东平厂接收华泰陶瓷有限公司,通过引进领先设备,严把质量关,开始生产高档抛光砖。1996年,何新明正式组建东鹏集团。由其牵头自主研发的“金花米黄”成功面市,掀起了陶瓷墙地砖“全国一片黄”的消费潮流,引领抛光砖消费潮流达数年之久,创造了建陶产销奇迹。东鹏集团扭亏为盈,东鹏牌产品享誉全国。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市场的洞察入微,何新明在随后短短数年间,不断缔造中国高档建陶市场的传奇,“天山石”、“银河石”、“砂岩石”、“珊瑚玉”,每款产品的研发都推动了中国建陶科技与工艺的革新,引领装饰潮流,得到了消费者与设计师的青睐。
    2008年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国内经济萎缩,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纷纷裁员或停产,东鹏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东鹏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自主创新,保持不停产、不裁员,业绩仍然逆势增长。对此,2009年2月4日,正值立春时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微服私访”了东鹏,赞叹东鹏:“陶瓷也可以这样子啊,不简单。”对东鹏“内外兼修,应对金融海啸”的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承诺,“如果明年东鹏出口增长率达35%,我再来东鹏做客。”汪洋书记给东鹏在金融的寒冬里送温暖的这一举动,鼓舞了何新明,也激励着所有“东鹏人”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再创佳绩的豪气。
   

    求同存异  锐意创新
 
    当谈到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时,何新明认为“13年间创造一个名牌,销售额从3000多万到20亿的高速增长是来之不易的,成就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对自己品牌的定位,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一直保持着高端品牌的定位;第二就是保持产品的质量,用高质量产品保住品牌的声誉;第三是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地领跑潮流,走在行业的前列;第四就是不断地低成本扩张,通过兼并等途径快速发展。单独依靠常规手段走不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在这么多的因素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抛开对手。
    从当初一家濒临破产的街道企业,到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建陶行业最具竞争力十大品牌”、“中国建陶行业唯一标志性品牌”,再到赢得国际尊重,东鹏只用了短短12年。东鹏“纳福娜”瓷砖的问世,不仅在国内是首创,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刷新了瓷砖的国际新高度,打破了国外同行对“中国品牌瓷砖只是低质、低值的廉价产品”的尴尬局面。2006年,由何新明构图的“转势06、亮剑07、腾飞08”三年发展战略正式实施。何新明凭借近30年对陶瓷文化的深刻把握,为东鹏品牌注入了中国5000年陶瓷文化的浓厚底蕴,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在全球亮相,树立了民族品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典范;东鹏卡拉拉、洞石、纳佛娜等产品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场,以创新与设计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东鹏陶瓷连续两年被评为“自主创新民族品牌”,成为“中国建陶行业唯一的标志性品牌”,董事长何新明更是连续五年蝉联陶瓷行业风云人物,成为中国建陶行业备受关注的领军人物。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东鹏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进军国际民族陶瓷品牌先锋队的过程中,东鹏走出了以自主创新赢得品牌崛起的发展模式。纵观东鹏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以自主创新赢得品牌崛起的历史。东鹏以创新求发展之路,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东鹏成功研发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92项,被广东省政府赋予“广东省专利试点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东鹏的发展,为佛山建陶产业指明了一条以创新服务制造业的道路,推动了佛山建陶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东鹏以创新不断推出新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并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先后成立了省级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第一家获准东鹏博士后工作站等,这一切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掌舵人何新明锐意创新、求同存异的发展战略。
 
    执著信条  勤业爱业
 
    “我这么执著做陶瓷,这么执著去做一个企业,是因为坚持着两个信条:一个是天道酬勤,以平和的心态去工作,去追求岗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到了,就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而不需要特意地去追求。如果整天抱怨今天做了但今天没回报,那你就会整天都不能集中精力去认真做事情。用平淡的心态面对回报,不要违规,不要违反制度,不要损害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而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只要你把事情做好,最后你也一定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我一直都相信是这样。很多企业倒下去了,不是单位领导不聪明,也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刻意去追求个人利益,造成与集体利益相背驰。第二个信条就是精于此道,以此为生。人们常说一天干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干一件事,而且是一辈子勤勤恳恳干一件别人干不了的大事。”何新明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东鹏的企业精神,“不要一山还望一山高,你来到东鹏就要热爱东鹏,忠于东鹏,不管你做什么,难免会做得不顺,如果今天想做这,明天想做那,今天做一个企业,明天做另一个企业,那你很难有成就,很难成功,这个企业也没办法搞好。”何新明说道,“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把它(精于此道,以此为生)作为企业精神,号召员工要忠诚于东鹏,热爱东鹏,把东鹏的事业做得细腻,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问到何新明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的时候,他很谦虚。他说:“首先我还没有成功,如果你要说我的那点成绩的话,应该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吧。天时就是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国家开放给我们创造了条件。我感谢邓小平同志,没有他我就没有机会去读书,没有他我也没有今天,我们是农民的孩子,高中毕业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再读书了。地利就是我们所在的佛山,我们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和我们所在的这个行业让我有机会,我不知道其他行业怎么样,但我觉得陶瓷行业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可以在陶瓷行业发展真的非常好,特别是在有发展陶瓷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底蕴的佛山,它原来就是陶都。在陶瓷行业,佛山也是发展得最好最快的一个地区,可以说这个机遇是非常好的。人和就是我有一支团队,一支很好很优秀的团队在支持我,大家一起共事,其实有今天这个成绩不是我个人的,(这个成绩)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三个因素一起塑造了我今天的一切。”何新明把自己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团队,可见他对国家、对同事们的感恩之情。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能够及时感恩,足见其高尚的人格和气度。
    在同事眼里,何总更是备受尊重。在他的老搭档陈副总眼中,“何新明,像一本书,说不完道不尽。为什么我会一直跟随着他这么多年呢?首先他的个人修养就能发挥一个模范作用,他热爱工作,作风简朴,对待员工也是关心备至,和善之极。诚如他经常说的‘低调做人,高要求做事’。”在当年的老师眼里,何新明是一个努力勤奋、脚踏实地、肯吃苦、积极与老师交流的好学生。在我们眼里,何总是一个儒雅、慈祥、亲切、成功、值得尊敬的大师兄,他的言谈举止、求学与创业的经历让我们在佩服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寄语后辈  要从小事做起
 
    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何新明这么跟我们说:“在这种就业难的形势下,我建议大学生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哪怕不是在金融海啸的环境下,也要把心态调整好。就是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把小事都做好了就是大事情。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很心急,想一出来就是企业家,一出来就坐办公室,一出来就是白领,不愿意到工厂去,不愿意到一线去,不愿意做一线的工作,不愿意做前线工作,这样的话就会比较难找工作,也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比较不利。”
    当问到对于华工的求职学子有何建议的时候,何总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要我给一个建议的话,会是‘从小事做起’,不要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就什么都行,一出来就要求高薪和高职位,这样的话你就会很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不会做得好,这也是我对当代大学生求职的一点建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