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人物专访:客家之光——曾宪梓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25 日 19 时 36 分 34 秒  
来源: 世界客商网   2009-10-11 21:48:07

 

客家之光——曾宪梓


 无论是在“领带大王”曾宪梓的出生地广东梅州,还是在金利来奠基创业、发扬光大的香港,或是在见证曾宪梓代表港人参政议政的首都北京,以及海内外客家人聚集之地,前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都被誉为“客家之光”。
  
  在曾宪梓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勤俭诚信"的品格和精神:他白手起家,缔造的金利来商业传奇;他不畏艰难,敢说敢为的从政风格;他自奉甚俭,捐款超过8亿元的慈善情怀;还有他面对病魔,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数十年来成为客家人的榜样和骄傲。
 


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曾宪梓博士


    (一)根在梅县“苦”、“乐”相随
  
  今年75岁的曾宪梓,1934年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丧父,少年辍学,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自幼砍柴、放牛、种地,帮补家计。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不怕苦的意志和一双勤劳的双手。
  
  曾宪梓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土改工作队队员住在我家,了解到我家穷,又见我爱看书,就送我进了梅县名校东山中学,并给予每月3元助学金。1957年,我又接受全免式的国家资助入读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1961年,曾宪梓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做研究工作。
  
  曾宪梓1963年赴泰国定居,学会了制作领带的技术;1968年,移居香港。为了谋生,靠6000元起家,办起家庭手工作坊式的领带厂,进料、设计、剪裁、缝制、推销全靠自己,靠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打天下。创业之初,曾宪梓每天早上六点钟便起床,深夜一两点才休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直到今日,谈起创业的艰辛,曾宪梓还感叹:“真是辛苦啊!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睡眠,一切靠自己,每天卖不出五打领带,就不能回家,否则就不能维持一家人第二天的生活。”
  
  但是,没有牌子的货品,市场始终有限。曾宪梓创业之初以“金狮”作为商标,但销路不甚理想。后来发现,在粤语中“狮”与“输”谐音,顾客觉得不吉利,于是改名为“金利来”,并于1971年注册了商标,且一直坚守“勤俭诚信”,在商界创出了一片天!
  
  1971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结束了世界锦标赛之后,途经香港返国,应邀在港举行乒乓球表演赛,曾宪梓以其独到的商业眼光和胆识,赞助香港电视台转播。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金利来”来说,无疑是一次高风险投入。当时,3万元的电视广告费,曾宪梓无法一次付清,不得不分期付款。这一大胆的决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业效果,令“金利来”品牌伴随中国乒乓球队的精彩表演走进香港千家万户,带动领带销量迅即大增。
 


广州天河北路的金利来数码大厦


    1973年,“金利来”于中环永安百货设立领带售卖专柜,首创拆帐方式与百货公司合作,令业务逆市而上。“金利来”品牌,由街头走进高档百货公司,由香港走向海内外,成为享誉世界国际名牌;而曾宪梓个人和家庭,历尽艰辛,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谈到对故乡梅县的回忆,曾宪梓一句“穷怕了”,道不尽年少磨难。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吃尽苦、捱尽穷,甚至受尽的欺凌,事业成功之后的曾宪梓忘了吗?没忘!但他却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时刻怀念着尚未摆脱穷困的山区故乡,希望有一天为家乡做些实事,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曾宪梓急切地踏上返乡之路,心情万分激动;而看到许多学校,经过十年动乱弄得破旧不堪,心里十分难过。他当即为母校广东省东山中学捐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这在当时的广东还是首例。不久,他又为东山中学捐建图书馆、大礼堂、运动场等。
  
  “20多年前捐资办学校,也受到不少非议,有人说,你看曾宪梓回去沽名钓誉啦,捐了一座大楼就吹牛啦,等等。因此,我要用事实证明,我每年捐赠,越捐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不单在梅州,在广东,在全国范围之内,只要自己做得对。”从曾宪梓的出生地梅州市梅县扶大乡所里村,到梅州市属的梅县、兴宁、平远、蕉岭、五华、大埔等县,到处都留下了曾宪梓捐资助学的身影。当时,正值“金利来”的拓展期,也急需资金的支持,但曾宪梓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1979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在广州亲自接见了这位梅县同乡和东山中学的校友,陪同接见的还有当时广东省领导人杨尚昆、习仲勋等。叶剑英握着曾宪梓的手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个人力量有限,要发动鼓励更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来支持家乡建设。”
  
  曾宪梓当即表示:“这正是我多年的愿望,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年年、月月、终生回报祖国!”
  
  返港后,曾宪梓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要按自己的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从100万、300万,到1000万、3000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
  
  上世纪90年代,正当不少香港商人为香港“97”前途问题而担扰,急着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国外的时候,曾宪梓却放弃了在海外开拓分公司的计划,投资100万美元,引进先进的领带工业技术设备,与梅州市对外经济发展公司合办,在家乡兴建年产一千万条领带的中国银利来公司。“银利来”于1986年建成投产,曾宪梓要为家乡养一只下蛋的母鸡,“银利来”的一切收益,他个人分文不取,全部用于家乡建设。
  
  如今,金利来大桥、银利来公司、宪梓大道、曾宪梓中学、宪梓中学、宪梓学校、曾宪梓楼、丽群小学......遍布梅江两岸。建筑不语,桃李成蹊,都在诉说着曾宪梓数十年如一日,情系桑梓,捐助家乡的感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今,曾宪梓在家乡梅州的各项捐款总额已超过一亿元。
  
  曾宪梓常说:“我必须无条件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我最快乐。”昔日在家乡所受的“苦”,酿成今日助人的“乐”,“苦”与“乐”,就这样将曾宪梓与梅州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曾宪梓博士向优秀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


    (二)报效祖国“贫”、“富”不移
  
  曾宪梓的少年、青年时期是在内地完成教育,和那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一样,他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说:“尽管我身在香港,但少年时期建立的人生信仰并没有改变,很多基本原则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现在很多资本家、民营企业家有钱就开始摆阔显富,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而我没有那样,我还是五十年代的我。”
 


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曾宪梓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左起:校主席罗促荣,校监曾荫权,曾宪梓博士,校长潘宗光)

 


      
曾智明代表曾宪梓博士向香港理工大学捐资1000万元设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持及研究中心


  “金利来”从创业之初的6000港元,到1992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发展成为当时市值60亿的大集团。环境变了,身家涨了,但曾宪梓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客家人的勤劳简朴。平时吃饭,饭碗里一粒饭也不剩,去酒楼饮茶,吃不完的食物总会打包。
  
  在香港灯红酒绿的商场打拚超过半个世纪,曾宪梓从不到夜总会、舞厅,不赌马、不赌博,平日家里吃的最多的是青菜豆腐,而他常年最钟情的食物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再普通不过的香港街边数元一碟的肠粉。曾宪梓对客家菜情有独锺,盐焗鸡、客家豆腐和梅菜扣肉都是曾府宴客的招牌菜。
  
  “除了一些必须出席的应酬之外,我自己现在已经很少应酬了,一般来讲,我一天50块钱就够了。半碗饭,一点汤,两碟菜,一壶茶,就够我的营养了。我是这样想,一个人吃得太多,第一对身体不好,第二能节省一点就积累多一点,就能够多帮助一些穷苦孩子。”曾宪梓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事业有成后,曾宪梓热切地期望回报祖国,“报国就是要在思想上、言论上、财力上、行动上,都向着这一目标努力去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做点好事。也许,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如果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更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众人拾柴火焰高,力量是巨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也就指日可待。”曾宪梓一直以自己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回报祖国,不断地为国家、为家乡捐款。
      曾宪梓名下有三大基金。1992年,曾宪梓捐赠1亿港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成立“曾宪梓教育基金”。在头7年里,共奖励内地7000多名优秀教师;从2000年开始,每年资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5所内地高校175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至今已超过15000名大学生因此受惠而完成学业。2004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曾宪梓兴奋得一夜无眠。他说:“作为中国人,我当然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于2004年10月出资1亿港元设立“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每年拿出500万人民币,奖励对祖国航天事业有贡献的科学家和航天员。设立载人航天基金,表达的是曾宪梓对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神舟六号”顺利升空,曾宪梓委托航天员将两面印着“金利来”标志的旗帜带上了太空。如今,这两面从太空归来的旗帜,一直珍藏在曾宪梓的办公室。2008年,在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迎来15周年校庆之际,曾宪梓特别邀请“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来到家乡出席校庆活动。梅县是中国的“足球之乡”。出于从小对足球的热爱,曾宪梓对内地和香港的体育活动一直情有独锺,出钱出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宪梓宣布成立1亿港元的“曾宪梓体育基金”,用以奖励第29、30、31和32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中国健儿。在此之前,曾宪梓在内地和香港体育事业方面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和1000万港元。
 


曾宪梓博士和奥运冠军们合影留念

 


  
曾宪梓博士(中)曾智明(右四)曾智雄(左四)向金牌运动员代表
张怡宁,郭晶晶,邹凯,马琳,林丹,陈燮霞转交奖金支票

 

 
曾宪梓博士向航天员杨利伟捐赠100万元


   曾宪梓自奉甚俭,对国家、对民族却如此慷慨,他个人一直过着近乎“清贫”的生活,但他却将自己的“富裕”给社会大众分享。“贫”与“富”之间,是一颗不变的中国心。在曾宪梓的心中,“如果把自己的产业只留给后代,那就只富了我一家,我要用我的产业来培养祖国的后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
 (三)敢言无惧超越“生”、“死”
  
  曾宪梓参加社会活动,首先是从香港的客家商会开始,出钱出力,样样带头。当年,霍英东看到曾宪梓这个嘉应商会会长做得不错,就推荐他做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在这个新的职位上,曾宪梓一样无私无悔,事事带头,团结香港商家,支持国家的建设。1994年,曾宪梓获选为香港中华总商会的会长,这是香港中总成立100多年来,第一位客家人出任商会会长。曾宪梓做了3届,现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进入过渡期,曾宪梓被邀请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被中国国务院聘为港事顾问,其后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以后到选举委员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立法会等曾宪梓都积极参与,见证了香港回归的重要历程。
  
  1997年6月30日,曾宪梓夫妇获邀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目睹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一刻。当时,曾宪梓激动万分,一个人在会场高喊“祖国万岁”,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在现场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听到了,就在现场采访了曾宪梓。曾宪梓说:“香港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让人激动、振奋,我忍不住高喊祖国万岁!”
  
  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天,7月2日,刚刚成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大紫荆勋章,隆重表彰为香港回归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首批12人,曾宪梓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曾宪梓说:“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同时,更感责任重大。我要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上继续努力,和大家一起共同把香港建设好。所以我在香港经常会发表许多讲话,不怕生不怕死......”
  
  参政议政方面,曾宪梓也交了一张辉煌的成绩表,在他心目中,无论做什么,商会,社会活动,还是参政、议政,都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曾宪梓是带着回报祖国的一种精神参政、议政的。
  
  从1983年起,曾宪梓做了10年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每次开会,从开幕到闭幕,没请过一次假。1991年,曾宪梓被补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香港人。当时,全国人大代表有2983人,全国人大常委有155人,在700万香港人之中,只有曾宪梓一位全国人大常委,并且连续做了第八、九、十共三届。他说:“我参政议政刻苦、努力,开会从不中途退出,总是坚持学习、研究,纵然后期病得严重,也还继续坐着轮椅,继续履行职责。”
  
  1992年,香港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来到香港,推出三违反“政改方案”,打乱了香港过渡期的各种安排。曾宪梓到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时,发言的主题就是谴责彭定康违反中英联合声明,率先大胆呼吁:香港同胞团结起来,把彭定康赶出香港去!
  
  1997年,回归不久的香港,遇上亚洲金融风暴,“金利来”的股票,也从每股7.8元跌至0.3元,账面贬值70亿元。但曾宪梓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在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他积极建言献策,率先倡议开放中国内地同胞到香港旅游,先把香港的旅游业发展起来,进而促进香港的交通、住房、餐饮、零售等产业,推动香港经济复苏。事实证明,曾宪梓所倡议的“自由行”,至今仍是振兴香港经济的强心剂。
  
  对于香港部分顽固“民主派”逢中必反的言论,曾宪梓从来都是大胆批评,不怕正面交锋,每每在重要关头站出来,捍卫国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也因此,曾宪梓收到不少匿名的警告信,1998年的一天晚上,更有歹徒在曾家后花园墙外,抛入盛装着易燃危险液体的瓶子,把曾宪梓的两部座驾给烧毁了!
 


紫金山天台将3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曾宪梓星


     2003年,曾宪梓点名批评香港“民主党”的司徒华、李柱铭、张文光,绝对不是爱国者,但话留一线,“到今天为止”,希望他们日后也有转变立场的一天。曾宪梓的这一番话,当年引发了香港社会展开“爱国者治港”的大讨论,但对他的人身攻击也接踵而至。曾宪梓说:“我从来不惧怕任何人骂我,你骂我我也笑,你赞我我也笑,只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天地良心,我就会大胆去做、去说。”
    曾宪梓长期患有肾病。早在1998年,香港医院主治医生就给曾宪梓下过病危通知书。当时,国家领导人指示广东省委省政府,一定要全力抢救。结果,抢救了66天,终获重生。曾宪梓回忆道:“本来,我在香港已经被宣布‘死刑’了,说我最多活一个星期,是国家把我接回广州,让我又活了过来。所以我说,我的命不是我的,是属于国家的,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曾宪梓坐着轮椅,每天坚持透析和治疗,活一天,快乐一天,只要对国家和香港有利的事情,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尽力去做。
     香港的“民主党”成员,记住了曾宪梓的“骂”,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听到的是曾宪梓爽朗的“笑”。“骂”、“笑”之间,站立着一位爱憎分明的曾宪梓,他对“敌人”不手软、与病魔搏斗不松懈,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曾宪梓博士是北京2008奥运圣火传递香港区火炬手


  人到晚年,曾宪梓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返乡的路,在梅州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早几年,曾宪梓曾经说过:“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就要报效祖国。”现在他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一改,因为“‘金利来’看来不会破产,但我是会死的,那就让我的儿子继续做基金会。我对我的三个儿子说:“你们也要学会怎样回报祖国,不能只在口头上,要用实际行动来爱自己的祖国。”当曾宪梓用浓厚的客家乡音说着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目光向北,深情眺望故乡、感念祖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