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客商曾智明:自知者智 知人者明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5 日 19 时 57 分 4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09-8-10
    “我们稳中求发展,从不贪心搞风险投资”

    记:曾总,据报道,您父亲交班给你时曾说:“我已经把企业带到了流动资金2个亿的水平上,您要好好考虑如何带领她更好地发展。”我想知道,作为“富二代”,您如何继承和发展您父亲打下的“江山”?
 

 
    曾智明

 

    曾:我们这代人是很幸运的。父辈们流血流汗打下基础,真的很不容易,老一辈人为了拼事业,甚至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当然,年轻人也许会认为现在也很不容易,竞争那么激烈,压力那么大。但我还是觉得像我父亲这一代人更不容易,他们白手起家,出来创业时连个温饱都没保障,吃了上顿愁下顿;而我们就不同,再大的压力,起码还能吃好用好,而且父辈为我们打下了牢固的事业基础,能否做好,就看我们的本事了。

    “金利来”多年来坚守着几个原则:一是现金交易。凡大宗生意一定是现金交易,如果做不到,对不起,我们不干。这是铁律,哪怕谁来游说都不能改。所以“金利来”的现金流一直很稳定;二是诚信。“金利来”从不做昧着良心的生意。像这些好的传统,几十年都不会变的,我不仅要继承下来,还要发扬光大。

    谈到发展,我们“金利来”的宗旨是不变的,有几分力就干几分活,所以我们做得很洒脱。也许有人会说我保守,但我们实际上是在稳健中求发展,企业做得虽然不大,但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我们的特色。

    记:您接管后,对“金利来”进行了重新定位,又对企业内部作了一系列调整。请问,在现实中有没有碰过壁?

    曾:碰壁肯定是有的。举个例子吧,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经济不景气,消费市场疲软,逼迫领带服饰行情跌落,“金利来”在经营上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我们一是稳住阵脚,不随市场“起舞”,静观情况再候机而动,根据变化的形势作出及时的策略调整;二是由于我们一向与国内经销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经销商几十年如一日都在经销“金利来”的产品。由于我们志同道合,所以遇到困难时,不少经销商都挺身而出,纷纷表示:他们都会力挺“金利来”,决不会把“金利来”的产品撤场。凭着多年的经验和观察,他们对“金利来”有信心,早就把“金利来”看作是可与外国品牌相抗衡的中高端民族服饰品牌。内外力量的很好结合,使我们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在英国留学时与母亲合照


    记:“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已打造成一个世界知名品牌。但市场在变,消费者的需求在变,您如何使“金利来”这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并且是香港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的服饰品牌永远保持年轻?

    曾:1995年我开始涉足公司的主体管理工作。我们着手于拓展、开发新的业务领域,以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力图创造更时尚、更具活力的“金利来”,实现企业和品牌的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从产品革新、市场形象到抓品牌文化建设,实行品牌形象重组。我们一方面秉承经典创新的理念,顺应国际时尚潮流,在服装服饰风格、面料、颜色、款式上大胆创新,推崇更生活化、休闲化和时尚化的新正装概念;另一方面,为迎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金利来”全新推出都市时尚休闲系列。

    2008年,金利来集团全年营业额持续递增至14亿多元。目前全国有“金利来”服装服饰专卖店和专柜800多家,加上“金利来”皮鞋、皮具、内衣、珠宝等,数量近4000家。目前看,我算是交上了及格的答卷。
  


    在“金利来”成立40周年晚会上讲话


    “对员工不能太威严,否则你听不到真心话”

    记:许多人很好奇,作为年轻的金利来掌门人,您是如何对享誉世界的企业进行管理的?我想知道,您和下属的关系怎样?

    曾:员工说我不摆架子。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公司的真实情况,知道哪个环节出问题。对待员工不能太威严,太威严他们就不敢说真心话。我觉得,尽是服从的员工,企业是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

    另外,我把企业的员工分成两类:一类是高层次的人才,那我就创造提供最好的平台给他们去发挥;另一类是普通的员工,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保障。国家有规定的,我们一个不能少;国家没有规定的,只要我们有能力,也一定会给。毕竟财富是大家共同奋斗出来的。不管是老板、高管、高层次人才,还是普通员工,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是能力有大小,各人承担的责任有重轻,但大家都同在一条船上。

    所以,如果说让我具体做销售、具体管生产、具体做基层管理,这些不是我的强项,我们请来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具体方面的能力都比我强。我是创造一个平台,建立一个制度,一种企业文化,让大家在这里共同创造财富和价值。

    有人认为“金利来”是家族化经营,但我想说的是,“金利来”在香港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是要向股东们负责的。“金利来”要打造百年企业,要靠优质的服务、品牌和管理,将来的“金利来”也不一定是“子承父业”。“金利来”这个品牌并不仅仅是曾家的,更是社会的、股民的、全中国人的。

    记:因为您是曾老先生的儿子,别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您和您父亲比。您认为像您父亲等老一辈客商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发扬,又有哪些可以超越?

    曾:我刚才说过,父辈们创业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这一代人要继承他们好的品质、好的传统。我会秉承父亲的教导,先学做人,后做企业,承接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当然,环境不一样了,如果现在还是按照老一辈的方式来做,我认为很难成功。所以我们不是学习他们具体的方式方法,而要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
 

 
    率香港嘉应商会捐款予四川赈灾


    “做慈善有时不是钱的问题,是观念问题”

    记:您自1993年开始,历年帮助国内贫困地区兴建希望小学、资助优秀贫困学生、赈济灾区及支持客家文化事业发展等,个人捐款近3000万港元。您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曾:我从小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父亲对我们很严厉,也很慈爱。他对祖国的深爱,一直在感染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时刻记着自己炎黄子孙的血脉。我父亲曾经说过,只要他不死,对社会的回馈就不会停止。我可以这么说,曾智明对社会的回馈同样不会停止!

    记:有的人困惑地感叹:我也想对社会有贡献,但我身无分文,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您如何看?

    曾:当然,做慈善是要有基础的,只有脱贫后才能做到。一个人在社会上很渺小,但是也可以做一些很伟大的事情,这让社会去评价。

    有的人很有钱,但不肯出钱做善事;有的人钱不多,却很热心公益。这说明有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比方你有10万元,你可以量力而行,捐出几千。衡量成功不应只是看财富,关键是看他对社会的回馈。最开心的是,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并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有了剩余的钱回馈社会。其实人贫富与否,只在你怎么看,大事无能为力,生活小事却一样能帮助他人。

    “有空时会打高尔夫,但忙里偷闲的机会也不多”

    记:除了工作,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您总是奔波忙碌,鲜有时间在家陪太太和小孩,您如何处理好企业家、丈夫、父亲这三种角色?

    曾:我有空时会打打高尔夫。我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套高尔夫球具,以前总是忙里偷闲,打上一场,但这种忙里偷闲的机会现在也不多。工作忙不过来时,很难照顾到家里。我在广州的时间多,每次回香港总是来去匆匆。但我太太一直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事业。我没空陪小孩,就由她带着孩子去旅行。真心地感谢家人,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就没法在这安心地工作。
  

 
    2008年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颁发青年工业家奖


    “我们年轻,完全可能见证奥运再回中国”

    记:盛世逢盛会。去年,您父亲作为香港的奥运火炬手、而您作为广州的奥运火炬手,父子同时在百年体育盛会传递火炬,这对一个家族而言是少有的,也是很光荣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兴奋吧?

    曾:是的,我的家庭以此为荣。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会激动。作为百年奥运能在祖国首都北京承办,所有炎黄子孙都会为之兴奋骄傲。我父亲是2008北京奥申委的顾问,对体育事业一直很关心,因此他入选了香港那边的火炬传递手;而我是广州市荣誉市民,当时广州要找一个香港籍企业家,他们就物色了我。我十分乐意接受任务,当时还有些担心,很久没做运动了,跑200米会不会有难度?结果跑的时候才发现,跑的速度很慢,围观的人山人海,大家一齐欢呼,很热情。所以跑下来后,才觉得这么快就结束了,跑完后再回过头看欢呼的人群,感到特别兴奋,特别有光荣感。

    当时有记者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太兴奋了,还想再跑一次。这可不是玩笑话。我觉得,我们还年轻,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生在盛世的中国,祖国的经济社会如果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话,国家完全有能力争取在其它城市再举办一次奥运会。所以,你我完全有可能看到奥运再回到中国来。

    “客商大会很有意义,但要把好事做好”

    记:梅州市倡导于10月金秋召开世界客商大会。作为一名商会的领袖,您对此有什么期待?

    曾:这当然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以前没人做过,有开创性,意义更显得大。我感觉召开客商大会很有必要。一是对团结全世界的客籍商人很有促进作用,能创造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二是可借势推动家乡梅州的工业、旅游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既然是好事,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个人曾在香港召开的梅州乡情通报会期间向梅州市领导提出建议:要考虑世界客商大会的世界性。既然叫世界客商大会,就不能单单邀请梅州客商,要用包容的胸襟,把龙岩、惠州、赣州、河源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客商都想办法诚心地邀请过来;还要考虑长效性。不能开完会就一拍而散,而要有一个长效的平台,所以大家建议在梅州搞一个客商会馆,希望以后能继续举办下去,不会因为地方领导的人事变动而停下来。

    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您认为团结世界客商很重要,那么,依您看来,客商与其它商帮相比,有哪些特质?

    曾:我可能不太喜欢作比较。正像你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商与浙商、晋商、徽商、潮商等不少商帮的成长土壤不一样,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商业传统,各有所长吧,也不好说哪个比哪个好。但差别肯定有的。比方说吧,浙商、潮商比较喜欢“抱团”,他们的群体互动比较活跃,而且很善于团结起来做事。

    我的感觉,客商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特别是老一辈的客商,崇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对较少依靠团体。另外,客商成功后对外尤其不事张扬。你可能不知道,很多有实力的客家人在海外多少年来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你在各种商会、社团里可能还没听到过他们的名字。尽管行事低调,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爱乡的心,只要国家和家乡有需要,他们随时都愿意挺身而出!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天下客商”题字:曾宪梓

    总策划:李向阳 陈国章

    统筹:王赢杰

    协调:杨瑞春

    本版撰文:李锦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