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与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信息 >>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新格局:21个地市竞争力榜单的背后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 客家地区企业家队伍战略 | 客家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与个人 | 与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信息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新格局:21个地市竞争力榜单的背后 |
客家经济网 2019 年 2 月 27 日 14 时 11 分 31 秒 来源: 《南方》 作者:郭芳 2019-2-26 13:31:45 |
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被外界称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一个是广东的后发地区,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目前,广东经济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珠三角,粤东西北12个市只占了20%左右。 区域发展不平衡,怎么破题?“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将对广东未来的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1个地市的竞争力究竟怎样?各自的发展空间在哪里?《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竞争力评估模型,对全省21个地市进行了评估分析。 “我们的评估分析并非简单的GDP增速的比较,更多地是关注城市的区域发展模式。”《报告》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表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地区,新时代对其发展提出的要求并不相同,其发展后劲的形成也各不相同。 《报告》显示,2017年度,在广东21个地市的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中山;在发展后劲的较量中,清远、河源、肇庆、惠州、阳江领跑全省。 “评判地方发展的长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丁力表示,简单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阶段的地市作竞争力比较,没有太大意义。把同量级GDP、人均GDP的地市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价值。 一核(珠三角核心区) 广州 改革破题,形成强大的创新变现能力 在广东的经济版图上,广州的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的近1/4,地位相当重要。2017年,广州入围2万亿元城市行列。2018年,广州预计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报告》显示,广州的竞争力指数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其发展后劲仍需发力。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让广州感受到了发展的紧迫感。广州如何闯出一条突围之路? 细观广州GDP的构成,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3%,服务业已经成为广州重要的经济支撑。《报告》显示,一方面,广州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演变。另一方面,因为制造业能量不足,广州的发展后劲和辐射能力也有所不足。 丁力表示,做强制造业,这是广州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尤其像华为这样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巨头,是广州所缺乏的。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广州将着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支持汽车、电子、电力、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等等。 事实上,广州的转型升级,值得期待。众多的科研院所、优质的公共服务、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一直以来是广州的传统优势。也正因为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广州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重要的是,广州拥有华南地区密度最大、水平最高的科研院校,但是目前还没有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创新的强大力量。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广州科研成果通往市场的阻碍一直没有真正打通。广州仍然存在“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转化应用不在广州”等问题。 丁力建议,广州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机制体制的壁垒障碍,真正将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构建强大的创新变现能力。 深圳 “改革之城”创造发展奇迹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样本。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年来,深圳改革创造了1000多个“中国第一”,GDP翻了1.1万余倍,被外界称作是全球罕见的“深圳速度”。“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此前曾这样评价。 正是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使得深圳保持着强大的发展竞争力。2016年,深圳GDP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三。2018年深圳GDP总量更是突破2.4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 《报告》显示,2017年度、2018年度前三季度,深圳竞争力指数均位列全省第一。2018年前三季度,深圳的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5位,这也是深圳的发展后劲近年来首次进入前5名。“深圳以全省第一的经济规模,仍然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后劲,显示深圳已初步在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丁力对此表示。 深圳的发展后劲,得益于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 ,深圳主要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需要补上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短板。而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等问题,是深圳面临的现实问题。“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深港合作可以率先探索。同时,深圳正在引进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国际大学城,这将为深圳创新带来强劲的后发力。” 丁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高房价、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有可能对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带来阻碍,影响城市的创新后劲。 珠海 培育支柱产业集群,扩大乘数效应 作为经济特区,珠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7年,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5亿元;人均GDP为155502元,仅次于深圳,在全省排名第二。 《报告》显示,2017年度,珠海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第四,仅次于深圳、广州、佛山。2018年前三季度,珠海竞争力指数上升到全省第三位。然而,其发展后劲在珠三角排名并不靠前。 《报告》认为,珠海位于珠江西岸,长期以来属于珠三角产业资本传导轴的末端地区。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后,珠海的区位条件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在与珠江东岸城市紧密融合,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有望进入一段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 当前,珠海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实体经济基础偏弱等问题。在丁力看来,关键在于珠海亟需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丁力认为,珠海需要在已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之上,把单个支柱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集群。这样才能释放出支柱产业的乘数效益。 佛山 广东第三城为“中国制造”转型探路 佛山的经济实力强大,2017年GDP总量达到9399亿元,仅次于深圳、广州,排名全省第三位。佛山有望成为广东第三个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 佛山具有庞大的民营企业群体、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企业根植性强,这让佛山的发展后劲长期在区域内保持前列。这种内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报告》课题组一直看好的发展模式。 《报告》显示,2017年度,佛山竞争力指数名列全省第三,发展后劲在珠三角位居中间位置。佛山未来的发展后劲,则取决于佛山的区域创新体系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目前,佛山正面临着制造业总体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端创新平台不足的转型难题。 “广州、佛山已经有很好的同城化基础,两地的经济总量相加相当于上海。广州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生产性服务业,佛山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可以推动佛山制造与广州服务业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有效利用广州创新资源推动佛山转型升级,共同打造南方‘上海’,实现对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发展的引领。”丁力表示。 丁力表示,希望佛山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中国制造转型探路。 惠州 打造珠江东岸的新增长极 作为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地、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借助大项目带动发展迅猛,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2018年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约4150亿元,同比增长6.6%左右。从2010年到2018年,惠州仅用8年时间GDP就从“千亿元俱乐部”跨入“四千亿元俱乐部”。 《报告》显示,2017年度,惠州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四,在珠三角城市排名第二;2018年前三季度,惠州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三。在丁力看来,惠州良好的发展后劲,其中得益于当地营商环境上的改革。比如,惠州的首席服务官、“中介”超市等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入选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惠州仍然要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接收来自深圳的辐射带动。深圳提出‘东进战略’,惠州的区位优势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如果进一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惠州还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此外,还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避免出现‘两个惠州’的现象。”丁力表示。 东莞 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东莞转型一直备受外界关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莞是全省最早提出转型升级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面临转型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两年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东莞视察时提出:“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数据表明,东莞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2018年东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预计达8300亿元,同比增长7.5%,快于全国、全省水平。东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达到5798家,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居全省第三。 《报告》显示,东莞的发展后劲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东莞的制造业,是靠招商引资、‘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原有的产业基础大多是贴牌生产的工厂或者生产型企业。从生产型企业转型成为市场型企业,从汗水型经济升级为智慧型经济,是东莞转型升级的方向。”丁力表示。目前,从生产型企业转型成为市场型企业,东莞已迈出关键一步。从汗水型经济升级为智慧型经济,东莞还有很大空间。 中山 改革营商环境,推动镇域经济转型 中山也是珠三角专业镇经济发展的“样本”,七成左右的镇区是省级专业镇,产值占全市经济比重七成左右。 2017年中山GDP总量为3430亿元,经济增速6.6%左右。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均处全省前列。 《报告》显示,2017年度,在竞争力指数的排行榜中,中山位居全省第五。中山的发展后劲在珠三角城市中名列第三,在珠中江经济圈中则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名列第一。这样的排名多年没有发生改变。 “中山转型升级还需增强内生动力,在营商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上发力。”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建议,通过倒逼营商环境的改革进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丁力认为,中山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能力不错,这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 江门 乘势而上,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 目前,江门“放管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营商环境的转变,江门经济增速也保持在全省前列。2017年江门GDP总量2690亿元,同比增长?8.1%。 《报告》显示,2017年度,江门的竞争力指数和发展后劲分别为6373和0.418,在珠三角经济圈里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江门土地面积大,其面积占珠三角的近1/4。区域发展不平衡拉低了江门的整体的发展后劲。”丁力分析称。 江门要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江门拥有广阔的腹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能激发更多对外开放的红利。“江门产业承接能力强大,接受辐射带动见效快,未来的发展后劲值得期待。” 陈鸿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应充分挖掘侨乡资源,吸引更多有实力、热爱家乡的华人华侨投身江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社会事业建设。 肇庆 找准产业发展方向 肇庆的经济发展离珠三角核心区还有较大差距,是属于追赶型城市。 2017年,肇庆GDP总量2110亿元,同比增长5.2%。《报告》显示,2017年度、2018年前三季度的发展后劲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四。2017年,在珠三角经济圈里,肇庆的发展后劲位居第一。 丁力分析,肇庆坚持“产业强市”的战略,并且受益于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两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依靠其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发展后劲依然是珠三角中最强的城市。“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红利高峰过后,肇庆需要找准发展方向,探索一条合适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带(沿海经济带) 粤东地区 汕头 特区再出发 2017年,汕头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亿元,增长9.2%,增速列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3%,位于全省前列。《报告》显示,2017年度,汕头在粤东四市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二位。 在陈鸿宇看来,近些年汕头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有基础、营商环境有亮点、政治生态有好转,逐渐打破“特区不特”的尴尬。“汕头2017年高新企业数量554个,超过了揭阳、潮州、湛江、茂名4个市的总和,2018年已经突破700个;汕头的教育、医疗发展水平、对外知名度等,在全省范围内都处于靠前位置。”陈鸿宇表示,汕头未来发展后劲可期。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汕头正进入重要发展期,补齐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软实力三大短板是必经之路。 备注:“一带”指把粤东、粤西打造成广东新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为方便竞争力评估,《报告》从“一带”截取了其中的粤东、粤西7市。 汕尾 深汕合作破解发展不协调问题 汕尾是全省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典型。陈鸿宇指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路径。“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通了体制机制障碍,这是最成功的地方。” 《报告》显示,2017年度,在粤东四市中汕尾的发展后劲位列第二。2017年汕尾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亿元(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则为902.69亿元),比上年增长8.1%。 “汕尾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汕尾可以加强与深圳、香港的合作对接,发展后劲很大。”丁力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可以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潮州 打造区域品牌,向上突围 2017年,潮州经济总量迈上“千亿”新台阶,GDP总量达1013亿元。《报告》显示,2017年度,潮州的竞争力指数、发展后劲两项指标在粤东四市中处于中游。 增强发展后劲,是潮州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丁力看来,潮州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区域品牌知名度较高,比如,潮州的陶瓷、潮绣、潮菜等等。“政府加强引导,形成更有辨识度的区域品牌,潮州将会迎来新的机会。” 丁力指出,这需要结合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构建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揭阳 保持优势,做大做强 《报告》显示,2017年度,揭阳在粤东四市中经济体量排名第二,竞争力指数则位于首位,发展后劲位居第一。2017年,揭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8亿元。 作为欠发达地区,揭阳“北强南弱”“陆强海弱”“城强乡弱”等问题长期较为突出。2017年以来,揭阳市加快构建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粤东新城、惠来临港产业园三大功能区的发展新格局。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在丁力看来,揭阳仍具产业优势,关键是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之上做大做强,能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值得期待。 粤西地区 湛江 大项目要有带动作用,种下去要成长为一片森林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东西两翼要强化汕头、湛江发展能级,赋予其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2018年,湛江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报告》显示,2017年度,湛江在东西两翼七市中发展后劲位居第三。 去年7月,投资100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落户湛江,成为中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目前,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已经在湛江形成集聚之势。“大项目要像种子一样,种下去要成长为一片森林。”丁力认为,湛江发展的关键在于将重大项目培育成为具备带动效应的产业链。 《报告》课题组执行组长、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范西斌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引进像宝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像巴斯夫这样的外资企业巨头,更重要的是,要以这些重大项目为龙头,积极发展和带动产业下游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起蓬勃繁荣的产业生态圈,才能真正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阳江 立足特色,错位发展 阳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区交会处,是广东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报告》显示,2017年度,无论是竞争力指数还是发展后劲,阳江在东西两翼七市中都位居第一。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 民营经济众多,是阳江在粤西三市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但同时陈鸿宇也指出,阳江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更多民营企业要上规模、上质量。 未来,阳江将立足资源禀赋,将沿海临港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和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以海产品加工及调味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加快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茂名 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样本 经济总量继续多年位居粤东西北前列、连续4年位居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前三名、全社会R&D投入居粤东西北首位、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三……这是茂名当前发展态势的生动体现。 2017年茂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4亿元。《报告》显示,2017年度,茂名的竞争力指数,在东西两翼七市中位列第二,发展后劲有待发力。 目前,茂名正努力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硬环境,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陈鸿宇表示,茂名县域发展比较强,高州、化州等位居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前十位。茂名的探索,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样本。 一区(生态发展区) 粤北地区 韶关 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 仍需改革探路 2017年韶关GDP总量1245亿元,同比增长5.9%。《报告》显示,2017年度,在粤北五市中,韶关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三。作为老工业基地,韶关的发展后劲不足,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 韶关作为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就森林覆盖率而言,居全省首位。摆在韶关面前的,是粤北五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韶关,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仍需改革探路。 河源 后发地区崛起的样本 河源建市于1988年,30年时间从一个山区小城逐步发展成长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2018年,河源GDP总量预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987年的80多倍。 发展奇迹的背后,彰显出河源强劲的发展后劲。《报告》显示,2017年度,河源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二,2018年前三季度又重回首位。丁力认为,河源靠近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是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获利最明显、崛起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何从珠三角发展的“跟随者”转变为生态发展的“引领者”?河源提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目前,河源在体制机制“软联通”与基础设施“硬联通”上都在追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脚步。 梅州 抓好政商和营商环境 2017年,梅州GDP总量达到107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报告》显示,2017年度,梅州的竞争力指数、发展后劲在粤北五市中处于落后位置 丁力表示,梅州地理位置远离珠三角核心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是积极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比如,打造良好的政商和营商环境。2018年11月,“粤省事•梅州”平台正式上线,梅州成为粤东粤北地区首个开通“粤省事”地市专版的地市。 清远 发展后劲领跑全省 2017年,清远GDP总量为1469亿元,领跑粤北五市。《报告》显示,2017年度,清远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一,竞争力指数名列粤北榜首。在丁力看来,清远发展后劲领跑全省的重要因素是吸收来自广清一体化释放的红利。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清远北部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南部则接受来自珠三角的辐射带动,发展道路自然不同。”丁力指出,清远有机会率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为全国改革发展探路。 目前,清远在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清远经验”。 云浮 可以在乡村振兴上探索出云浮经验 作为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仍属于后发地区。2017年,云浮GDP总量为804亿元。《报告》显示,2017年度,云浮的竞争力指数、发展后劲均处于粤北的中游水平。 虽然经济体量小,云浮诞生的温氏集团创造了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在一二三产之间融合发展,被外界总结为“温氏模式”。丁力建议,云浮可将“温氏模式”加以推广、复制,引导农业走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上探索出云浮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云浮在农村改革上曾有过许多的先行先试探索,未来可继续为全国改革探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