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 客家地区企业家队伍战略 | 客家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与个人 | 与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信息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十强城市20年之变局
客家经济网   2018 年 8 月 20 日 16 时 0 分 13 秒  
来源: 搜狐财经   2018-8-9 9:34:00
    文丨西部君  来源丨西部故事

    上半年主要城市经济数据相继公布,GDP排在前十的分别是:

    上海 15558.15亿;北京14051.2亿;深圳11009.38亿;广州10652.98亿;天津9927.6亿;重庆9821.09亿;苏州9109.77亿;成都6870.68亿;武汉6780.38亿;杭州6356亿。

    相对于2017年全年,整体排位格局上,除了天津反超重庆外,没有其他变化,不过GDP增速的分化更加明显。



    过去五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都处于企稳的状态。

    比如从2013年到2017年,上海的GDP增速分别为7.7%;7%;6.9%;6.8%;6.9%。与此同时,广州和深圳则维持比较高的增长。比如深圳2013年到2017年增速分别为,10.5%;8.8%;8.9%;9%;8.8%。

    到今年上半年,广州疲态尽显,增速只有6.2%,低于6.8%的全国水平。同样萎靡不振的还有天津,3.4%。过去增速全国领先的重庆,也降到平均线下,只有6.5%。

    广州、天津、重庆掉队,成都和武汉继续快速追赶,增速都是8.2%。不过考虑到经济体量的差距,短期内赶超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二线城市经济体量以苏州为界,分成了两档。上半年GDP排在11位的南京,和12位的青岛,与排在第10的杭州之间,差距相当小,经济十强城市名单依旧充满变数。

    1.东北成20年以来经济的最大变量

    上半年全国GDP是418961亿,而半年报中的经济十强城市,GDP加起来共100137.23亿,在全国的占比高达23.9%,超过五分之一,充当了全国经济的底盘角色。

    当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经济十强的构成也一直在变。

    如果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那么最大的变化是东北地区的衰落。



    1978年,长春、哈尔滨和沈阳的经济体量,全都力压广州,分别位于全国的五、六、七位,排在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后面。此外,大连也在全国第九。

    经济十强城市东三省占了四个名额,这无疑是东北经济的辉煌时刻。不过随着老工业区的没落,东北几个省会城市,也从十强名单上消失了。

    相应的,经济十强的名单,也开始大体固定下来,较少出现大起大落。不过21世纪以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因为相互间差距的缩小,反而更加激烈了。

    我们梳理了从2001年以来全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名单,具体如下:



    注:红色字体为相较上一年排名上升,蓝色表示下降。

    2001年经济十强城市的构成,与2018年高度重合。无锡掉出前十,武汉补位,剩下九座城市保持不变,只是具体排名有所变化。可见主要城市经济的竞争格局,早已固定下来了,具备十强竞争力的城市,不到15个。

    2.一二线重点城市差距在缩小

    上述近二十年的GDP数据,还可以看出不少规律。

    首先,四大一线城市成型,要等到2002年。在此之前的2001年,论经济体量,重庆还是中国的第四城。虽然有着省一样大小的面积,但重庆毕竟还是“市”,而深圳当年的GDP是1954.17亿,比重庆少22.69亿。

    2002年,深圳赶超重庆。此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先后格局,一直维持到了2016年,2017年深圳赶超广州,2018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对广州的领先。



    按照两地的增速,二者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线城市更加分化了。

    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相互之间GDP的差距在1000亿左右,相对于当时的经济体量,这个距离无疑很大很大了。当时的GDP比值,是2.67:1.9:1.37:1。

    2018年上半年这个比值则变成了1.41:1.28:0.97:1。也就是说,2001年,上海的经济体量是深圳的2.67倍,到2018年上半年只有1.41倍,差距缩小接近一半。

    经济十强名单中,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2001年,排在头名的上海,GDP是5210.12亿元,排在十强末的无锡是1360.11亿,只有上海的近四分之一。

    等到2018年上半年,排第一的上海,GDP只有杭州的两倍多一点,鸿沟被不断填平。当然这种填平也分两种情况。

    像苏州和杭州,背靠长三角城市群,与一线城市的差距缩小,是市场化程度提高,人力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通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被充分挖掘的结果。

    而成都和武汉,是首位度比较高的强省会城市。周边缺少比较发达的城市群,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更多是举全省之力,做强省会,集中力量办大事。

    于是,在它们与一线城市差距缩小同时,它们与非省会兄弟城市,非省会兄弟城市与一线城市,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经济十强城市内部发展均衡的代价是,与十强外的城市出现了更大的经济落差。

    3.十强城市排名或重新洗牌

    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基本都维持着接近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过小幅下跌,不过相对于2011年之后的下行,跌幅并不明显。



    恰恰是在这一阶段内,经济十强城市的排名,一直比较稳定。以两年为统计周期,2005年、2007年以及2009年,排名未出现任何变化。

    例外是2003年,相对两年前的2001年,有五座城市的排名发生了变化,深圳、苏州上升,重庆、成都下降。

    等到2012、2013年,全国经济放缓,GDP增速下降到不到8%,经济十强城市的排名也开始频繁波动起来,每两年都会有新的排序。

    经济体量的差距缩小,是排位变化的前提。在实力接近的前提下,全面高速增长的时代过去后,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城市之间的产业优劣势放大,优势地位随时可能失去。

    比如,前些年一直位居前十的无锡,在2012年掉出十强,此后再也没有重回过。2018年上半年,其GDP比排在第十名的杭州,要低800亿左右。



    这种小幅度的没落,也是经济结构相对传统,适应不了转型压力的体现。同样的例子还有重庆和天津。

    天津这两年大力挤水分,重庆也面临着制造业升级的压力。过去高增长时代一荣俱荣,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凸显。所以,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两座城市相互赶超。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一季度,天津还把经济降速的广州也超了。

    经济转型压力对排名的影响,还可以换个角度理解:随着各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到逐步定型,经济十强城市的排位战,尤其天津、重庆和苏州三大城市之间,甚至包括广州,很快将迎来新的变化。

    争夺未来的关键,在于争夺当下。对于掉队的几座城市来说,问题越早暴露越好,短期的经济疲软不一定是坏事,调整及时,还是有很大机会恢复原来的竞争力。

    贵州增速领跑全国



    数据来源:wind

    在增速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6.8%,在已公布成绩的29个省市中,有17个省市上半年经济增速跑赢或持平全国。

    贵州省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暂列全国第一;尚未公布上半年成绩的西藏,去年上半年GDP增速为10.8%,位列全国第一。

    云南和江西增速分别以9.2%和9%暂列第2、3名;吉林增速为2.5%,在29个省市中垫底。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上半年GDP增速为6.5%,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上半年重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7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86.90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59.40亿元,增长9.3%。而2017年上半年,重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9%、10.7%和10.8%。

    六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



    数据来源:wind

    第三产业增加值方面,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和上海位列前六位,六个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

    从增速来看,贵州、宁夏、河北、江西和广西列前五位,涨幅超过两位数。其中,贵州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比增长11.2%。

    贵州统计局表示,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在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总量较大。其中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5.2%和10.6%。其他服务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4.4%,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

    多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逾10%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方面,今年上半年,有7个省市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其中过半增速超过10%。

    其中内蒙古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暂居首位,为19.4%。其中,电子计算机通信业增长14.9%。新产品增长较快,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27.0%,太阳能电池增长4.5%。

    除此之外,还有多省市公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制造产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等,均取得不俗成绩。如重庆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7.1%,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3%、12.3%、11.5%、15.8%和13.0%。

    上半年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动能有明显提升。二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主要是由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制造业推动所致。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之中,并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

    从全国来看,新动能新业态持续保持快速成长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上行,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代表新动能的产品产量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快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88.1%、23.9%,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从结构来看,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1.6%和9.2%,虽然较去年底分别同比放缓1.8、2.1个百分点,但依然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工业内部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依然持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