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 客家地区企业家队伍战略 | 客家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与个人 | 与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信息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郭亮精神,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10 月 29 日 21 时 59 分 34 秒  
来源: 搜狐旅游   2017-10-10 23:25:00

 

    中国网 张树奇 通讯员 刘迪 摄影 张树奇 中国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历尽艰险,挖山不止,坚持不懈,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讲述太行深处郭亮村新时期愚公们的故事。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的郭亮村,地处山西与河南两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海拔1700米的村子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险峻的地势曾经困扰着这里一代代山民。


 


    600多年来,郭亮村人民与外界的交流紧靠一条垂直的720级“天梯”,这条“天梯”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而成,羊肠陡峭,仅容一人通行,无任何防护措施,出入非常危险。据村里最年长的解说员、农民诗人宋宝群介绍,曾经的郭亮村有四大难:看病就医难,小孩上学难,购买商品难,就连年轻人娶妻生子都很难。


 


    1972年,为了村里发展,书记申明信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服全村百姓于同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始修路,随着一声炮响,郭亮村走进新时代的修路史拉开了序幕。没有经费,书记申明信动员全村集资,本就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了家里的积蓄,但依旧解决不了修路经费短缺问题,更不幸的是最初参与修路且始终战斗在一线的村长在修路过程中,不幸摔下了万丈悬崖牺牲了。很多人也因此气馁想要放弃,为了保证修路过程不中断,书记带领全村17名党员轮流坚持在修路一线,党员们的执着感动了村里百姓,村民也因此轮流加入修路过程,且每天至少保证有13人奋斗在一线。


 


    贫困和危险没能吓住郭亮人。老书记申明信带领其他干部找县里要政策,跑省里求资金。看到郭亮村人民的坚持,郭亮村所在的辉县250名教师也自告奋勇投入到修路大军中,省里的修路资金也在省领导亲自现场调研后被如期拨付了。


 


    5年里,郭亮人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情况下,紧靠双手开凿了一条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绝壁长廊。自此,郭亮村人民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走进绝壁长廊,这是一条横穿绝壁的长廊通道,长廊蜿蜒盘旋、忽明忽暗。洞壁参差不齐,处处都留下了郭亮村勇士们的劳作痕迹。提起这条长廊,郭亮村人民都无比自豪,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荣誉。绝壁长廊修筑的过程充满了辛酸,那一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等工具,他们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开山凿壁之路;那几年,他们每天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拿着极其简陋的工具劳作,风雨无阻;那几年,他们没有粮食,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他们用手凿,用框背,用肩扛,流下的汗水浇灌了山花,浸绿了嫩芽,他们送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坚持感动了天地,路通了,那一刻,郭亮村人民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如今的郭亮村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格,因其自然风光优美,崖壁景致奇特,人民憨厚朴实等受到大批中外游客和艺术家的喜爱。随着游客的增多,郭亮村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在单一,他们搞旅游,开旅馆……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贫穷,走进了新时代。


 


    郭亮村远近闻名,不仅仅游客对郭亮村壮美的风景所吸引,更是人们对“凝神聚力,战天斗地,敢于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郭亮精神的高度肯定;正是这种郭亮精神,才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山,去探寻,去礼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让这个曾经大山深处的郭亮村,走出了辉县,走出了河南,最终走向了全世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