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职业经理人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保健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美容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花卉园艺业 | 旅游酒店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及用品业 | 汽车销售与维修业 | 机械制造业 | 金属制品及机械加工业 | 电气及自控设备制造业 | 电子信息业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灯饰照明业 | 物资回收业 | 日用品业 | 工艺礼品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文化用品业 | 体育用品业 | 采矿及冶炼行业 | 纺织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建筑与装饰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批发零售业 | 运输物流业 | 律师业 | 会计师业 | 文化产业 | 生活服务业 | 教育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烟草产业 | 多种行业
来自东北制药集团改革与脱困的报告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0 月 7 日 8 时 52 分 27 秒  
来源: 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2001-7-17
    亏损曾高达3.2亿元、一度濒临死亡境地的东北制 药集团公司,近年来向旧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告别, 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使这个大 型企业集团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两年多来,东药 集团的生产、销售、出口创汇、实现利润均呈大幅度增长 态势,1998年实现利润1317万元,1999年实 现利润近8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5900万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企业不仅扭亏为盈,彻底摆 脱了困境,而且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新机制造就新东药
  东北制药集团是以东北制药总厂为核心组建的大型企 业集团。具有50多年生产历史的东北制药总厂曾被誉为 中国制药业的发源地。然而,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1996年、1997年,集团连续两年严重亏损,亏损 额累计高达3.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8%,生产经营 濒临绝境。1997年9月,陈钢临危受命担任总经理后, 带领新班子大刀阔斧向旧体制开刀,开始了改变企业面貌 的历程。
   新班子针对东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人浮于事、管理粗 放、劳动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对旧的劳动、人事制度动 "大手术",按照外商投资企业的模式,实行全员下岗, 竞争上岗。 
   万吨VC生产线于1995年投产后,由于受国际价 格因素影响,投产两年累计亏损2亿元,成为企业摔不掉 的包袱。东药集团从万吨VC下手,按照生产经营实际需 要重新定编、定员、定职责、定报酬,将人员编制减少 40%。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先全部实行下岗,然后逐级 招聘,竞争上岗。改革后,VC公司人员由1326人减 至795人,分配上拉开档次,月收入从500元到 3000元不等,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经济技术指标逐月攀升。转制当月产量提高28% ,成本降低10%。1998年完成VC总产量比上年翻 了一番,人均劳动生产率为原来的4倍,成本降低 6000万元,并减亏1亿元。到1999年底,VC产 量比上年再度翻番,而物耗却降低了21.6%,能耗降 低41.8%,制造成本降低41.2%,实现利润1亿 多元。
   如今在东药,不断有人上岗,又不断有人下岗,形成 了一个"就业靠竞争、上岗靠技能"、"干部能上能下, 职工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的局面。据统计,东药改革两 年多来,通过竞争共下岗7500人次,其中下岗干部 680人次。他们对竞争上岗的人实行就业岗位动态管理, 从机关处室、生产单位,直到工段班组,按工作目标责任 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业绩和表现最差的在岗人员按5%- 10%的比例进行末位淘汰、下岗。两年来,经末位淘汰 的下岗人员达240人。而下岗并不意味着失业,经到下 岗培训班学习"充电"后还可以通过竞争重新上岗。VC 公司的李勇因竞聘车间组长而落选,下岗一年里经过高级 工种培训,又当上了阀门工。他说,我还要积极努力,再 竞聘车间组长。东药先后有580名下岗职工通过竞争又 重回生产岗位,重新上岗职工占下岗总数的7.7%。
   为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东药采取10余种模式对所有 制进行转制:个人有限责任承包;集体企业租赁国有资产; 个人承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利润分成;国有小企业 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等。东药总厂一个连续亏损10年的 老产品,采取成立股份公司租赁国有资产的方式转制后, 人员减掉三分之二,原料成本、制造成本降低一半,很快 由亏损2000万元变成盈利产品。
   据统计,东药集团从1995年至1997年的3年 间,流失本科生、研究生200多名,研究生走了一大半。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新班子感到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企业 无形资产流失,果断决定:让知识要素参与分配,让科技 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堂堂正正拿高收入。
   1998年1月,东药的《学位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津贴管理办法》出台,企业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拿出 200万元按月发给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及具有高 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工作中有贡献的人员津贴,每月 260元至2000元不等;对部分有特殊贡献又无学位 的中级专业技术骨干实行"准学位"津贴制;对有一技之 长、德高望重的离退休专家,专门设立了"回聘津贴"。 同时提高具有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的月收入,中国工程院 院士月收入定为1.5万元,博士后1万元,硕士月收入 起点在2000元以上。
   为吸引人才,东药集团还对新参加工作的具有博士、 硕士、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安家费,金额从 3000元至2万元不等。在总厂研究院设立"科技特区" ,科技人员带项目进入"特区"的,月收入从1800元 至3500元不等,出成果后再按创效实际给予重奖。这 些措施激活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术与人才含金量的高低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让科 技人员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东药集团始终坚 持的基本价值取向。进入"科技特区"的300多名科技 人员,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的重视。他们为VC项目亏损 进行技术诊断,找出病根后组织大规模的科技攻关,结果 将整条VC生产线的产量提高了50%;通过对老氯霉素 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改造,仅用少量资金,就使年可比生产 成本下降2000多万元,年产量提高了近50%。工程 师曲壮志、陆景贤过去有过"跳槽"的念头,享受技术津 贴后,他们感到在国有企业里也有干头,安安心心地在企 业里投身技术创新,通过革新、挖潜,两人将原计划需 20万元安装"左卡尼汀"设备的费用,一次节省了9万 元。十一车间新产品扩产工程计划投资150万元,由于 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只用了16万元就把工程拿下来了。 据统计,两年来,东药依靠知识、技术创造效益达2亿多 元。
   不仅如此,一批"飞"走的科技人员现在陆续回厂创 业。跳槽到珠海合资企业的研究生段颖波,是头孢类药品 生产专家。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飞"到了珠海。当他 得知东药吸引人才的政策后毅然回厂,并承包了头孢药品 车间,将生产成本降低70%,使头孢药品由亏损变成盈 利。两年来,有20多名像段颖波这样的科技人员"孔雀 东北飞"。 
   在扭亏脱困中,东药集团把管理创新作为根治企业" 顽疾"的一剂"猛药"。前些年,企业在原材料、物质采 购上失控,采购员自行高价采购进货,有的搞"曲线采购" ,中间环节漏洞很多,给企业造成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损失。 新班子上任后,改革供应管理体制,抓源头管理,取消采 购员自行采购进货权,砍掉采购的任何中间环节,使主要 原材料、物资全部从大公司直接比价采购,大宗原料和特 殊品种实行招标采购或网上采购,两年来降低采购成本1. 35亿元。
   东药集团对企业生产组织全过程实行成本控制,创造 了用"挂钩法"控制成本的新方法。他们实施"先定指标 后定人,不接指标就换人"的政策,把成本指标同对企业 经营者和整个领导班子的考核、聘用、奖惩挂起钩来,不 能胜任工作、完不成指标者下岗。据统计,两年来共有 4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因完不成指标被解聘。
   用"休克法"降成本,是东药集团加强管理的另一绝 招。他们规定:产品成本高于市场售价的一律停产,职工 全部下岗,直到拿出一个把成本降到市场销售价以下的方 案才有资格重新恢复生产。有过"日不落"美誉的葡萄糖 车间就因此停产一年多,重新启动后,广大职工献计献策 降低成本,仅半年时间就挤出效益81万元。
   东药还用"饥饿法"冲成本,决不手软。产品成本与 每个职工工资、奖金挂钩,成本超多少,就从工资奖金中 扣多少。1998年8月,VC公司没有完成当月成本指 标,被罚扣10万元,职工们毫无怨言。同时,企业用" 堵漏法"降成本,重点降低水、电、气能源消耗。两年来, 集团公司在产值规模翻一番的情况下,能源费用没有增加, 万元产值能耗降低一半,节约能源6800万元;用"四 法"降低成本累计金额达3.6亿元。
   东药集团把改革脱困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十五"规 划中,他们提出了建设"百亿"集团、"百年东药"的构 想,这预示着一个新东药正在崛起。
   机制活全盘皆活
   记者在东北制药集团采访时,与曾经参与企业运行机 制改革的教授级工程师和人事处长等有过多次谈话。从他 们所介绍的情况中,记者感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引起东 药集团发生巨变的原因,这就是"机制活全盘皆活。"
   李绍新(教授级工程师):东药集团成立之初,由于 盲目追求大而全,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膨胀,集团拥有企 业数由开始时的8家增至56家,人员增至3万多人。 1997年9月,新班子上任后,开始着手"消肿",努 力建立一种小而灵的机制。集团一次性将产品关联度不大 的25家企事业单位划出集团,精干主业。同时对集团控 股的上市公司实施资产重组,使上市公司业绩明显提高。 调整后的集团企业数减至31家,资产总额由57亿元减 少到43亿元,职工数减少到2万人。企业、资产、人员 虽然减少了,但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周艺(主管集团人事工作的副处长):除了组织结构 改革外,能够使东药发生巨变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内部运行 机制的变革。改革的方法就是模拟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模 式,改革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张士制药公司 是东药集团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里设立的现代化制药企 业,生产磷霉素钠药品。去年3月模拟外商投资企业管理 模式后,职工由1238人减至530人,减员60%以 上,而大中专毕业生比例从占职工总数的35%增至72% ,这一增一减,人员精了,成本降下来了,生产水平不断 攀升。人均创利从改革前的8.72万元提高到13. 52万元,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6倍,成本却降低了 20.77%。
   闫庆礼(教授级工程师):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是要 有好的机制。东药集团已探索出多种模式转换经营机制, 如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由集团和 个人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再由新公司租赁闲置的国有 资产,并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 对集团来说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安排了职工就业。
   东药集团60年代投产的一种维生素类药品连续10 年亏损,被迫停产,价值1000多万元的资产闲置4年 有余。我们采取集团控股、个人参股方式,发起成立了东 北药维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由一名年轻的制药专业技术 人员出任总经理,并由这家新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租赁闲 置的国有资产。企业在全新的机制下投入运行后,在集团 下岗职工中招收了74名员工,当月成本降低30%,实 现扭亏为盈,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现已成为集团的主导产 品。机制变了,企业有了生机与活力。
   VC车间里话观念
   记者在东北制药集团公司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国有企 业职工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VC车间,记者采访了几位 员工,他们纷纷向记者敞开心扉。
   谢占武(VC发酵车间主任助理):国有企业在计划 经济下形成的"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观 念根深蒂固,所以改革与脱困重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东 药1997年底改革时,工厂因停止6个亏损产品生产而 使4200人下岗,端掉了这些人的铁饭碗,当时谁能想 得通!这时候,不理解的、冷嘲热讽的各种说法都出来了。 什么"想陈钢,盼陈钢,陈钢来了就下岗"。可现在就不 同了,下岗、上岗在企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每个职工都 面临这种考验。
   吕义奎(VC501车间副主任):我1978年入 厂干发酵,那时工作轻松,叫我干啥就干啥。计划经济时 最高工资才400元,而现在拿到了津贴和高工资,但压 力随之加大了,整天得考虑管理、成本、市场,不能有一 点疏忽。我们都接受了"就业靠竞争,上岗靠技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分配向知识倾斜"等观念,过去靠出 大力、流大汗,现在靠智力扭亏,靠知识创效,靠一丝不 苟的管理,谁有本事谁上来,没有本事就下去,完全公平 竞争。
   刘健男(VC公司高级政工师):观念转变不是一蹴 而就的,陈钢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以后,用"软着陆"的 方式让4000多人下岗,当时就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思 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职工。如反复宣讲"退一步是为了 进两步","与其一块等死,不如一部分突围"等道理, 并尽力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不受太大的影响。最后得到 的是理解、支持,以至赞扬,观念随之转变。现在我们的 工作都做在了市场前面,今年国际市场再度降低VC价格, 我们的生产成本要每公斤再降2元钱,如果没有"严管理、 高效率、快节奏"的观念垫底,是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国 际市场的。
   李勇(VC车间工人):1998年1月,我们车间 招聘组长时,有十来个人报名应聘,结果我落选了,当时 觉得太丢人,一气之下回家了。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 我主动接受了新的就业观念,现在又重新上岗。今后,我 还有信心再竞聘车间组长。
   从东药职工的谈话中,记者强烈感受到,国有企业改 革与脱困必须把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新观 念一旦被广大职工接受,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成 为推动改革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并为国企改革营造出 良好的环境。
   总经理的用"才"之道 
   在东北制药集团采访,记者听到们谈论最多的是他 们的总经理陈钢的用"才"之道。见到陈钢后,他也滔滔 不绝地向记者谈起了他的"人才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要获得发展空间,必须依 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科技的载体是人才。 有了人才资源,并用活人才,就有了脱困与发展的资本和 源泉。否则,国企扭亏是一句空话。
   我1997年7月到东药上任时,研究生、本科生流 走了一大半。当时我说国有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每月收入 3000元以上的人才,就无法进入市场与三资企业、民 营企业竞争,所以公司出台一系列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发 展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发放学位津贴、生活补贴、成果 贡献奖等,大张旗鼓地让有本事、贡献大的科技人才拿高 工资,享受高待遇。政策一出台,流走的人才又回来了。 1998年夏季我们还召不进来大学生,结果到年底就进 来80多人,现在抢着往里进。
   人才是多层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人才,工人中有 突出贡献的技师也是人才,所以我们又做了补充规定,给 一批有实践经验、有特殊专长而无学位的中级技术骨干设 立了"准学位"津贴,不独以学位论人才,要看他的实际 能力。谁有本事谁就拿津贴和高工资。VC公司中层管理 人员有的有学位,有的没有学位,但他们创造的效益大, 他们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年薪六七万元。东药集 团公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批的条子就好使,她批的条子等 于我批的条子,院士提出的科研经费会尽量满足。
   给科技人才创造发挥作用的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 最大限度的释放。有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舍不得投入,结 果事倍功半。我觉得对人才基本应该把握三条:一是创造 基本生存保证;二是为其创造显示才华的舞台;三是做出 成绩后有说法,包括精神、物质奖励。现在,东药的科技 人员都在给自己加码,拼命干,为企业也为了自己,结果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道理其实很简单,可为什么过去做不到呢?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早就这么做了,他们赢得了市场。而基础雄厚、 研究开发能力强的国有企业差啥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 大胆地开展机制创新,没有把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同步。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 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市场,在这一点上,国有大中型 企业一定要把握好机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