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职业经理人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保健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美容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花卉园艺业 | 旅游酒店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及用品业 | 汽车销售与维修业 | 机械制造业 | 金属制品及机械加工业 | 电气及自控设备制造业 | 电子信息业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灯饰照明业 | 物资回收业 | 日用品业 | 工艺礼品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文化用品业 | 体育用品业 | 采矿及冶炼行业 | 纺织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建筑与装饰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批发零售业 | 运输物流业 | 律师业 | 会计师业 | 文化产业 | 生活服务业 | 教育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烟草产业 | 多种行业
创造奇迹的人——记东北制药集团总经理陈钢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0 月 6 日 22 时 14 分 10 秒  
来源: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f44a1e010007r8.html   2002-10-20

     2002年多次约东北制药集团总经理陈钢采访未能成行,和本人通了电话,又查阅了人民日报10月1日第七版《打造东药航母》一文,于2002年10月20写成此文。
  
  一个国有企业,一个有着3万职工的国有企业,一个1997年还亏损超1.8亿元的国有企业,在短短5年后,多种药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几个药品销量在世界排到前三名,工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年赢利超过1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这一组组跳跃的数字,展示了东北医药集团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前进的雄姿。人们不仅要问,是谁引导东药集团这艘庞大落后的航舰创造了乘风破浪、傲立潮头的奇迹?
  
           在企业的危难关头,工人选择了他
 
     让历史的镜头慢慢回放到1997年。这一年,是东北制药集团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企业举步维艰,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这一年,是东北制药集团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转折由此而始,陷落低谷的东北制药集团负重腾飞,一跃千里,创造了持久的辉煌;这一年,是东北制药集团干部职工永远刻骨难忘的一年……
    1997年  月,面对连年亏损、巨额负债、濒临破产的东北制药集团,沈阳市委、市政府难中思进,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明智的决定,让3万职工民主选举自己的总经理!于是,带着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带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托和期待,--陈钢,再次登上了东药集团的前台。
     陈钢,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副厂长、集团副总经理,1994年调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任副主任。时隔三年,东北制药厂的干部职工没有忘记他,在民主选举中,他以78.6%的选票爆出“冷门”,当选为东药集团总经理。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陈钢面临了又一次重大的选择:从政还是从商?到东药集团去收拾一个“烂摊子”,还是留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阳光地”?去搏击商海风浪,还是过公务员的安定生活?陈钢有过短暂的犹豫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但他很快下定了决心,“工人选择了我,在他们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前程交付给我,我没有理由弃他们而去”。从代表2万多名工人的选票里,陈钢感受到了工人的信任,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毅然决然,没用领导做任何说服动员工作,9月1日,陈钢踏上了东北制药集团总经理的岗位。
  在外人看来,做一个3万职工大企业的总经理,是何其风光的事情,但对陈钢来说,他在做出抉择的一刹那,却真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心情,因为,陈钢更加关注的是这个岗位上的责任,权力只有和责任联系在一起,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动力。这个选择,从此就要把他的一生和东药集团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陈钢坚信,自己既不会是荆轲,也决不会是高离渐,因为,他的背后,有市委、市政府和东药职工的坚强支持;更何况,在离开东药集团的这三年里,在开发区对“三资”企业的考察分析中,陈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国企改革的思考,经受过发达国家大工业洗礼的他,胸中早有一幅规划东药集团的宏伟蓝图。
     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陈钢的人格魅力正在于他的胆识、气魄。他有政治家的头脑,懂经济,会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具有企业领导应有的品质,这是多年来凭着自己的能力、智慧、胆识,在艰辛的创业道路上炼出来的。是雄鹰就应该搏击蓝天,好男儿就要敢于接受挑战!有困难,有险阻,更需要气魄和韬略,唯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陈钢义无返顾地挑起了振兴企业的重担。
 
            乘长风才可破巨浪,他选择了改革
 
  面对百废待兴的企业,陈钢上任伊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事情可能比他预料的还要糟糕,这个中国企业的“四大家族”中的一员,被冷落在老工业基地--沈阳;办公楼里到处游动着要帐的人,一吨原料丙酮在沈阳买5000-6000元,可采购员偏偏花1万元从宁波买来;一个8小时生产只需补充200吨新鲜水的凉水塔,竟然日耗水2000吨……这些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技术设备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了一部分人对重振企业缺乏信心,他们找不到企业发展与自己长期利益的联系点,争抢“剩蛋糕”。“蛀虫”们在损害着国有企业发展的根基,也在啃噬着人们刚刚燃起的一点点希望。
  改革!陈钢重重的敲了敲桌子,这个戴着一幅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总经理,此刻却象一个发怒的将军。时不我待,东药集团滑落到今天,已经象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重病猛药,只有改革,才能使他焕发青春。当然,改革就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群的既得利益,改革就会有牺牲和矛盾,但是,企业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不改革求生,就只能坐而等死。陈钢被深深的忧虑感包围着,深夜难眠,他披衣起床,怀着满腔激情写了一封致全厂干部职工的信,对企业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未来的前景进行了论述和展望。读着这封情真意切、有理有据的信,职工们看到了东药集团的希望,集团内部也迅速统一了认识,改革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和要求。许多职工表示哪怕自己下岗,也要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因为从总经理的信里,他们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肯于付出少数人的“牺牲”,才能换来大多数人的“不牺牲”,只有牺牲眼前的微小利益,才能保障今后的长远利益。有了思想的统一和工人的支持,改革工作异常顺利的展开了,企业从原先的3万人精减到目前的1万人,却没有引发什么大的矛盾,这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以陈总的胸怀韬略、大志奇才和深厚文化底蕴,改革不会只是“减人”,事实也的确如此,东药集团的改革涉及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解读东药集团的改革,犹如重走一条悠远的历史长廊,在这里,我们看到是整个国企改革的精华和缩影。我们不妨打开这幅多彩的画卷,去欣赏领略一下东药集团大势磅薄的改革风潮。
  人才篇: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陈钢认为,21世纪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市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吸纳人才,凝聚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竞争力。因此,陈钢首先对人才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东药集团借鉴“三资”企业的作法,对每个公司定岗、定编、定工资,职工一律参与考试,重新竞争上岗,开始实行“未位淘汰制”。同时,他争取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达成共识,不拘一格选拨人才,把一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同志提拔到分公司主要领导岚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用人制度,形成了公司独到的选人、用人、留人、育人机制。
  分配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说是当初一个大胆的创举。集团班子反复研究决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发放学位与高级技术职务津贴,确保硕士研究生月工资不少于2000元,博士研究生月工资不少于8000元,院士每月可收入到15000元。另外,他们还在研究院、设计院建立科研“特区”,发放特别工资,有了科研成果根据经济效益给予奖励。此举大大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企业内部形成了创新、科研的氛围,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出现,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空间。
  质量篇: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无论营销方略多么先进,无论生产能力多么庞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没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产品质量,那么企业即使辉煌一时,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早晚会被用户无情地淘汰。陈钢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组织干部工人进行了有关产品质量的讨论,砍掉了6个没有效益的车间,集中力量生产优势产品。他们改革工艺流程和设备,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法国药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坚持质量立企的工作思路,东药集团很快赢得了顾客,赢得了信赖,赢得了市场。
  科研篇:陈钢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当今世界医药生产的现状如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每条道上都有很多十字路口和无数的车辆,企业如同前进的火车头,必须按市场需求的时刻表运行,否则你的产品再好,也进不去市场的“入口”,甚至造成粉身碎骨的车祸。为此,东药集团设立研究院,投放资金,广招人才,研究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几年来,他们研究开发成功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几亿元。
  管理篇、文化篇、产品篇、营销篇……,这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无不渗透了陈钢和东药集团干部职工的心血汗水和无私奉献。而随着这一幅幅画卷的完成,东北制药集团终于象一个换血的老人,重新焕发了青春的英姿。
  
           在生与死的峰谷浪尖,企业选择了振兴


  改革是陈钢的选择,改革是东药集团广大职工的选择,改革是时代的选择,改革是东药集团不得不选的选择。1997年的东药集团,因为经济困难,职工看病的医疗费没钱报销;生产急需的原料,没钱去买;不少设备应该大修,因为没钱只有“超期服役”;由于欠款严重,水、电、气经常拉闸停供;企业连年亏损,全国150家医药企业按经济效益排座次,在148家后才见到东北制药集团的名字。东药集团当时的情形,用处在生死存亡的峰谷浪尖上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既可能随时埋没在市场经济的深谷里,也可能随时粉碎在市场竞争的浪尖上。改革的思路确定之后,付诸实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如同医生治病,对症下药,则药到病除,药不对症,则只能加速病人的死亡。给这样一个久病的巨人动手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少个休息日,陈钢和其他领导成员一道分析探讨;多少个不眠夜,陈钢冥思苦索。改革方案终于成熟,“更新软件,再造东药”,东药集团终于被推向了手术台,大刀阔斧、激流勇进、深思熟虑、小心翼翼,陈钢和他的领导班子就象一群技艺超群的医生--东药集团起死回生,东药集团昂首阔步,东药集团再创辉煌!东药集团迈出的每一步,都让人惊喜,给人信心:1998年扭亏为盈,1999年赢利达7400万元,2000年赢利超过1亿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东药集团的成绩,专家学者思索东药之路的启示。还是让我们听听东药集团总经理陈钢讲的几个小故事,这或许能够揭示企业振兴的答案。
  “三顾茅庐”请高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陈钢“三顾茅庐”请高工的故事,至今在东药集团成为美谈。年已65岁的陈绍全是一名研究从植物中提炼黄连素的专家,早已退休。陈钢“三顾茅庐”,任命他为黄连素公司的经理。有人说,叫65岁的人当经理不符合干部政策。但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制定干部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黄连素已经停产几年,陈绍全能干起来,有什么理由不用他?陈绍全大胆革新,简化工艺流程,使产品质量100%合格,成本降低二分之一。
  建立“第一资本库”:陈钢高瞻远瞩地看到,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争夺战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争夺战。东药集团把资本分成“软”与“硬”两种,而且把“软资本”看得更加重要。他们清楚地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他们既注重筹集资金,购买必要的设备,更重视“软资本”,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知识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研究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基地”,东北制药集团把这里称为“第一资本库”,这里的专家把他们头脑中的“软件”物化成为一系列“硬件”,一个个新产品投放市场,节约、换回大量资金。新产品“左卡尼丁”生产设备的安装,原计划投入20万元,科技人员大胆革新,精心安排,仅仅花了11万元;另一个产品原计划投入150万进行研制,科技人员引进“外脑”,集中力量攻坚,只花了16万元……
  信息带来的收益:东药集团清楚地看到,市场从来就不是无限大的空间,不可能随时肢解给每个需要它的企业,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仅仅是企业的花和枝叶,无情的竞争才是埋在泥土中的根。东药集团不但善于调动职工的内在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他们也善于把握外来信息,并付诸实践化为经济效益。陈钢指挥干部职工利用信息辨别企业前进方向,他们从网上发现,天津港、营口港、宁波港6月份都没有进口甲醇,预计价格可能提升,于是马上通过网络购进1千吨,没过多久,甲醇价格上升27%;东北制药集团的另一个大宗原料世界各地价格不一,他们在网上查到所有厂家的报价,最后从国外一家公司进口,每吨节约资金200元。3年来,信息使东北制药集团少花原料费2亿多元,有效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
  ……
  一则则动人的故事,一串串坚实的脚步,一曲曲振奋的歌曲。从中,我们欣喜看到,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东药集团已经走向成熟,企业文化渗透到了从总经理、领导成员、科技人员到一般工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重新站立起来的东药集团正以巨人的雄姿,在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大型企业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权力、利益、荣耀的魔杖下,陈钢选择了做人
  
  一百年前,梁启超在展望未来中国的美好前景时,曾满怀深情地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如今的东药集团,已经告别了昨日那个病危之躯,而是满怀朝气,如同梁启超笔下再升的朝阳,它呼吸着市场经济的新鲜空气,它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众多的医药企业中喷薄而起;不仅如此,它的领导人为它设计的是一条长期的宏伟蓝图,是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的良性轨道,沿着这条轨道,东药集团的职工看到的是日上中天的辉煌和期望。
  当然,东药集团的工人、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社会各界没有忘记创造了这一奇迹的人--东药集团总经理陈钢。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名誉、利益和各种诱惑接踵而来:有人看到了陈钢手中的权力,想走捷径通过陈钢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人想到了与陈钢的老交情,想在他发达的时候提携自己一把;当然,也有更多的工人出自诚心的爱戴,想表达出自己对总经理的感激……权力、利益、名誉面前,陈钢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就象运筹帷幄经营企业一样,在经营做人面前,他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智慧和大将风度:
  之一:总经理的警言。“没有伟大的人格和气度,就不会创造出宏伟的事业。否则,就是做成几件事,也不过是海市蜃楼一现。”--无私奉献,守终如始,是陈钢对自己的执着要求。
  之二:春节期间的会议。春节是请客送礼最集中的时间,在这一时刻,即使十分廉洁的领导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也只能笑纳“人之常情”。而东药集团用会议把这个节日安排的满满的,既研究了许多工作,又避免了工人和各级领导干部请客送礼,不得不令人佩服陈钢的高招。
  之三:“瑞士生物钟”。熟悉陈钢的人都知道,他有着严格而又精确的作息时间表:每天5点钟起床批阅文件,晚上10点钟前处理问题,接着1个小时看书学习。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种生活节奏。有一次,他摔倒骨折,住院手术治疗。手术第二天,他让秘书拿一张小桌放在床头,拿出文件开始工作。东药集团的干部职工给陈钢送了一个绰号--“瑞士生物钟”,这个特别的绰号里面包含了东药人对自己总经理敬业精神和执著人生的敬佩,包含了东药人对自己总经理忘我工作的关心和疼爱,更包含了东药人向总经理学习,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追求和愿望。
  之四:拒领100万元奖金的怪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千古名言说明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君子也爱财。二是“有道”之财(即正义之财)君子会取的。如果说接受干部职工的“贿赂”,有违君子之义,那么接受职工大会决定的奖励则是君子应有之义,然而陈钢却偏偏不做这样的君子。1998年企业扭亏为盈,职工看到了希望,纷纷提议给陈钢和其他领导干部奖励。职工大会一致通过奖励自己的经理100万元。集团领导班子成员都十分激动,感谢职工的好意,但决不接受奖励。领导班子的一身作则,在东药集团谱写了一曲人人熟悉的“正气歌”--集团的各级领导自觉不接受任何人的礼品,职工群众凭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晋级,自觉不走后门。
  海纳百川,始有其大;山容万石,终有其高。成功往往是由许多美好的品质共同支撑起来的。有人说过,人们只看到成功者的荣耀和辉煌,而不知道他们背后的辛勤和汗水。的确,陈钢的人生是一个大写的人生,在这大写人生的背后,谁又知道他曾经的风雨和艰辛,谁又了解他坚强的毅力和追求?东药的路是成功的路,东药的路是光明的路,东药的路是充满希望的路,可是谁又知道在这条成功、光明、希望的大路上,陈钢、东药集团的领导班子、东药集团的工人,是怎样披荆斩棘、填沙铺石筑就了这样一条路?
  回首过去,陈钢无怨无悔;展望将来,让我们预祝:陈钢,一路走好!东药,一路走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