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反思珠海:城市定位多变政策难延续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瑞士模式 北欧模式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反思珠海:城市定位多变政策难延续 |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10 日 21 时 0 分 59 秒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05-9-14 12:57:00 |
●城市定位一变再变,产业发展历尽曲折 ●新机遇再次到来时,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如何选准至关重要 核心提示 南方网讯 "珠海'东莞'化,城市工业化并非上策,有损珠海滨海旅游城市的形象"。"珠海经济总量不足,新型工业化是珠海不二的选择".8月31日,在"纪念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关于珠海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的争论再起。 事实上争论一直存在,从来没有一个结论。25年来,珠海的城市定位几经修改,与此依存的产业选择在摇摆中艰难发展。这个过程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产业政策的延续性,企业一直缺乏稳定、高效、低成本的经商环境,导致珠海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当新的机遇到来,珠海的产业政策是否会继续摇摆?珠海发展之路究竟走向何方? 最早:港澳客人的旅游区 1980年至1983年,珠海经济仍以传统的农渔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1.5%,商业、旅游业也非常落后。1980年,珠海"敢为天下先",给自己城市定位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事实上在此期间,珠海的旅游业获得较大发展,1981年引进外资1770万美元,合作兴建珠海度假村。同年兴建的珠海宾馆,是市旅游公司与霍英东、何贤的公司合作,投资716万美元。事实上,中国第一个旅游外资企业、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酒店也诞生在珠海,那就是著名的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珠海很快意识到,真正能帮珠海走上富裕之路的,还是工业制造。珠海的外向型经济就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起步。客观地说,珠海和深圳,两个从渔村起步的城市,当时的经济实力差别不大。 一变:海滨工业商贸城市 如何把"三来一补"企业做强做大,这是摆在当时所有经济特区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 1984年1月,珠海市谋划转型,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新方针,并制定"外引内联与自办相结合,以外引为主"的工业发展思路。 "这一方针显著的变化,是由重旅游开发转到发展工业上来。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迅速。到1989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141家,工业总产值达42.01亿元,总量是1979年的22.6倍,工业行业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个大类发展到32个大类,尤其是在1987、1988两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88.5%."珠海市发改局发展规划科副科长王梦阳说。 但这些工业成就来之不易,发展更受到交通不便的严重制约。吉林大学珠海分院教授华本良称:"事实上那个时候已经凸显出珠海交通瓶颈问题。"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教授分析认为,同比深圳,珠海因为地缘劣势无法接受香港的产业辐射,发展显得有些缓慢。特区发展到1988年面临着决定命运"道路"的选择,因为发展慢,产业机构不完整,珠海的工业生产集中在香洲、吉大和夏湾一些较小的区域,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珠海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空间上进行延展。 这正好为珠海随后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错位埋下伏笔。 二变:花园式高科技城市 1993年6月,珠海宾馆。一位叫曾德庆的台湾老板满怀希望而来但最后不得不收拾行李而去。他是成泰鞋厂的老板,来珠海之前,他已经在东莞厚街开了两家投资总额上千万元的鞋厂,由于珠海经济特区连接澳门的独特性,他想到珠海再投资一个鞋厂。但是,他被珠海拒绝了。理由很简单:珠海要发展成高科技城市,不希望低附加值的产业进来。 后来,曾德庆被中山"接"走了。如今,在中山市三乡镇,他投资建设的两个制鞋厂颇具规模。据传,每月光工厂职工吃掉的大米就达一个集装箱。这是记者日前从珠海市经贸局听说的故事。但在当时,曾德庆们都有类似的遭遇。 作为特区,珠海虽然与深圳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由于其天然区位缺乏比较优势,在产业选择上过早地抛弃了传统制造业,终于和第一次产业转机的重要发展机遇失之交臂。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珠三角其他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珠海选择了"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定位。 王梦阳说,特别是1992年的首次"科技重奖"之后,珠海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严格限制兴办低附加值、高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加工型工业企业开始陆续迁出珠海,1994年全市工业企业2842家,比1993年减少了206家,之后几年工业企业总数都徘徊在3000家左右,企业外迁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99年。"王梦阳分析说:"对珠海来说,曾经错过了'三来一补'加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追求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果造成了珠海工业竞争力整体弱化,工业进程启动落后与周边地区。" "但随着国家的宏观大调控,珠海的大批命运工程被叫停,传统产业被清理门户,企业又大批飞走了。"张耀辉说:"假如当时珠海有限度地承接产业转移,有选择地引进几个优势传统产业,并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再辅以高科技企业,也许今天的珠海可以和苏州有得一拼。"正是由于城市定位与产业选择的错位,珠海失去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造成高科技产业处于金字塔顶端,而作为基石的传统产业,链条缺失,金字塔成了"空中楼阁". 三变:三基地一中心 错失了产业转移的机会,珠海还能崛起吗?是"重新补课"引进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另辟新路?1998年到2002年,珠海实施功能区战略、园区战略似乎给珠海人无限遐想。当时有媒体称珠海正在"调转船头". 1998年底,珠海城市定位继续调整:大办"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构筑"实业旺市、科教兴市、环境强市"三大发展平台。2000年,珠海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束缚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并在珠海召开现场办公会,确立了珠海"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由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给一个城市定位这个情况应该是不多见的,显示出了省里对珠海的担忧和希冀。 "把珠海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似乎给了珠海一定的活力和转机——资源初步得到了整合,生产要素得到了比较有效的配置。珠海似乎出现了转机。 2002年,一个让珠海经济界人士困惑的现象出现了。上半年,由于佳能(珠海)公司产品结构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工业生产产值同比下降近30%.而上半年珠海工业生产总值累计增长速度只有8.3%.当年下半年,另一出口型龙头企业伟创力崛起,珠海工业生产产值又出现高增长。这种城市经济对大企业过度依赖、中小企业不足以支撑大企业的现象,就如同一个腰身纤细,消瘦的女子肩膀上顶着个大脑袋,当脑袋耷拉下来的时候,却无法承托重压之痛。 暨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张耀辉分析,"大企业感冒,小企业打喷嚏"的局面的形成,根子在于珠海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差,缺少分工协作、缺少共生的利益土壤。一句话就是企业"小地主"意识太强,总是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四变: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2003年,八车道的珠海大道泥头车轰隆隆而过,久违的货柜车穿梭来往,在使无数淘金者梦断的西区,又迎来了第二波开发潮,一扫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遭遇宏观调控的阴霾。产生这种久违的热闹,是由于珠海又提出了"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的战略。 因为一边是"三基地一中心"的定位,一边是大中小企业数量的不对称,为化解这个矛盾,2003年1月,珠海市在遵循"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基础上又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 "两西战略"的推进,改变了整体经济格局不平衡的局面。珠海经济自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有了明显提速。2003年以来,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结构调整发生大变化,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西部地区成为工业发展龙头,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003年,珠海市新的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在珠海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广东省有关决策,将城市定位为:"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在国务院的批复中,珠海被定位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2004年,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23家,其中新增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67.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2%.但这些辉煌并未持续多久,一个让珠海人扫兴的事实摆在眼前,2005年起,上半年珠海工业增长回落,工业增加值率下降。 工业增加值率低,这恰恰反映出珠海工业的结构特点,那就是外向度高,民营工业发展相对落后。 王梦阳深有感触地说,这反映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依然不牢固,企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估摸扩张期和资金积累的初始阶段。 2004年还有一个新现象:在南屏科技园、金鼎工业园,一家家被艰难引进的电子、制造企业纷纷搬迁出珠海园区,为什么花了心血引进的凤凰又飞走了? "作为国家级的园区,规划却留下了尾巴。大南屏科技园已经饱和,企业的密集度很高,但管理水平又很低,企业来了又走了。"谈起珠海的科技园,华本良多少有些惋惜。他告诉记者,在对珠海各园区的90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当一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扩张后,结果发现土地没了。王梦阳说,工业园区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工业园区开发土地利用效率低,有的企业忙于追求形象,超规模占用土地,搞"花园式工厂". 如今:如何选准城市定位 25年来,珠海的城市定位几经变化,折射出珠海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的苦心。 珠海市社科联办公室副主任狐志昂说,城市定位是一个需要动态把握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城市定位往往也要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应该是微调的,否则就会大乱。一个城市绝不能没有准确定位,否则就没有奋斗目标,处于无序状态。 新一波国际产业大转移又开始了。眼下,广珠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的动工,尤其是随着港珠澳跨海大桥、广珠轻轨的立项,珠海已经逐步突破交通瓶颈,珠江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或将触手可及。 但珠海人如何选准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不再重蹈覆辙,这是留给珠海人一个深刻的命题。 专家谈珠海 关键要把产业做强做大 关于过去25年:要分三个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1980年至1994年。这是第一个经济周期,宽松的政策下珠海经历的是一个良性发展时期。那时候大家都有一种特区创业的理念,从干部到市民,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第二个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以东莞的制造业发展最快。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产业联合。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镇,比如电子电脑业,实现了纵向一体化,这两个一体化是产业发展成熟的特征。2000年后,东莞的产业集聚完成,有了工业化的基础,有条件引进高端的研发中心,符合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珠海的基础和肇庆不相上下,今年上半年肇庆还超过了珠海。中山大概是在2004年就达到了600亿元的水平。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珠海仍然是处于周期性后劲乏力之中。 第三个阶段:2001年到现在。珠海在这一阶段持续发展,但优势不明显。 关于园区经济:要学会统一协调 珠海的情况是,1998年底以后,珠海抓了几个工业园区建设,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才有了今天六大工业体系的支撑,但珠海的机遇抓得不是很好,园区经济发展中,产业的集聚方面又做得不是很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要集聚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这在珠海没有达到。园区经济的发展缺乏产业集聚,就会使产业缺乏规模效应,不能形成核心的竞争力。 珠海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比如临港工业区和医药产业。珠海还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但国家级产业园区涉及到市、区、镇三级的责权利划分。在分配上一开始是市里管,但运作是在区镇,如果把园区管理权下放到区镇,市里重点做好规划协调。现在一些很好的地,安排了不太恰当的企业和项目。在同一个园区里面,配套的企业最多只有十来家。但在东莞等地园区,动不动就是几十家上百家。 要知道,国家级的工业园区非常难得,整个珠三角只有9个,国家级的园区一定要按照国家级的要求来办。总之,珠海目前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还是认为,先要把产业链发展起来,做大做强产业链。加上珠海有好的体制、开放程度高、世界认可等优势条件,市政府重点抓好六大支柱产业,一定可以把产业做大做强。 关于服务业:珠海可以选择会展突破 有个统计数据说,香港的GDP有80%是服务业贡献的,但这80%中的70%都是为生产服务的。广州可以做消费性的服务,但也不到30%,香港的GDP仅剩不到30%是为消费服务的,这一块不可能转移到珠海来。如果珠海硬要从服务业突破,可以选择会展业。会展可以市场先行,但投入要够,政府要大力支持。 关于投资环境:要做好政府公共服务 投资环境方面问题:一、经济总量不足,财政不强,弱势财政在运作公共服务时力不从心,无法及时有效地改善企业的配套投入;二、为企业服务的形式很好,但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很难。比如现在的西区,讲了几年的"城市西拓",西区的生活服务配套事实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园区的生活服务,如酒店、餐饮、文化设施、公共交通、医院、学校都不是很好,城市西拓的进度不够。珠海要切实做好政府公共服务,还要借助发展横琴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机会,大力争取省政府对珠海倾斜政策。(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修改) (袁持平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珠三角9市本地生产总值对比(单位:亿元) 市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广州市 2375.91 2685.76 3001.69 3466.63 4115.81 深圳市 1665.74 1954.17 2239.41 2860.51 3422.79 珠海市 330.26 366.59 406.27 473.27 546.28 佛山市 957.20 1068.36 1168.66 1379.93 1656.46 惠州市 437.24 480.39 525.46 590.20 685.14 肇庆市 383.40 411.02 443.88 501.15 548.51 江门市 567.51 615.16 658.29 731.09 834.56 东莞市 492.71 578.93 672.27 947.53 1155.30 中山市 312.82 362.50 415.53 497.10 610.14 冷静反思为珠海发展把脉 《反思珠海》开篇引起共鸣,城市运营专家、南开博士纷纷建言献策 南方都市报昨起推出的"反思珠海"系列报道《反思珠海:25年失去多少机遇》甫一出街,引来读者热议。不少珠海市民,甚至远在广州、深圳、澳门的"老珠海"人都拨通热线,发表他们对珠海发展的看法。 南方都市报为讨论开通的邮箱还收到了"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泛珠三角研究院院长王廉专门写来的文章《珠海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与此同时,本报与南方网合作开设的"珠海的特区之路"专题讨论点击率一路攀升。新浪、搜狐网友跟帖讨论,为珠海的发展建言献策。 反思很有必要 开篇报道《反思珠海:25年失去多少机遇》引起不少珠海人的共鸣。一位在乡镇基层工作的干部在仔细读完报道之后,专门致电记者,表示"反思珠海写得很好,所提的问题确实引人反思",并建议"珠海的15个镇没有发展起来,珠海就是个空壳。应该优先将镇区经济发展好,让15个镇发展起来,珠海就有了底气".珠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刘秋林表示,在重大机遇当前的情况下,冷静反思珠海建特区以来的发展非常必要。他表示"应该找到不足之处,为珠海经济发展把脉,为再创一个美丽的新珠海建言献策". 走出竞争力缺失困境 一位身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记者已核实)的网友"敢为天下之"一副准备在南方网"开专栏"的架势,数千字的发帖后居然还打上了个"未完待续".他在跟帖里说:"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排名中,珠海只有制度竞争力和开放度竞争力进入前十名。观察各类排名中,可以发现,珠海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竞争力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是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最典型的例子有珠海国际航空展、珠海国际赛车活动等定期的国际性活动,没有实现活动搭台、经济联动,仅仅对于活动的旅游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远远不足。当然还有其毗邻港澳的天然优势,需要机制措施实现高国际化程度与其产业发展的有效联动。" "最新的福布斯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显示,珠海仅位列第三十二位,在珠三角主要城市中位居末席。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珠海的劳动力素质指数和高级人才指数都要高于佛山、中山、东莞,劳动力素质也高于深圳,珠海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珠海腾飞的希望。遗憾的是,珠海的人力资源中缺少富有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整体企业家精神偏弱,珠海的企业家群体不足,企业家精神欠缺。而且手中仅仅人力资本这张牌,根本无法真正建立城市的持续核心竞争力,只有握有其他相互密切衔接的牌,珠海的'同花顺'才能打得响亮。" 思路决定成败 网友"长河落日"在昨日的"珠海特区之路"专题讨论中,数千言为珠海市政府建言献策。他表示,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克服目前遇到的问题,谋求更大的发展,政府的思路决定了成败。 在他的文章中写道:"首先,进一步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珠海目前遇到的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以解决。珠海目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不高。珠海这样的一个城市,必须尽快使自己的工业生产规模达到2500亿到3000亿,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下一步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意识、服务意识。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解决投资、建设、生产和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当务之急是尽快把多年议而不决的经济功能区体制确定下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经济功能区的品牌优势、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采取封闭式管理,以求尽快突破,加快发展。" 来论节选 珠海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看了近一两天对珠海反思的报道,都觉得很有道理,但都未从较深层次挖掘珠海该"反思什么",人们对珠海的成长过程显然缺少了解,这对"反思"极为不利。 我注意到,中央对深圳和珠海特区最早的定调,深圳的"特区"为10km2,珠海却只有4km2,这个调子决定了两个城市先天的差异。实际上,在珠三角地区,不可能让两个城市"齐头并进",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珠海除了上面讲到的先天不足,还有三个制约城市发展的先天不足:一是没有一条畅达的铁路;第二是澳门体量太小,产业缺乏,珠海不可能享受得到深圳之于香港的种种好处;第三是文化,珠海邻居澳门是拉丁工商语系,它决定了珠海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孤独地踽踽前行",与澳门只是两个没有产业关联的城市。 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城市经营的认识不足。一是缺乏流动的高水平的城市战略模式设计。一个城市的发展,要不断提升其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全球8类城市,上百种基本模式、数万种运营模式,珠海很值得从战略、策略、运营3个层面,决策咨询、经济运行、经营管理、发展愿景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二是缺乏有力的引导产业发展模式设计。记得我们1993年为东莞和1998年为广州在设计其工业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时,都是以产业演进为设计核心的,包括今天把番禺改成2个区,1998年我们设计的是2个区,其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是什么,都有不少建设。 三是缺乏时点政策。珠海是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定位?怎样定位?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但是必须说清楚。 「作者系经济学家,被《经济日报》称为"中国首席城市运营专家",是中国第一家城市经济研究院广东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院长」 热线反馈 海南的教训告诉我们:单靠旅游是不足以完全推动城市的发展的。珠海应像深圳一样,各项产业都要发展,等发展成熟后再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选择。麻雀虽小,但可以一群麻雀闹广场,最后引来雄鹰,所以珠海不应忽视旅游和高科技之外的产业。 ——吴先生 深圳发展高精尖的科技企业,忽视中低端企业。殊不知没企业就没人流,就没物流,进而没发展。 ——王先生 澳门 1986年来珠任职业经理人,后回澳门珠海很难聘请到人才。大学园里的大学生都跑到深圳和广州去找工作。自己在珠海开公司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难聘。 ——蒋先生 珠海 在珠从事快递行业 网友建言 大学城质量应该搞上去 新浪网友 IP:134.7.248.*珠海现在的发展还行啊,不要搞太多工业。要发展有很多模式,搞得跟现在那些到处烟尘滚滚的中小城市一样好吗?我就要到珠海去了,它能成为旅游、休闲的城市,大家有钱到那里花就行了。另外,我觉得现在珠海搞大学城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怎么把现在的二级学院的教育质量搞上去,同时开展与这些学院有关的、与科研有关的项目。珠海的后劲很足的。 珠海应建成广东"硅谷" 南方网网友 Levi珠海发展定位没有明确和没有很好的基本设施,是造成外资不进入或进入后撤出的原因。珠海市的发展应加强和澳门的合作,开展一系列的工业或服务业。珠海发展成一个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轻工业为次,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例如IT的软件工业或计算机制造,使珠海成为一个类似美国"硅谷"的地方。(编辑:文芬) 作者:“反思珠海”报道组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