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瑞士模式 北欧模式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城市竞争之谜:辉煌与沦落的汕头 被遗忘的特区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6 月 26 日 17 时 3 分 43 秒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2-6-19 9:46:00

 


摘自: 《大困局》 作者:汪在满   山西人民出版社 

 
    汕头是座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市,曾被恩格斯赞为“中国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口岸”。 

    改革开放后,汕头一次又一次,被蒙上不光彩的阴影——疯狂的走私、肆无忌惮的骗税、明目张胆的制假贩假、阴魂不散的六合彩、丑陋的南华大火…… 

    当外来人才在深圳、东莞等地大展拳脚、促进当地实现经济腾飞时,汕头不仅没有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反而有大量原先在汕头的人才选择了离开。 

    近十几年来,汕头三位主政官员都是来自深圳特区,这是意味深长的任命。 

    早在1858年,恩格斯在《俄罗斯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对中国汕头如此关注,足见当年的汕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 

    辉煌与沦落 

    “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口岸”这句话代表了汕头这座城市在19世纪后半叶的成功。在恩格斯写下这句话的3年后,即1861年,汕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8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商业一时繁华。 

     20世纪末,这座城市再次迎来了它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汕头作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成为当时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肩负历史重任,扮演推动中国崛起的领头羊的角色。中央给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扩大财政、计划、外贸、金融、物资、劳动工资和物价等方面的自主权。此时,汕头确实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今天中国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其他特区城市早已迅速崛起,就连很多昔日不起眼的草根城市,汕头都已经望尘莫及了。这座位居粤东、在未设特区前曾是广东省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城市。 

    汕头,在一个本应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在改革前沿的风云际会里,似乎被人们遗忘了,笔者曾在周围朋友圈子里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有哪几个特区?”被遗忘最多的就是汕头。 

     2008年8月,一篇题为《落魄的特区,破败的汕头》的网文成为天涯、百度贴吧里面热传的文章。名为“琴台知音”的网友在文章中历数汕头的种种不是后作出结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无论是过去——哪怕是曾经‘疯狂’辉煌的过去,还是依旧沉闷的现在,作为特区的汕头,都是失语者,贡献乏善可陈。不必讳言,汕头,作为特区,无疑是失败的!” 

    谁被遗忘谁就会被抛弃,就会沦落,这是铁的定律。 

    汕头的沦落在于其信用的垮塌。2001年4月,汕头骗税案爆发,被当地奉为“神明”的知名人物、全国人大代表张桂溪“落马”了,这对汕头来说绝对算是不小的“地震”了。就在这一年的6月,以尖锐批评报道闻名国内的《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题为《逃税骗税丧失信用,汕头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文章,该文用醒目的标题,大幅的版面篇幅,深层次地揭露汕头信用丧失、经济出现巨大滑坡的原因。迅速蜕化成疯狂骗税大案主角的张桂溪“落马”,犹如多米诺骨牌被推倒,汕头的信用问题总爆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们总结了汕头信用缺失的几大问题。首先是骗税案频繁;其次是制假成风,售假泛滥,使“潮货”在国内已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再次是六合彩泛滥成灾,使汕头世风日下,社会环境深受毒害。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是,汕头因参与“六合彩”赌博而被刮走的民间资金竟然高达上百亿元。 

    信用的缺失导致了当地经济的萎缩。由于不讲信用,据说全国曾有18个地区向所属企业发出通知,提出不和汕头做生意。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信用也失去了,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汕头经济发展不仅已落后于珠江三角洲,有一些指标甚至也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市场的反击是迅速而残酷的。信用问题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汕头市政府的信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毫无疑问,这是这座城市多年来不规范发展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新华社记者吴亮当时在题为《诚信是经济发展之本》的新华时评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潮汕人被公认为‘最会做生意’,一代代潮汕人的努力,建立起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然而今天的潮汕人,却栽在了不讲诚信上。” 

    汕头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汕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独特的潮汕文化与汕头人 

    面对汕头的局面,不少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汕头发展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人认为,汕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政府部分官员由指导思想的偏差带来的腐败,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人至今依然保持着很强的“潮汕人”的群体认同感。这一点使人际关系成为潮汕人最为重要的感情纽带。重视人际关系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不少企业和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汕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情风、裙带关系猖獗,助长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汕头素享“楼船万国”、“百载商埠”之美誉。潮汕人向来以“省尾国角”自嘲。潮汕平原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连绵的山脉隔断了潮汕人和内陆的联系,长期以来潮汕的陆上交通极为不便,与内陆的联系被阻隔,但海路却是畅通的。狭窄的潮汕平原土地稀缺、物质匮乏,再加上历代不断有移民涌入,更加重了地少人多的局面,于是潮汕人只好向海上发展,以海为田,在海上与人互通有无。这也造就了潮汕人独特的海洋观念和商业意识。另一方面,从秦朝时的远征军官兵的留守到魏晋后中原士族的避难,再到南宋末期军臣的定居,中原文化不断被带入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当中原等地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这里由于与内陆的联系太少而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古代中原文化。 

    广东省示意图 

    既有开放的海洋意识,又保留着完整的古代中原文化——在外人看来,潮汕人是一个独特而矛盾的群体。在这种矛盾中,潮汕人积极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都对潮汕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潮汕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是举世闻名的,潮汕人经商理念根深蒂固、生意头脑十分灵活也是有历史传承的。潮汕是开放的,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潮汕人到东南亚谋生,到了明清时期,当其他地方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一再走向封闭时,潮人的红头船却遍布东南亚。正因为潮汕海上贸易的活跃,也才有了恩格斯那句对于汕头的评价。至今,潮汕地区已经形成了“本土一千万,海外一千万”的人口阵势,从遍布海内外各地大大小小几千家潮汕会馆中,你就能感受到几乎无所不至的潮汕人的足迹,所以有歌曲唱道:“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的确,潮汕人是个“独特而矛盾的群体”。潮汕人善于经商,市场意识浓厚,在他们四处闯荡开放经商的背后,又表现出很封闭的一面。潮汕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抱成团,形成他们的一个生活圈子,而这个圈子是非潮汕人很难进入的。而抱团精神,也被认为是潮商走向辉煌十分重要的原因。潮汕人在外地只要碰到有讲潮汕话的人跟外人打架,不管认不认识,也不问青红皂白,都会上去帮忙。潮汕人的骨子里还有一种“排外”情结,他们瞧不起外人,从心理上排挤外人。一位从外地到汕头工作的出租车司机讲:不管我在这里待多久,他们都不会把我当成潮汕人中的一员。这种排外性的存在,使得外地人很少能真正在汕头立足。当深圳、东莞等地借助外来人才的力量实现经济腾飞时,汕头不仅没有吸引到更多的外来人才,反而有大量原先在汕头的人才选择了离开。 

    汕头一位网友在回顾汕头辉煌的历史时感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近代汕头的繁荣,得益于被赞誉为“海滨邹鲁”的大潮州悠久的历史、灿烂而独特的传统文化。潮州人刻苦勤劳、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打造了冒险开拓、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精神,培育了重商、崇商的价值取向。凭借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的商业奇才和智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外开放的先机,成就了近代史上的辉煌。 

    汕头的落后甚至被遗忘,是源于文化之衰。汕头,在继承潮汕文化精华的同时,也沿袭了其糟粕,潮汕人目光短浅、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等思维特性也得以保留。

 

    汕头未来的“生命工程”是什么? 

     2001年3月底,李统书从深圳调任汕头市委书记,应该说这是一项颇为意味深长的任命。 

    李统书在深圳工作19年,调任前是深圳市市委副书记。深圳和汕头同为经济特区,然而,深圳始终保持了惊人的发展速度,而汕头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落伍。调李统书任职汕头,显然有借助深圳的经验、在汕头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作用的考虑。 

    果不其然,李统书上任一月之后,即与汕头市市长一起,携市委、市政府、市直主要职能部门及各区县主要负责人前往深圳考察,回来后很快提出“向深圳学习”的口号。 

    李统书说:汕头要审时度势,知落后而后勇,发愤图强,进行二次创业,奋力拼搏,急起直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再创汕头辉煌。李统书在他任期内始终强调:重塑信用、优化投资环境是汕头的生命线。李统书上任后还对汕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新的决策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合区域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粤东中心城市。 

    汕头的“生命工程”是什么?毫无疑问,还是信用。李统书主政汕头的时间并不长,所幸的是,“打造信用汕头、重振汕头经济”作为一种理念开始根植进了汕头人的心中。用官方的说法,这是未来汕头的“生命工程”。 

    知耻而后勇。面对竞争、面对挑战、面对落后,汕头后来继任的主政官员决心下更大的工夫赶超先进,用更加超前的思路和气魄、更加超常的力度和措施来抓发展。 

    于是,在2007年,一个着眼于科学发展、谋划长远的《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其总体思路是把汕头建成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经济协作区重要中心城市。 

    “十年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即“三年打基础”(2007—2009年),“五年大变化”(2007—2011年),“十年大发展”(2007—2016年)。 

    “三年打基础”,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为龙头,组织实施韩江河口整治规划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三大基础,经济发展速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大变化”,就是到2011年,汕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500元,比2005年翻一番。 

    汕头市政府最大胆的决策就是打造“三条经济带”,即东部城市经济带、临港工业经济带、绿色生态经济带。汕头处在珠三角、闽三角中间地带,按照“三条经济带”的规划和发展,汕头将不仅是粤东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应该发展成海峡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广东省参与海峡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 

    经过10年的努力奋斗,汕头将全面建成在泛珠三角区域、海峡两岸经济圈中发挥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成为聚集辐射功能强大的粤东城镇群中心。 

    这一规划吹响了汕头大发展和崛起的号角,支撑汕头崛起的三大经济带构想不断获得重大进展。时任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表示:“汕头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汕头一定会崛起。” 

     2007年,汕头GDP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快,2010年GDP达1203253亿元,增长137%,增速高于全省。 

    回首汕头经济特区走过的历程,汕头人清醒地认识到:与其他特区和先进地区相比,汕头特区思想观念一度保守,开放步伐曾经放缓,开放力度日渐式微,导致率先开放的优势丧失。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在于特区意识淡薄、缺乏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滞后,错失了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 

     2010年5月,李锋从深圳市副市长的位置,调任汕头市委书记。他是继李统书、黄志光后,第三位从深圳调往汕头的主政官员。媒体评述,这又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任命。 

     2011年4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此,有汕头人充满了希望地说:“30年特区小范围小打小闹没搞好,现在特区范围扩大了,希望汕头能以宽眼界、大规划、大开放的手笔踏踏实实地做好新发展!” 

    可以说,今天的汕头又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人开始探寻汕头发展的新优势。如今,几乎所有的汕头人都坚信,汕头必将重新在广东、在中国、在世界树立起新的形象。 

    评点 

    汕头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吸取教训,必须努力唤醒和增强特区意识,把深化汕头的改革开放置于全国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中去重新审视,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分析思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稳健务实地推进。唯有如此,汕头的全面振兴和重新崛起才能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