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重振“大东北”凭什么先震“东北人”?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瑞士模式 北欧模式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重振“大东北”凭什么先震“东北人”? |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26 日 15 时 22 分 53 秒 来源: 网易 2003-12-1 19:54:59 |
[千龙网记者之间11月27日报道]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出台,让沉默许久的东北人兴奋不已。在经济复兴之际,东北人作为一个群落,也成为一种话题,讨论东北人的声音越来越多,经济变革中,对东北人的挑剔与质疑在所难免,一场深刻的反思留给了东北人。 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 一位来自黑龙江某国有企业驻京办事处的黄先生用“震撼”一词来形容自己看过《要振东北, 先震东北人》一文后的感受,“太尖锐了,一针见血,扎得心痛。尽管有些偏激,尽管不愿意接受,但又不能不承认人家说得有些道理。”黄先生说。 近来,有关东北人的说法多起来,众说纷纭中,一篇发表于《凤凰周刊》并在网络bbs引起激烈争论的《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最为引人注目。 文中说,东北人尚武而懒惰、表面自尊实则胆小、看似义气却不理性、崇拜权利、“等”和“靠”成了思维定式,等等,并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这些观点—— “尚武的东北人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力量。东北人是看不起南方男人的,觉得他们太过斯文,缺乏阳刚之气,笑话他们只敢吵架不敢打架,鲜有勇武之威。东北人对南方人的勤劳和才智其实是心里上的佩服,面子上的不屑……” “东北人的文化观念表层体现是彪悍、匪气、自尊,根深蒂固的则是本分、胆小、自卑。懒成了现代东北人的通病。你会看见大家更愿意衣着光鲜,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也要刻意表现尊贵而不屑选择“下贱”的劳作;许多青年宁愿游走江湖、给人看场,用鲜血和生命去搏杀,以期一朝富贵,也不愿意本分地干活,靠勤劳吃饭……” “正常的人际关系被含糊的义气取代,肉体的懒惰导致了精神的畸形。正常的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含糊的义气,正当的游戏规则被感性取代。理性关系丧失的结果,使东北人有门不走专跳窗户……” 从以上摘录的部分段落中不难看出,《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之所以影响巨大,讨论激烈,是因为文章直接刺向了东北人的软肋。 震“东北人”还是“东北的恶棍”? 《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署名为“蓝艺”的作者,以一个出外多年的东北人的身份,从东北的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剖析了东北“至今为什么还这么穷”。文章观点虽稍有偏激,但也点出了部分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关于东北人的讨论显然形成了两大阵营。有善意的劝告,真诚的出谋划策,但更多的是讽刺和诋毁,甚至演化成了相互谩骂的地域之争:“东北人巨不实在,说东北人豪爽仗义可真是个天大的误会”、“东北人根本无基本的商业道德可言”、“既没有原住民的淳朴善良,又没有一个移民土地上该有的包容和开明”、“东北人有的不是血性而是血腥”、“东北人从不敞开心扉,欺软怕硬,无基本的责任感,吃小亏占大便宜,极具破坏精神,缺乏耐心,不能承受失败”…… 网上的许多言论深深地刺痛了东北人,东北人的缺点被放大,甚至如“实在”等曾经被认为优点的地方也广遭非议。东北人似乎变得一无是处。这也引起了很多东北人的不满:“怎么矛头一下子就对准了东北人?东北要发展招谁惹谁了?就有那么些人,打着‘给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的旗号来攻击东北人。” 一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东北人告诉记者,人们对东北人的偏见由来已久,虽然一些地方公然驱逐东北人的做法由于社会的广泛质疑,表面上已经没有了,但东北人在一些城市租房子仍比其他地区的人困难。 一位来自哈尔滨的退休教师对记者说:“东北是全国的粮仓,东北的工业最密集,东北曾经养活过几乎全中国的人,东北人的懒从何说起呢?说东北人没文化,可实际却是东北三省的大学生比例很高,仅次于京沪,比人们印象中专出江南才子的江浙两省还高。” 全国各地,哪里没有东北人?哪的东北人不成气候?东北人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载人飞船“神五”上天,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说“我看到了美丽的家”,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口音。事实上,“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也是东北人,航天英雄的港澳之行,代表团团长胡世祥这位老航天兵,也是一口东北腔。 东北人豪放,东北人保守;东北人幽默,东北人野蛮;“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些地方公然驱逐东北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摇篮”,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创造了工业的繁荣,也成就了农业的辉煌;但今天的东北贫穷,观念陈旧,离退休人员多,历史包袱沉重……东北的形象显然是复杂的,人们的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 其实就像任何地区一样,东北人也是千差万别、良莠不齐的。面对网上众多对东北人指责的言论,一位网友说:“违法乱纪、恶性案件哪都有。我们讨论的是东北人民,而不是东北的恶棍。” 对东北人的判断应客观、辨证和全面 从地域上讲,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拥有众多的民族,是个广阔的地域概念。但在现实中,东北人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世人看待,被外界描述。这与南方一些地方,只隔一座山两地互相之间就听不懂对方语言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北各地方言基本统一,风俗基本一致,历史上的遭遇和现实状况也基本一致。正是这种原因,东北的地域认同感也最强。有社会学家认为:“东北人”这一概念存在的一个后果是,这一群体的特征尤其是缺点被泛化了。一个地区的缺点、一个个人的缺点往往扩展到全体东北人身上。 东北人是特点鲜明的一个群体,东北人现在的口碑不好,无疑与独特的地域性格有关。但东北的发展和很多因素有关:地理位置,政策扶持,文化积淀……不仅仅是东北人的性情如何如何。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判断,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 资源的枯竭和原先的主导产业失去优势无疑是东北衰落的重要原因。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东北。东北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型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制造、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产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在不断丧失。 东北老工业基地既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也集中了计划体制的所有弊端。体制的制约变成了市场中的劣势,而大批的下岗职工更成为难以负荷的包袱。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其他地区实施种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对东北的发展则缺少政策性优惠;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从东北地区“抽血”的财政税收政策延续至今。 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东北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东北人的讨论,显然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探讨。 有人认为:东北人的弱点不是落后的原因,而应视为落后的结果。还有很多人认为,东北的资源相对来讲是丰富的,东北的工农业基础也是雄厚的,振兴东北,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要东北人转变观念,重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早在几年前,就先后出现了对“东北现象”和“后东北现象”的讨论,但仅仅从经济层面上考虑分析还是不够的。东北人的观念、东北的地域文化成了此次探讨的重点。东北的文化显然不是人们所认同的“赵本山”和“翠花上酸菜”,东北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东北人不需要挖苦和诋毁,需要的是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探讨和反思。性格决定命运,在振兴东北经济大变革的前夜,这种探讨和反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深刻的反思留给了东北人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自古以来,东北人在白山黑水间,克服着恶劣的气候条件,在苦难和战乱中创造了无数荣耀。建国以来,“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荒蛮的黑土地上奠定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基础。 东北人并不缺乏荣耀和自信。然而,东北振兴的前夜,铺天盖地而来的指责与不信任却让东北人困惑与迷惘了。毕竟,落后已成为现实,贫穷的现实让东北人的反驳显得无力。不发展就没有道理可讲。 如何看待东北衰落的原因,是振兴东北的前提。资源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移、体制上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无疑都至关重要。 《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一文这样写道:“最近新浪网做了一个专题,我去看了,很多留言,大凡有人说东北一个“不”字的,几乎都遭到了痛骂。我还听说对于南方一些报道,东北一些省份的领导很恼火,在很多场合说了很多气话。我想无论是民众和政府,大约都看到了振兴的曙光,都渴望宣扬积极的一面,不愿意有人出来揭短,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爱也是让人感动的,但,不等于是理智的,明智的。温州正视过假货,汕头面对过诚信,也都没有损害它们的形象,适当地面对缺点,并勇于自责和改进,不仅是勇敢和大气,也是自信和睿智。 经济变革中,对东北人的挑剔与质疑在所难免,一场深刻的反思留给了东北人,即使是偏见也要当作当头棒喝,需要东北人去一一求解。 东北某媒体在转载《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一文时这样说:我们既然是东北人,我们的血液中就应该涌动着从容与大气,东北人心胸如海,可纳百川,这份成熟与自信必将带领我们、带领东北以巨人的姿态光彩重生!因此,我们决定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我们对“东北人”的探讨与反思。 还有媒体评论说:争论本身的力量已经在闪现,当大把大把的诘难席卷而来,我们心灵的窗子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没有被限制,反而因此变得广袤辽远,我们终于可以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来反思自己,终于可以勇敢地站在一个时代的节点上检讨我们的历史角色。 东北人注定了要有所承受有所蜕变,东北人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路上……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