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瑞士模式 北欧模式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吉林报告”引发大讨论,东北接下来要怎么走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9 月 16 日 11 时 38 分 34 秒  
来源: 中华网   2017-9-7 22:54:00
    白山黑水间,这里曾经是新中国最富饶的地方。然而近几年来东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忧心。

    东北三省的GDP增速连续几年在全国各省中垫底,到最困难的2016年,辽吉黑三省经济增长分别为-2%、6.29%和6.17%,辽宁为负增长。东北经济现状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

    最近,林毅夫领衔的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团队与吉林发改委联合课题组发布了30多万字的重磅报告《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吉林报告》)。这一剂“吉林药方”提出吉林要走发展轻纺、家电和电子的路子,引发多方争议。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首先站出来批驳林毅夫观点,他认为,如果东北发展以此为样板,东北经济彻底休矣。而《吉林报告》的核心团队成员、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才辉也回应了孙建波的批评,称对没看完报告就激烈反对很失望。

    近日来,事件不断发酵,加入论战的经济学家和东北本土人士越来越多。争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发展结构”和“改革体制”的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提出,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去研究吉林的发展方向、思路与政策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新结构经济学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而不适用于分析膨胀区域与萧条区域。老工业基地属于萧条区域,其与落后区域虽然都是问题区域,但有本质区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老工业基地曾经高度辉煌过,只不过是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衰落了,而落后区域从来就没有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因此二者的发展条件、起点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


    除了对报告理论基础的批评外,本次论战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发展结构”和“改革体制”的争议,不少人认为改革体制才是东北的根本出路。

    正方:需要产业政策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国际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赵刚


    我多次去东北调研,整体来讲,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或者说方向有误。长期以来,无论国家还是其他地区的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就是东北适合发展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而不适合发展轻纺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这次的报告,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所以有些人就不以为然。如果按照这些人的理解,贵州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大数据产业,更不可能成功。如果说,现在下结论,贵州大数据产业已经成功还为时尚早的话,但由于强而有为的政府规划引导得当,政策配套齐全,形成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热土。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吉林发展轻纺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也是没问题的。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


    我们的报告确实不是从体制论出发,因为我认为体制不是第一位的,是内生的,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体制,还是现阶段东北的体制,都是内生于其经济基础的,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坚持渐进式改革。我在报告中开门见山地特地引用吉林大学赵儒默教授的一篇文章,与我的观点一致: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上缘于“产业缺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的束缚所致,“产业缺位”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的脆弱,而且也是“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反方:改革体制、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根本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张国宝

    黑龙江也好,东北也好,过去也不是没有轻纺、家电工业。例如哈尔滨亚麻厂是苏联援建的156项之一,海伦糖厂是中国最大的甜菜糖厂,佳木斯造纸厂是亚洲最大的造纸厂,但现在都垮了,为什么?产业的兴衰、发展是靠企业家精神,靠市场氛围,靠自然秉赋来选择的,这方面东北和南方比有差距。发展什么产业,坐在办公室是很难想准确的。

    所以东北不是没有轻纺工业,是如何让轻纺工业能在东北黑土地上成长。我们要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否则都是空谈。我的确看到有外资、港资来东北办粮食深加工企业,结果的确有流着泪走的。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


    以往东北振兴政策未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资源被旧体制(特指根植于本地文化深处的隐性体制或潜规则)吞没。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是有效组织社会资源进行投资和生产的微观主体,东北缺乏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是东北塌陷的直接原因。以往中央政府所给的地区发展政策只是提供资金或增量生产资源,未能对培育有效率企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东北振兴需要将重心放在营造有利于现代企业组织发育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上。

    二、发展什么产业的争议。

    中央党校教授郭强在与林毅夫的争论中提出,学者做企业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学者做政府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政府应该发展什么产业。那林毅夫团队提出的产业到底靠不靠谱?那么东北的出路在哪里?东北可以靠轻工业、纺织、家电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吗?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


    对于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来讲,都不是基础设施类的天然垄断行业,对于吉林省的体量而言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目应该不在少数。然而,事实则是吉林省各大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较少,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不浓。而且农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进而其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缺失。

    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轻工业目前是吉林省民营企业最容易进入的行业,资金与技术的进入门槛较低,而且市场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在这些轻纺产业体系得到提升之后,不但就业可以很好解决、人才不会大量外流,而且也可以迅速增大民营企业数量。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


    总的来说,东北问题,不在产业结构,而在制度和文化。有了好的制度和文化,东北这片丰饶的土地,自然有企业家愿意来,不用林毅夫教授来规划三大产业集群。我相信,来的企业,也一定不会是这三大产业。

    第一,在高铁时代,充分发掘东北的自然旅游资源、健康疗养资源,把东北打造为中国夏季消暑和冬季滑雪的胜地。

    第二,在供给侧改革时代,打造东北农产品品牌,让东北的优质农产品以高端品牌的应有姿态走向全国市场。

    第三,整合东北生物医药和地道药材产业。以吉林为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参产自吉林省;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

    第四,尤其是吉林省,要依托全球人参主产地的优势,构建与韩国竞争的人参药材、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产业集群。培养壮大吉林省人参产业,在国际范围内全面与韩国人参制品竞争。

    第五,以大连为基础,面向东北亚,构筑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大连软件产业为基础,在国际范围内与印度竞争,构建软件产业集群。

    第六,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之际,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契机,以国家产业布局为指导,发展精密仪器、精密机械产业。例如,新松机器人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哈飞、沈飞也是中国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构筑人工智能、飞机制造、机车制造、精密仪器产业集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荣光再现的根本之道。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


    纺织服装是我国当前库存最高、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之一,包括广东在内的多省纺织等轻工业都在向越南等地转移。表面上看,这是原材料、劳动力上涨的结果,实际上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

    如果这个时候再来选择发展轻工业,多少有点逆工业化的味道,同时,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完善,无中生有来发展纺织等轻工业是不明智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升级才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而主导产业的升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以技术升级主导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原有主导产业升级或者替代原有产业,使得其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例如,以重工业替代轻工业、以深加工工业代替原材料工业,以技术进步产业替代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

    二是以制度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制度环境在区域经济环境条件中是相当重要的,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如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恐怕远比产业选择更为迫切。

    窃以为,林毅夫教授为吉林所开出的发展轻工业“药方”,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错误,以技术、制度创新来对重工业进行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升级,才是吉林省及东北振兴的正确出路。

    三、关于政府如何作为的争议。

    实际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从2003年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14年,东北的经济却在近年来表现出剧烈的下滑。那么,政府还需要为东北做点什么呢?需不需要对产业政策进行引导?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良好投资、经营环境的维护者,政府亲自下场扶植特定行业、企业的行为有越俎代庖之嫌。这样的思路可能更适合解决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的经济问题。在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当来自于市场导向的创新,而政府的确应当安心于本职工作,做好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让企业在市场中自行寻找发展方向。

    但是东北地区面临的经济问题则不同,它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相对单一的经济落后地区赶超的问题。事实上,过去几年中我国的其他内陆省份也不乏快速发展的成功例子。而在这些例子中,由政府牵头的产业政策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四川和重庆着力培育的电子设备制造产业以及贵州的大数据产业等。从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来讲,恐怕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引入新产业方面多动脑筋,多做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尽快形成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治理模式,形成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体的指导。对东北更是如此。这就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发挥好的、恰当的而不是多的作用。

    从而,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维护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大大有能、有为;而在具体经济活动方面,特别竞争性行业方面,要大大地无为,要无为而治。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个极度重要的原因,就是松绑放权的改革,从而让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所以,政府的基本定位就只能是有能的有限政府,而不是事事有为的有为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


    从经济角度看,吉林经济发展不缺资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目前都是资金过剩状态,大量资金由于找不到适宜的投资项目而在金融体系内打转,还造出了一堆的问题;不缺技术,依照吉林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态,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成型先进技术可以学习借鉴和引用;不缺人力资源,林教授团队已经分析了有关情况,而且即使是稀缺的高精类人才,也完全可以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过来;不缺市场,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有着巨量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在国家长期推动“双创”战略的背景下,国内的创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资本、技术、人才正在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结合。但这在吉林似乎是最困难的事情。因此,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让关键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并且发挥效益的土壤和环境。

    我认为政府作为积极行动的主体,在吉林经济振兴中需要发挥更主动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要政府拿多少钱来办企业,也不是仅仅让政府出台多少政策减税降费。而是请政府加快“自我改革”,为企业和创业者松绑,为社会保障兜底,主动减政放权,裁减机构和冗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