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与客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瑞士模式 北欧模式 |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 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借鉴
宋常铁再驳林毅夫吉林报告:通读后更感到不靠谱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9 月 26 日 16 时 40 分 38 秒  
来源: 金融界 作者:宋常铁   2017-9-5 11:15:35

    提要:经济学界的朋友们,别再为这个知其1不知其N,看数据不看民情,看经济不看历史,看权威不看真理,以静态分析代替动态分析,以现在遗忘过去、替代未来的文档纠缠技术细节了。东北问题的根子,在人心。
  不久前,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吉林报告”),报告一出,引起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孙建波先生率先点火,宋常铁随即发表《林毅夫教授,你给东北的方子不对症,那只缺——自由!》,指出吉林报告的要害是缺少常识,不了解东北,东北问题症结在于缺少自由,在于东北在中国经济秩序和历史文化秩序中的不平等。随后,张可云、田国强、张跃文等学者、企业家、媒体达人、民间意见领袖陆续加入。除了广电媒体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相关门户网、新媒体、报纸、杂志都卷入进来,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粗估形成了上亿人次阅读的社会性大讨论。


 


  从网络留言看,尽管报告捍卫方依靠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资源,以及响亮的头衔,进行密集的媒体公关,而反对方只是民间学者业余义举,但目前,显然是反对方胜了。
  这是东北的福音,人们不再“等靠要”,不再专指望政府有作为,也打破了经济学界的一团和气,是民间发起思想争鸣的典范,是呼唤坚守改革开放的初心,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激发民间活力和群众发创造性,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我们与吉林报告团队之争,主要的不是具体建议之争,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是方向和路线之争,是思维与立场之争,是真情和真理之争。
  至少我,早已退出网络江湖,不需要借林先生之名炒作。但吉林报告可能对东北产生重大影响,出于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无法冷漠旁观。
  我从不针对个人,针对出现此事件的背景及其危害,才更有价值。争论要有格局,有格调,有善意。我一直不让媒体在标题上加上林毅夫先生的字眼,更不要用情绪化、挑战性语言,可是转发的我就管不了了。但既然我确实没有林先生名气大,谈吉林报告就被认为是借林先生出名,似乎不提这三个字就不成,那就索性任人说去。
  本文27000字,表述了我对报告的解析、我对振兴东北的不成熟建议——中央政府做什么,地方政府怎样干,东北百姓做什么?以及思考东北问题的方法。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拆分成5篇文章,但愿有媒体持续关注。
  一、通读吉林报告更感到不靠谱
  报告出品人在这里我称之为林团队,林团队多次借媒体平台,要求大家看完这份报告再讲话。我再次细看,结合其他学者的意见,总结出报告有以下三大硬伤。为非经济学背景的读者理解方便,我尽量通俗表达。限于篇幅,不能逐一列举所有言论的主人,在此谨表谢意。
  1、新结构经济学本身就不适合给吉林开药方。
  第一,新结构经济学先天不足。其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而不幸的是比较优势理论从方法论来说是一个静态理论,无法应对复杂的历史,更罔论变动的未来。比较优势理论适合解决某些初级发展阶段的问题,对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政策环境、社会运动等等,都很少充分考量。如果非要以结构主义思维建立经济学理论,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要建立大结构经济学,要素、制度、文化三者互相嵌套互相制约,形成结构力学,绝不是一个产业政策就包打天下。
  其实,任何经济研究都无法穷尽社会演变的无穷多的变量,所以,不适宜开具体药方。
  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具有老结构主义的特质,主张国家干预,这与东北长期以来政府管制过重,自由市场发育严重欠缺的状况十分违和。
  我们看看林先生的身边人如何评价:
  北京菁英祥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新英在林先生的微信群中说:“林老师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否能继续成功解释,特别是预测因为改革扭曲变异而产生的新问题?令人严重存疑。”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刘学文说:“林老师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试图把经济学变得‘有用’,进入改造世界的阶段。但正因为现阶段经济学的不成熟,任何试图改造世界的政策建议都要慎重。”“只有知道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经济学才是有用的。”


 


  第二、新结构经济学不适合东北地区
  新结构经济学也不适合萧条地区——东北,振兴东北不是扶贫,这里是衰落70年后至今城市化水平很高,教育、医疗高度发达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而不适用于分析膨胀区域与萧条区域。老工业基地属于萧条区域,其与落后区域有本质区别。落后区域从来就没有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因此二者的发展条件、起点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
  即使吉林报告的采取重点产业政策进行突破,那么问题是,我们真能识别哪些产业可以升级?哪些是需要抓住的新产业?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和匹配规则适合一国之内吗?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多大区别?如此等等。
  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政府干预的结果会更糟。
  林团队回应,报告并没有否认市场作用,否认体制优化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但是,读过报告的可以看到,不仅篇幅极少,而且阐述不深。
  林团队忽视了产业政策的成功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高度依赖,所以才如此乐观。法治社会、高效政府以及重商文化的建设可不是几十年的问题,除非有重大颠覆性的政治变革、行政特殊政策进行强力推动,但目前这个假设存在吗?
  一位林毅夫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前同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学者在知乎上说:“产业的规划,确实是有必要的,但必须由真正的企业家来主导而不是政府越俎代庖。”这些,东北现在没有,多长时间能配套得上?林团队想寓制度改革于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过程,边发展边改革,这个可能吗?
  此外,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而自然禀赋理论成立的条件是国家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东北不是一个国家,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为研究样本,套用在吉林省这样一个不自主的区域经济体上,且优质生产要素正在单向外流,给东北拿错鞋了吧?
  第三、也是吉林报告最受人诟病的,那就是对政府作用的过度信赖和夸大,也许这正暗合吉林官方的胃口。
  报告从第433页到437页,详列了课题组赴吉林省实地调研座谈的政府与企业及园区名录,浩浩荡荡的调研队伍和陪同人员,走马观花,座谈听好气象,听取过多少基层百姓的真心话?进行过网络征询?有多少暗访和长居体验?滞留本土的和跳出东北看东北的老乡,他们的视野有什么区别?学者和实战派,官员和企业家,他们的看法有多大区别?这样耗资巨大的调研,耗资巨大,政府买单的前提是什么?
  其实,明眼人从去年林毅夫教授与同事张维迎教授的“公开辩论”就可以看出,林先生观点最核心的就是看好政府的主动作用。


 


  不幸的是,林团队忘了学习中央精神,逆道而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性”,什么概念?
  历史上的发展中国家,只要能让企业、经营户自由选择,一般都能自然找到适合他们的比较优势。
  东北是黄金海,黑龙江流域是东方南非。1883年漠河发现金矿,来自各个国家的金矿盗采者、商人和各种投机投资者在这里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后来在沙俄政府的支持下,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史称“热尔图加共和国”,成立了市政厅,制定了法律,设有警卫队和税收机构,建立了医院和教堂等设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殖民秩序。
  这个本土经济案例表明,不是先有政府,而是先有民间的自由形成了产业,然后才有政府各种规划和服务。
  东北人主要是关内移民的后代,当初被流放到东北的政治犯、逃荒到东北的难民、到东北发财的冒险家,哪个看到赵尔巽、徐世昌、张作霖出台过产业政策这不准那不准?最多是引导和投资,东北难道没有在20年代中后期就领先全中国?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盘和林认为:“制度环境在区域经济环境条件中是相当重要的,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如果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恐怕远比产业选择更为迫切。”
  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教授李系认为:“政府是否需要有为,也许决定于政府已经有多大权力的起点。”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从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发达国家,过去中央权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也许需要提倡加大政府作为。但中国历来是以高度集权著称,现在更把手伸到乡村山野,在东北更是登峰造极,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几乎垄断了当地所有社会资源。李系质疑道:“在全国范围也许已经过了国家集中资源发展红利的阶段,再强调政府有为是不是在政策上passedthe expiration date(产品有效期) 从而适得其反呢?”其实不仅是东北,在全国,近年又有政府的手肆意扩张,中国式供给侧经济学在让上游国企、央企更加垄断强大,金融机构给的钱花不完便四处作恶,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越来越严重。
  轻工业行业基本上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应该是让市场发挥作用,需要政府去扶持?东北在轻工业行业方面有竞争优势?企业家会跑到东北去投资设厂?民企不愿意去做,国企去就会有效率?
  不要总用德国鲁尔、底特律来类比东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工业基地转型的经济问题,这是人人崇拜权威尊长、鼓吹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东方儒教国家,千亿万亿砸下去,不少体制内人官升钱涨。关内外是两个社会,东西方又是个两个文明阶段,怎能简单类比?
  政府的基本定位只能是有能的有限政府。其实,为了维护政府的威信,反倒应该让政府尽量减少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但利益驱动让自保的理性都被抛到厕所。
  8月29 日,光明网评论员在《东北咋样不能凭市长说,还得看市场》中辛辣地指出:“(吉林报告)引起的争论,其实也凸显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凯恩斯框架下的所谓产业选择,不过是又来一轮投(资)而不振(兴)的通过晃动列车而假装前进的忽悠而已。”
  2、吉林报告彰显着对东北地情和产业的陌生。
  现在中央天天喊着给东北优惠政策,其实都是隔靴搔痒,14年振兴东北,各种方案、规划雨过地皮湿,久了挠了也不痒了,再挠就烦人了。
  今天,吉林报告出台,依旧是叨不到点子。因为林团队并不了解东北。
  吉林报告大谈重工业优势、轻工业短板,是把吉林混同于辽宁了。吉林从来都不是重工业省,而历史上吉林省的轻工业却曾经办得非常好,亚麻纺织、毛纺、化纤、造纸、制药、皮革等多种轻工行业。是后来延误改革,加上国企体制受到关内民营企业冲击才导致如此萧条的。
  东北的国企有多么邪恶?微信公众号“齐俊杰看财经”在《别小看东北经济开错药方,影响远不止东北》中说:“当地拿到钱之后,也就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就形成了更进一步的国进民退,本来东北国企就比较多。由于历史问题,民企生存环境很差,敢和国企抢生意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不是被政策挤兑黄了,就是干脆把你抓起来。反正在这里你搞多大都没有用,永远都是领导一句话的事,比如当年的华晨汽车,说不让你搞你就别搞了。再废话就抓人了。当年这种事很普遍,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后来人家靠着海边的,跟外国人做生意的比较多,老外不吃你这套,所以很多地方慢慢的改了脾气。而东北还是这个思路,一直没变。”
  历史已经一再警告,计划越强,领导的权力也就越大,这种官本位思想越浓重。靠国有大企业的发展,要想让东北“民富”,是痴人说梦。
  经济学家江小涓认为,除部门和地区利益之外,政府机构本身还有某些独立的利益取向,政府机构尚未改变在长期计划体制中形成的“控制偏好”,不愿放弃由控制权产生的利益。吉林报告严重忽视了这一邪恶冲动。“魔鬼在于细节”。一项政府主持的产业政策制定再合理,也给政策的执行存有巨大的可操作空间,也就是说,政策模糊性不可避免:政府愈是实施灵活或弹性的产业政策,其可操作空间越大,政策的执行效果越有可能远离当初的设想。
  不少学者认为,在法治水平总体低下的东北,主张有为政府必然会在现实中导致政府乱为。
  报告用数据堆砌吉林省的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却没有列举这些人有多少留下来,留下来有多少不进体制?剩下有多少可以创业成功?还将有多少正加速度地逃离?东北与其他地方不同,那么多人“想留不能留”,不是逃荒,不是农民工外出。
  以吉林大学为例,2016届16887名毕业生中,吉林省本地生源占比33.5%,然而留在本地就业的仅为18.9%。另外,一汽平均每天都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每年有约300人(约占全部技术人员的1/10)流往外地。
  林团队到东北著名景区看看行不?除了黄金周,没有几个外地人去。截止 2016 年 6 月底,吉林省有五星级酒店 5 家,只有南京市的29%,江苏省的5.7%,2015 年吉林省旅游总收入全国排22位。
  这里,曾是爆发过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地区,而且是单向的。今天,“如果能回,谁不想回呢?”但我知道,走久了,回不去了。
  如今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只相当于广东一省的88%,三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不到广东的20%,黑龙江、吉林两个省的吸附资金总量还没有深圳一个城市多。东北衰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被国企吸干了,东北人贪恋安稳不是生来如此,是国企被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象征,是啊!社会主义不吃饭。
  报告为吉林设计了三个初步方案,包括“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我怀疑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的轻纺、家电、电子这三个产业现在都已经很成熟,这些民营企业傻到抽筋会把企业转移到东北?而且只要是发展好的,都已经逐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林团队的报告怎么还说这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指望东北用并不具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去承接转移?
  在东北依旧背负种地任务的时候,让搞轻工业。过去失去轻工业是国家行为,现在又要搞轻工业也是政府行为,不能有点谱吗?轻纺工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附加值不高的夕阳产业,而且吉林在全国并不具备发展轻纺产业的明显优势。有限的轻纺工业,比如吉林辽源的袜子产业、辽宁葫芦岛的泳装产业,都是民企靠市场打造出来的,跟政府有什么关系?
  吉林报告提出打造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谱系来统领吉林省未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通观整个研究报告,五大产业集群选择的结论缺乏严格的规范论证,未说明是指总产值还是指增加值,而且,万亿是什么概念?是放卫星吗?
  大农业产业难以发展,因为首先要保证完成国家指令的粮食种植任务。而且东北四大城以外地区交通条件很落后,物流业更恶劣,专业储存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农产品(9.06 停牌,诊股)冷链物流使用率低,低温断链率高,如何保证大农业的发展?
  东北农业还有优势吗?
  由于缺少必需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壤保墒、水土保护,加之东北的土地一直得不到轮作、休养,肥沃却单薄的东北黑土流失已经怵目惊心,东北黑土下面的黄土可是非常贫瘠的,这些,连东北人自己都不知道。
  1949年以后对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14.70 -0.68%,诊股)的毁灭性砍伐,使得靠它的山间溪流涵养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荒漠化,呼伦贝尔,蒙古语盛产水獭的地方,成吉思汗等千古豪雄的摇篮,你即将死去…….
  和关内的多灾完全不同,气候怡人的东北正在变成生态脆弱区,经常发生异常气候,自然灾害种类不断增多,旱灾、水灾和风灾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越频繁,野生动物被迫从以富饶著称的东北远走他乡。
  打造长春和吉林智能家电和消费电子产业大集聚区,更没有优势。
  曾供职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供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学者匿名在知乎上说:
  “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
  为什么是天津?天津电子工业很强吗?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基于靠近北京的逻辑,由摩托罗拉、BM等外资跨国公司和天津本地的国企合资建立的生产性企业,不具有研发升级的能力。而且外资方在本国逐渐平庸,天津的电子产业就变得平庸。一个外资的生产基地的合资产业,怎么和吉林联合升级?
  “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
  广东企业为什么要去东北?显然林团队对于地理经济没有概念。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关内外历史上长期是两个国家,现在东北又这样,企业宁肯布局河南、河北、山西也不会去东北的。
  至于被认定为优势的高端产业,比如机器人(21.17 -0.09%,诊股)、3D打印、航空航天、民用航空、传感器、新材料等。这些产业各省都有发展规划,至今连发达省份做出规模的都屈指可数。
  恰在此时,东北的官儿又跳出来了。8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市长、副市长集体发声,回应“投资环境差”的论调,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为“唱衰之音”。或许确实是爱乡之心,但回应手法之老套笨拙,已经佐证了东北投资环境的现状。指责评论的行为被光明网评论员怒怼:“东北咋样不能凭市长说,还得看市场”。


 


  东北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最佳典范,苏联之路已经完败,政府“有形之手”却在中国趋于强势。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出炉,大量政府投资拯救了东北国企,刚要行动的国企改革方向骤变,从卖国企改称“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国进民退”效应继续强化,民企更加被边缘化,东北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持续徘徊在30%以下。好吧!惹不起躲得起,人民开始用脚投票。
  破解振兴东北的正题,应该不是产业结构问题,而是先从治脑开始。
  这次就吉林报告引发的轰动全国的大讨论,东北人在干嘛?知乎的网友“男女欢喜”说的好:“今天,作为辽宁人的我心情很不平静:不满的人早就离开了,剩下的除了既得利益者,就是养老的人,连发出声音,都不可能了。”
  经济学界的朋友们,别再为这个知其1不知其N,看数据不看民情,看经济不看历史,看权威不看真理,以静态分析代替动态分析,以现在遗忘过去、替代未来的文档纠缠技术细节了。
  东北问题的根子,在人心。

 

    来源:首席看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