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商研究 >>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客家帮商人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
客商研究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客家商人的爱国爱乡观念与行为 | 客家商人的经营管理之道 | 客家商人失败案例 | 与客家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 客家商人的家庭教育、二代与后代 | 客商与潮商、广府商人、闽南商人、苏商、浙商、鲁商、徽商、晋商的比较研究 | 客家商人研究综述
客家帮商人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5 日 1 时 3 分 40 秒  
来源: 潮汕收藏网   2009-8-6 10:52:00

     明清时期,客家商人经商活动的地域范围相当宽广。他们不仅在客家地区做生意,还跨越省内各县、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去经商贸易。可以这样说,客家商人是足迹遍天下、遐迩闻名的。
  1.省外经商 
  客家帮商人是广东商帮的一支劲旅,但他们鉴于广州商帮、潮州商帮在省内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经商贸易的优势和自身形成稍晚的情况,所以客家商人经商一开始就利用自己处于福建、江西交界的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注重到内地各省经商贸易。大埔、蕉岭县商人竞相到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去经商,而且“各称资本多寡,以争锱铢利益、至长治甲民名为贩川生者,则足迹几遍天下矣”。兴宁、梅县、五华等县的商人则多贸易于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至东北等省市。其中尤以经湖南、湖北入“天府之国”的四川省贸易为多。
  兴宁县人罗庆宗善于经商,经常于四川的成都、沪州、资中等处设立鸿兴商店,收购囤积货物,其次子奕桢则往来四川和湖北专做商货运输,不数年,生意蒸蒸日上,积累资本巨万。
  另一位商业巨子陈国乔,干隆元年(1736)率子女入四川荣昌贸易,嘉道年间(1796-1850)转到重庆经商,生意极盛,名誉甚隆,经常来往于四川、湖北、湖南进行贸易,发家致富,直到近代,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史的一个重要商人。
  曾秀清,长乐(今五华县)人,随父入四川金堂县,有巨镇姚家渡、越家渡,水陆交通频繁,秀清善长经营粮食,来往姚、赵两渡之间,与亲戚合伙经营,籴粜粮食。嘉庆五年(1800),王三板蹂躏四川中部,鹤唳风声。于是曾秀清乘此动乱之机,收卖庄稼而屯积大量粮食,并在形势稳定、粮价上升之际抛售出去,从中获取高利,成为巨富。又在此基础上,扩大经商规模,走出四川,贩粮到湖北、湖南及东南沿海各省,资产日益雄厚,成为巨富,闻名四川金堂县。
  兴宁县人黄彩若,入四川在荣昌县开铺经商,亦经常去重庆卖扇。 
  张正超,他来往于广东与四川做生意。干隆年间(1736-1795),他入四川绵西县经商,开始时在本地开杂货店,嫌钱发财后,回到兴宁县老家开办织绫机房,请工匠教导其子侄纺织棉布,然后贩运入四川绵西等地销售。
  兴宁县罗金莲一族客家商人,专门经营广东嘉应州和潮州的工艺精湛扇子到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贸易,大赚其钱,据其族谱记载:“制扇,族内如寨福岭扇、罗屋勋公岭坪上花生累墩蝙蝠形,郭袁岭大圳上高坡子等处多以此为业,扇子种类不一,就五族各处所有出品,如十四根茶甲扇、宝员扇、七根如意扇、九根大甲扇、十一根栉甲扇、十四根分栉甲扇、十六根排伽扇、十八罗汉扇、二四赤纸扇、三六棕甲乌纸扇、三六金棕乌纸扇等类。其施工程序亦繁,大概吾族工作,如削扇骨子、排骨子、锧扇、露扇骨、削甲子、出胎子、创梗子、削尾子、扎扇枝、糊扇纸,各种为多。从前扇行生意旺时,各屋扇工非常忙碌,全家大小均劳动无暇……族人多在县城开办扇号,收买各商制成之扇,每岁运铺长沙、湘潭、常德、汉口等处,颇为大宗,扇已售完,往川采办各种时令货物回粤批销。长沙、湘潭、常德、汉口各口岸均设有扇庄。”其族人经常到四川重庆、沪州、资州、内江、涪州等地倾销广东扇子。因此发财致富,最后该族有150人“落籍西蜀”,定居于涪州、泸州、内江等地。 
 干隆年间(1736-1795),平远县出产的葛麻布和生铁质量较优,当县客商即将葛布运往苏州、杭州等华东地区去贩卖;又将生铁运至安徽省的芜湖等地出售。客家商人还深入到四川的偏僻少数民族地区去经商,干嘉时期(1736-1820)客家商人到雷坡厅(今雷波县)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盐布,收购皮革山货贩卖。
  与此同时,梅县、兴宁的客家商人也到广西的边远山区城镇经商贸易,如到思陵州(今广西宁明县东南思陵)和思乐土州(今宁明县)。咸丰同治年间(1862-1874),梅县黄姓商人在宜山怀远镇经商并定居,后来又到柳城、忻城等县做生意。
  2.海外经商 
  如上所述,明清时期虽然实行多次海禁,但对广东则实行开放海外贸易的政策,允许中外商人从广州及其它口岸进出贸易。因此,客家商人也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天时”机遇和广东出海方便的“地利”条件,纷纷出海到世界各国经商贸易。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程乡县(今梅州市)的商人林朝曦、大埔县的肖雪峰、罗袍等人,与饶平县的张琏拜结联盟,自号“飞龙主人”,先在福建和广东交界地区经商,万历初年,林朝曦和张琏一起到三佛齐贸易,列肆为番舰长。
  清朝,客家商人到海外国家特别是到东南亚各国贸易更日益增多了,甚至形成了热潮。五华县岐岭区王化乡商人钟木贤,于同治二年(1863)作为契约华工到南洋,后转去美国夏威夷,光绪四年(1878)与土王血裔玛莉结婚,后于十年(1880),偕夫人迁居檀香山经商,商务蒸蒸日上,赚钱致富,成为巨商,并被选为檀香山商会会长。
  大埔县商人戴春荣,同治十一年(1872),到马来西亚槟城做小贩生意,继而转到怡何太平市当中药店店员,积累资本后顶购这间中药店,命名曰“杏春堂”。后来随着商务日益发展,在怡保太平市和槟城开设分店,经营典当业,不数年发财致富,成为巨商。之后他慷慨解囊,资助公益事业,在槟城、新加坡、大埔、潮州、汕头捐资兴建学堂10间;又资助槟城南华医院、玻璃池滑疗养院和在北京、汕关、潮州等地设立贫民医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埔县受灾,他捐购米粮数十万担,平粜给灾民渡过难关,深受民众称赞。
  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商人吴德馨,嘉庆年间(1796-1820)到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经营小摊贩谋生,因为经营得法,生意日隆,稍有积蓄,便接其弟吴友祖去雅加达,共同经营“元合公司”,生意更加兴隆,资本积累更加雄厚。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友祖回家接其子吴清亭及孙吴郁青、吴香初到爪哇经商,扩设“顺合公司”和“太成公司”二个子公司,经营豆酱、鼓油、米粉、咖啡、洋杂货等生意。之后商务日益发展,再兴建一间肥皂厂及经营房地产生意,于是生意越做越大,资本积累越来越多。上世纪30年代,吴郁青回香港九龙深水埗投资经营房地产业,拥有楼宇60-70幢,成为深水埗三大地产商之一。还在新界八乡创建“吴家村”,拥有大量土地;在九龙及新界兴建织布厂生产布匹,又开设中药、百货等商店多间。吴郁青发财后,热心公益事业,1928年任港九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的“广华医院”董事长时,曾捐资免收或减收贫苦病人之医疗费用。又在新界捐资兴建“锦全学校”。生前立下遗嘱,以其资产的5%捐作基金作为国内及九龙慈善事业费用。30年代初,在蕉岭中学捐建2间宽敞的“郁青、香初教室”和“清亭教室”。
  梅县人伍淼源,他与澄海人许必济利用曾在航行于南洋航线的“红头船”上服务多年的机会,移居泰国曼谷,初在酒店服务,后创立广源隆商行经营木材业,生意十分兴旺,不数年发财致富,成为巨商,闻名泰国。他因热心捐资公益慈善事业,获泰国王赐予泰姓“蓝三”(Lamsam),成为著名的泰国蓝三家族始祖。1904年,他与刘继宗、高晕石等合资创办曼谷天华医院,任该医院董事长多届。其子伍佐南(1879-1939),早年助其父经营广源隆商行,后继承父业,逐渐拓展商务,经营碾米、锯木、轮船、保险和长途汽车运输等,进而经营进出口贸易,其分公司或代办处遍及巴城、星洲、印度、古巴、南非、伦敦和国内的广州、汕头、香港、上海等城市。至其孙子伍柏林,商务更为隆盛,并把商务扩展到金融行业,创办泰华农民银行,成为泰国第二大银行。其次孙伍竹林既经营商业,又参与政治活动,获泰国王赐予勋章,后被委托为泰国上议院议员。于是整个蓝三家族闻名泰国,并成为泰国的华侨华人首领,伍佐南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长、天华医院董事长、泰国客属总会会长和泰国红十字会董事长等,蜚声遐迩。 
3.省内经商 
  据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资料,明清时期,由于广州商帮势力甚强的缘故,所以处于崛起稍晚、势力较弱的客家商帮在省内的经商活动,在明代及清初中期,除了进出口贸易外,是比较少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贸易的。比较多的是将梅州地区的土特产如兴宁的棉布、五华的生铁等运往附近的潮汕地区进行贸易。但到了晚清时期,才逐步向广州等地区扩展。例如,蕉岭县三圳上镇伍湖村人吴德馨(1877-1949),先到爪哇吻哩洞打工,后经商发财,积累雄厚资本,然后回到家乡继续经商。他先在汕头开办四大公司之一的“振源百货公司”,赚取大利之后,又到广州兴办“德利汽车行”,生意更加兴隆,资本积累更加雄厚,然后又回汕头开拓房地产生意,独资在汕头兴建48座四五层的楼房出售,并将这条街命名为“德馨街”。又分别在家乡蕉岭县城和南京兴建总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的10多幢楼房,大做房地产生意。
  与此同时,亦有部分客家商人奔往南雄、韶州(今韶关)等地做生意。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客家商人的经商活动主要是以进行长途贩运为主,表现在: 
  第一,他们利用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和东南部惠阳地区与闽、赣交界的区位优势,走梅县—五华—兴宁—云水—平远—长宁(寻乌)—会昌筠门岭—于都—贡江—虔州(赣州)—南昌的线路到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以至北方经商贸易。
  第二,利用清初政府“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大量到湖南、湖北入四川经商,而且不少客家商人在四川经商致富后而定居入籍四川,据刘正刚教授研究统计,清代康、雍、干时期(1644-1795),客家人由于经商及其它原因入四川之后入籍四川者至少达75万之多。
  第三,利用清政府特准开放广东海外贸易的特殊政策的“天时” 之机,客家商人纷纷到东南亚以及美洲国家经商贸易,而且亦有无数客家商人在经商发财之后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而成为华侨、华人,据统计,明清时期客家人由于经商及其它原因而定居于这些国家者约有300万人之多。

(节选自《客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