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商研究 >>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江南水乡,那一拨游移的客商背影……
客商研究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客家商人的爱国爱乡观念与行为 | 客家商人的经营管理之道 | 客家商人失败案例 | 与客家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 客家商人的家庭教育、二代与后代 | 客商与潮商、广府商人、闽南商人、苏商、浙商、鲁商、徽商、晋商的比较研究 | 客家商人研究综述
江南水乡,那一拨游移的客商背影……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5 日 1 时 2 分 0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09-9-15 8:59:00
   芒种已过,夏至将临,我们来到素有江南水乡之称的姑苏城外。尽管今日的苏州,早已是一座工业文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重要城市,但一眼望去,仿佛到处依旧尽是垂柳轻烟,粉墙黛瓦,给人气爽神清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座城市,我们却始终感受着抱憾的美而陌生,因为无论我们如何打听,在今日苏州,在那些一片甜腻的吴侬软语中,都难于寻觅到一些重要客家商人的影子,甚至包括客家人今日在苏州生活的情形,都显得零落稀疏。而轻轻地拨开笼罩在苏州上空的历史雾幔,古嘉应州的客家商人,却早已在那里留下穿梭忙碌的身影。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间长距离的贸易十分频繁,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嘉应商人适应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积极投身于商海潮流。商业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人在异地经营商业的重要活动基地,也是跨地域商贸往来的重要物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相当发达,长江与海运直达江南的便捷交通,吸引了广东各地商人云集江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商业会馆的建立,苏州就有7所广东各地商人建立的会馆,其中的嘉应会馆正是在嘉庆年间建成的。
    嘉应商人在苏州经商至少在清初已颇具规模,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称:“吾嘉一郡五属,来此数千里而遥,坐贾行商,日新月盛。惟向未立会馆,成以为缺事,泰等托足此地二十余年,承各位乡台及先达来往者,咸不以为不才而嘱倡其事。”嘉郡五属指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平远、镇平(蕉岭)等县,“托足此地二十余年”说明,嘉应商人在苏州已有至少20年以上的从业时间。就是至少从乾隆年间开始,苏州已成为嘉应商人在江南地区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集散地。从后来嘉应会馆选址苏州枣市街胥江边的商业中心的位置来看,也体现了当时的苏州客家商人的群体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然而,当年客商在苏州的情形,与潮商等商帮有着很大的不同,早期缺少一个像苏州的潮州商人那样“仕为商用”的官宦人物,潮州会馆一开始就和仕宦人物结合非常紧密。而嘉应会馆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才出现“仕为商用”的现象。这一年的《重建嘉应会馆碑志》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加一级李载熙撰写,这是嘉应会馆碑文撰写者出现官方人物的第一次。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兼有“商会”功能的嘉应会馆,缺乏官宦权力的依靠而显得涣散,只能靠不断的立碑来维系。嘉应会馆的碑刻文献数量多达17块,是广东在江南地区留存碑刻文献数量最多的一个会馆。
    而从嘉应会馆设置“义冢”功能的善举可以看出,嘉应商人客死苏州时,已不是将骸骨运送回故土安葬,而是就地葬在苏州,体现了客商对新家乡的认同,和客家人“久在他乡作吾乡”的立地生根精神。
    历史的烟云,时代的际遇,由来都是让人唏嘘的。尽管今天前往苏州寻访客家会馆,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而“乡音渺茫”,但就在100公里之外的黄浦江畔,在上海客家联谊会、商会的牵系之下,联结了一大批上海客商精英:伟良企业的钟伟良、兆祥建筑装饰的庄兆祥、裕同机器的钟翔君、红科建材的钟名生、唯创印务的侯锦章、福产置业的张奕彬……在那叠跌宕涤荡的历史长卷中,在长三角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潮下,在我们的眼中,由古至今,分明呈现着,那一拨游移而焕彩的客商群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