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商研究 >>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田家炳”遍布中国——来自香港的教育热忱
客商研究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客家商人的爱国爱乡观念与行为 | 客家商人的经营管理之道 | 客家商人失败案例 | 与客家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 客家商人的家庭教育、二代与后代 | 客商与潮商、广府商人、闽南商人、苏商、浙商、鲁商、徽商、晋商的比较研究 | 客家商人研究综述
“田家炳”遍布中国——来自香港的教育热忱
客家经济网   2015 年 4 月 20 日 11 时 11 分 25 秒  
来源: 新华网   2014-12-30 17:02:28
    新华网香港12月30日电(记者苏晓 颜昊)“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是享誉海内外的慈善家和教育家田家炳老先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到田家炳基金会的会客室,通道墙上的宣传海报就醒目地印着这几个大字,海报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展示了基金会捐资教育的足迹——已经遍布整个中国。

  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戴希立告诉记者,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捐助的教育项目已遍布两岸四地,其中尤以内地为主。截至2014年10月,受惠的内地学校中,包括了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9所师范学院以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41所综合大学,另外,捐建了160多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学,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学校、幼儿园等,以及1700间农村中小学图书室。

  田家炳基金会是田家炳老先生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资金来源全部是田家炳个人及其家族公司捐献。基金会以“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

  祖籍广东大埔的田家炳,生于1919年。1935年因父亲逝世乃缀学,后远赴越南、印尼创业,1959年移居香港,从事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人称“香港人造皮革大王”。田家炳在事业有成时决志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于是成立了基金会。

  戴希立表示,在前期,基金会在内地捐资重点以硬件为主,不过,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田家炳基金会近年来逐渐将捐资重点转向软件项目,2010年更以提升教育素质、学校德育、教师培训、学术交流为主要项目。

  “目前内地最急需的并不是硬件,穷的地方可能还需要,但也不是主要问题。”戴希立表示,“怎么用好这些硬件最关键,这是观念的问题。”

  不同的基金会在捐助项目方面,或有不同的作法,戴希立表示,与部分基金会仅提供资金支持相比,“我们就辛苦很多,不仅要做到财到,还要做到人到,心到。”

  以田家炳基金会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开展的“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为例,基金会的香港志愿者,就深入到重庆农村,并亲自参与农村骨干教师的挑选工作。

  戴希立表示,基金会在内地做很多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其实老先生还有一句话,教育的成功在学校和教师。”戴希立说,2014年,基金会就和教育部新签定了一项“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基金会计划每年捐款400万元人民币,开展项目以期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戴希立经常会提及可持续性,不希望在内地的项目会因为主管官员或校长的离任而“人走茶凉”,其实田家炳基金会不仅注重在内地教育项目的可持续性,基金会本身的运作也极重视可持续性。

  2010年,为了健全基金会架构,田家炳决定邀请香港9所大学校长或其代表和多位社会俊彦加入咨议局及董事局,共同参与管治,推广基金会工作,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职衔。

  戴希立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不再是田氏家族的,目前基金会董事局中有两位田氏成员,但一旦退任,并不保证能够保留田氏在董事局的人员数目。

  “说出来,你可能有些不相信,田老先生有一些项目希望放在家乡,老人家都有这样的情结,但也要向基金会申请,而且有一部分申请不成功。”戴希立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

  “不行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养老费里拿出来,他保留很少的养老费用,名下全部的物业都转赠给基金会。”

  根据媒体报道,在2012年,也就是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田家炳将名下四栋工贸大厦全捐赠给了基金会,按当时市场估算,总值已达到20亿港元。

  “他不抓权,基金会全开放给社会,让社会去掌握,而且不保证自己的家族有话语权。”戴希立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