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商研究 >>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捐款捐成穷人的客家富豪田家炳:留财不如积德给后人!
客商研究
客家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 客家商人的爱国爱乡观念与行为 | 客家商人的经营管理之道 | 客家商人失败案例 | 与客家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 客家商人的家庭教育、二代与后代 | 客商与潮商、广府商人、闽南商人、苏商、浙商、鲁商、徽商、晋商的比较研究 | 客家商人研究综述
捐款捐成穷人的客家富豪田家炳:留财不如积德给后人!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3 月 26 日 21 时 21 分 22 秒  
来源: 搜狐教育   2017-3-22 12:52:00

 

    在中国内地,尤其教育领域,香港企业家田家炳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不是因为他有显赫的财富或商业成就,而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他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他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他更没有裸捐的口号,但若谈到对慈善,尤其教育事业的纯粹与无私,以及自身修为和品德的高尚。他田家炳若称自己是第二,恐无人敢称自己第一。
    在他的家乡梅州大埔,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家炳牌楼家炳亭,家炳图书家炳琴,家炳电站家炳馆,家炳情谊家炳心。家炳电台家炳楼,家炳学校家炳桥,家炳医院家炳路,家炳星光照千秋。”
    成就卓著的创业家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广东大埔书香世家,是典型的客家人。
    幼年在家乡受中小学教育,1935年辍学,16岁继承父业开办广泰兴,1936年赴越南创立泰安隆瓷土公司,后与同乡合办茶阳瓷土公司,1939年赴印尼,1945年创办超伦树胶厂,1951年又开创办南洋树胶有限公司,1956年创办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1958年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香港,创办田氏塑料厂、田化化工厂有限公司,办成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随之又向房地产进军之后,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
    到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但那时起,处在生意黄金时代的田家炳,却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将企业交给下一代经营,这让田家从生意上,离其他大富豪的地位越来越远,但却也在慈善领域做出超越很多人的贡献。


 


    田家炳白手起家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但他为世人瞩目的原因,不是因为富甲一方的家业,他爱国爱乡的慈善情怀和助教兴学的满腔热忱,才是赢得尊重和推崇的关键。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田家炳的最终目标,报效国家,造福于民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田家炳从小就有一个做好人好事的理想。早在他在家乡的大麻中学读书时,就爱看学校壁报,特别是校刊上用红纸油印的向捐赠教育经费的贤者表示感谢的公告。星期天返回家中,他与父亲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乡间兴办慈善事业的事迹。父亲曾对他说:“独富独贵,君子耻之”,这八个字成就了他对待财富的智慧和心态。
    生意成功后,田家炳开始实现当年的愿望。他先是在香港、在家乡捐助超过400项涉及民生和大众福利的项目,之后便开始了对教育事业近乎痴迷的奉献与支持。
    田家炳始终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数十年来跟人交谈,他一直都在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的财富 ,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
    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非牟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并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


 


▲2004年,田家炳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落成典礼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香港 教基金会董事、彰化师范大学校长张植珊称赞田家中文大学卢乃桂教授说是“仁爱、善意和坚毅”让田家炳成为 “百校之父”。没有私欲,也没有侥幸,只有心存善意,基于仁爱之心和善良动机。在众多善事之中,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的美谈,正是 “百校之父”风范的真实体现,堪称青史奇谈。
    他数十年来跟人交谈时,都必定提及“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渴望能唤醒大家,共同关注教育,因教育才是改变及提高人民质素的根本方法。他坚信,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不啻为播种植苗,开辟水源。因此,在众多慈善行为中,“兴办 教育”成为田家炳众善之首。
    绝无仅有的美谈:贷款6000多万做公益
    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让田家炳被誉为是“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别墅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用田家炳冠名是为激励自己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很多人要为他庆祝,他不摆酒,不办席。
    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每次捐款前,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除了大善,他也从小做起。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2010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香港礼宾府颁授“大紫荆勋章”予田家炳


    田家炳的品德被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198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3年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4美国环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授予名誉院士荣衔,国内30余省、市、县授予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1996年获英国MBE勋章。2010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报。在他巨额捐资的地方,包括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从不指望,也从来没有用捐赠换项目或者利益。
    唯有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做好事。同时,他也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今天,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推进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担任着基金会的董事局主席,但基金会已完全是一个社会的公益机构,其决策和管理权都已交给从香港9所大学请来的专业人士负责。


    龙川一线lcyx10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