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农家乐 乡村民宿
“农家乐”与乡村民宿成功经验与具体做法 | “农家乐”与乡村民宿存在问题 | “农家乐”与乡村民宿研究与政策
浙江农家乐何以乐长久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2 月 22 日 22 时 42 分 52 秒  
来源: 经济日报   2016-1-21 8:42: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农家乐的10年发展,印证着这一美丽论断。10年间,浙江共创建1100多个农家乐集中村和特色村,农家乐经营户达1.45万户,营业收入175.36亿,走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农家乐发展之路。

   美丽生态带来美丽经济

   走进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溪流清澈见底,群山青翠欲滴。这个总人口1162人的小山村,目前有75%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17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可提供6000余张床位。

   白沙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从“卖山头”“卖山货”到“卖生态”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的转变让白沙人尝到了甜头。1998年,白沙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功开发了太湖源景区,旅游三产成为白沙村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农家乐虽早已在浙江民间展开,但真正的大发展始于2005年。当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当时倡导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也正在浙江大力展开。美丽乡村建设让旧农村有了新面貌,却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具有良好生态优势的农村,如何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美丽经济”?

   2005年11月9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两山论”为发展思路,召开第一次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自此,农家乐在浙江遍地开花。10年间,浙江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及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农家乐专题推进会或现场会;设立省级农家乐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家乐发展的政策。

   农家乐让千万户农民尽享生态红利的同时,也遭受着提档升级的压力。以“打牌钓鱼吃土菜”为主要模式的农家乐,让消费者提不起兴趣。2010年,浙江农家乐进入到从“吃喝为主”到“住宿为主”的提档规范期。2011年8月,浙江优化农家乐模式,从单一吃住进入“感知体验”的提升发展通道。

   10年间,在浙江这片诗画山水中,农家乐让不少农民在家就鼓足腰包,切实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力量。到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级农家乐特色村883个,拥有各类休闲农庄2414个、农家乐经营户1.45万户,直接从业人员13.8万人,带动受益农民100多万人。

   乡村体验提升附加值

   在浙江,许多农家乐正在探索一条转型的新路子。摆脱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做足“农”字文章,干农活、住农屋、吃农饭,让游客“活”在乡野,“乐”在农村。通过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加速打造一条日渐完整的农家乐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

   “在我们村,游客可以自己动手烧土灶台,亮一把厨艺。”天台后岸村村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自助式农家乐。如今,体验式农业已经成为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乡村休闲旅游因素被注入传统农业中来。

   衢州柯城区的“五十里都”是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娱乐体验为一体的都市田园,这里栽种着各种时令蔬菜和水果,游客可以现场采摘,四周的山坡上,四季花开不绝。如果累了、饿了,可以在农博园里喝茶用餐。目前,“五十里都”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各类旅游收入超2200万元。

   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利用茶叶主产区优势,在开发旅游同时,开发茶饮品、茶籽油、茶枕头、保健品,拉长茶产业链;同时建成品茶室,做大茶餐饮,开发有关茶的旅游纪念品等,增加当地农户收入。

   如今,越来越多村落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农业休闲经济,农旅结合,使农家乐实现完美转型。“农家乐姓农。”在2015年召开的农家乐现场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告诉记者,农家乐应该让农民享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利润。

   伴随着特色化、差异化的是规范化。浙江对农家乐发展提出“规划统一、集聚发展、质量恒定的品质保障”要求,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摒弃“各自为战”的一家一户式,转而“抱团发展”,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创共富。

   在长兴县水口乡顾诸村,“组织化”服务是村里发展农家乐的一大“法宝”。55岁的农家乐老板郑云芳告诉记者,近年来,乡农家乐协会组建了车队,去往水口农家乐的大巴可以直接开到上海社区门口,这一长兴独有的“家门口接送式”服务,实现了经营户与游客的无缝对接。“‘组织化’的服务让水口成了上海退休老人的养老村,就连挎着篮子的阿婆也会讲上海话。”郑云芳说。

   从“卖景观”到“系乡愁”

   如今的农家乐,已不仅仅是绿水青山间的美丽经济,更是黄泥墙、石板路、空猪圈、旧家具背后凝结的美丽乡愁,还有家风纯正、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村风廉洁背后无形的生产力。

   桐庐狄浦村把几间废弃的牛棚改成简约有情调的“牛栏咖啡”,来自城里的游客会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留下一张合影。既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创意文化,又保存了游客对农村乡愁的记忆。

   走进临安市白沙村,山林掩映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显现眼前,屋檐下,一排红灯笼映衬着老旧的木质牌匾,上书“鱼乐山房”。山庄不但被浓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包围,更让“居民”体验着农事风情。“平时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尝到自家泡的果酒,还能体验打年糕、包粽子、打糍粑等活动,找回儿时的记忆。”山庄老板娘夏菊萍告诉记者。

   “今后,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而对乡村的需求越来越浓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家生活可以成为游客品读当地文化的一个窗口。”浙江省农办楼晓云认为,乡土文化资源和农民精神内涵的挖掘,成为浙江农家乐的着力点和发展资本。

   在“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尚书圩村在状元文化上下足功夫,现在村里的大礼堂每个星期都要给外来少年举办成人礼。2014年尚书圩村接待游客10万人次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415元。浦江则利用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大力推广“生态+文化”模式,郑义门的家风文化、嵩溪村的耕读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如今,以浙江为范本,农家乐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见证,正带来可观的溢出效应——村美、人和、民善,以万千“美丽乡村”为基础的“美丽中国”初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