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 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著名中学 >> 黄冈神话(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 >> 揭秘湖北教师纷纷南下原因:收入差距诱人出走
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著名中学
黄冈神话(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 | 临川神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上顿渡镇临川一中、临川二中) | 衡水中学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李金池) | 衡水二中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秦海地)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北京市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山东省 | 辽宁省 | 上海市 | 广东省(非客家地区) | 河南省 | 四川省 |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福建省(非客家地区) | 安徽省 | 河北省 | 陕西省 | 江西省(非客家地区) | 山西省 | 天津市 | 重庆市 | 甘肃省 | 内蒙古
揭秘湖北教师纷纷南下原因:收入差距诱人出走
客家经济网   2014 年 4 月 12 日 14 时 3 分 26 秒  
来源: 楚天金报 作者:赵莉   2013-11-19 14:26:00
    4000余湖北教师相继南下深圳
    流动高峰期是1995年至2005年如今多数已成当地教育金字招牌
    “吴斌、陈先波、杨远容……”10月中旬的一天,朱达坤领着楚天金报记者走进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分享他的得意。时值深圳教师评优的丰收季,他指着学校橱窗中的优秀名单,“光是从湖北来的就有一二十人呢!”他们其中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年度考核优秀、校优秀教师。
    每年的这个时候,深圳的中小学里,湖北教师便成了关注的焦点: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少不了他们;在家长和学生的眼中,他们是教育的金字招牌。
    2009年,朱达坤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来到特区,一年后,他有了深圳公办教师的身份,成为深圳市市民。调到深圳前,朱达坤是武汉市百佳人才,奥数金牌教练。2003年,他所带的高考班考了6个北大清华,之后无人超越。
    说起当时的“南飞”,朱达坤说:“得知福田区有‘绿色通道’招教师,我符合条件就来了。”朱达坤到深圳后,接手第一个高考班便带出一名北大学子,让人见识了湖北教师的“厉害”。在深圳,他连续三年带高考班,他的感觉是:有了湖北教师这碗酒垫底,到哪带高考班都会轻松些。
    如今的鹏城,像朱达坤这样的湖北优秀教师,散落在深圳市各所中小学中。据深圳市教育局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该市各级类学校专职教师达8万余人(包括2万民办教师),湖北籍教师约占到总人数的1/5强,人数仅次于广东籍和湖南籍教师,而在深圳市“单干”的家庭教师,则远远不止这个数。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范先佐,承接了教育部课题“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据其推算,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从湖北流向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上万人,其中不下四千人流动到深圳,流动的教师中不乏优秀公办教师,甚至骨干、特级教师。
    据了解,湖北教师“东南飞”的高峰期是1995年—2005年,此时全国高中的规模普遍扩大。在这段时间里,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普遍出现教师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图为:朱达坤(左五)南下深圳前,是武汉市百佳人才、奥数金牌教练(特派记者刘蔚丹摄) 

    记者赴深圳探访湖北南下优秀老师:
    图文:能带出高分学生吃香下班回家一个人惆怅
    优秀教师“东南飞”,在湖北每一所优质学校都曾出现。湖北优秀教师聚集鹏城源自什么样的推动力?从湖北到深圳,他们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金报记者南下深圳,探访从湖北南下的优秀教师们。
    湖北老师在深圳很吃香
    一听说是湖北黄冈的教师,深圳家长两眼发光,觉得把孩子交给他们,就离名校不远了。
    深圳市彩田中学校长张文枫算是“南下”较早的一人。
    1992年,时年25岁的张文枫还是洪湖一中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次偶然,他来到深圳,马上被异乡这座城市的活力吸引住了。
    次年,张文枫拒绝学校的挽留,来到深圳市深南中学做代课教师,尽管没有公办教师的编制,但是收入是在洪湖一中收入的三倍,这让他铁了心坚持。
    一年后,张文枫转正。七年后,张文枫步入学校的中层管理者行列,今年上半年,正式掌舵深圳彩田中学。
    上世纪90年代,有一批和他一样南下的湖北籍教师,因为踏实、肯干,凭着超强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很快在深圳立住了脚。如今有的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有的成了教研专家,更多的则在深圳的优质中小学做管理。
    据了解,湖北教师“东南飞”的高峰期是1995年—2005年。由于地域经济差异和本地激励机制不到位,湖北省不少重点中学的老师被大城市的学校挖走,高峰期一年光是黄冈地区流失的教师数可达300余人,而且多数是三四十岁的骨干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
    2000年后,全国教育“一盘棋”的趋势呈现,湖北教师俨然成了优质教育的一块招牌,不少深圳家长点名要湖北教师教孩子,以至于后来当地的家长一听到湖北、黄冈就两眼发光,觉得把孩子交给他们,就离名校不远了。
    “湖北人会考试啊,于是人们就认定了,湖北老师能够带出高分学生。”张文枫认为,这种习惯“误解”,成为湖北教师在深圳吃香的主要原因。
有人融入鹏城有人“南漂”
    公办、家教演绎不同人生轨迹。虽然湖北籍老师不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下班回到宿舍,不少人会感到孤独。
    今年58岁的袁文尧提前从钟祥三中的副校长岗位上退休了,7月份他南下深圳淘金,也成了一名家庭教师。他的想法很简单:趁现在还干得动,能给子女挣一点是一点。
    一个月后,老袁招到了第一个学生,一堂课收费450元,他教授的是《论语》。
    “课后,学生对家长说:‘讲的都是些没用的东西,考试又不考’!”老袁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于是老袁开始识实务,专攻高考语文。老袁告诉记者,钟祥的家庭教师在深圳是响当当的。
    据介绍,外地老师到深圳后,能够顺利通过人事招考等途径入驻公办中小学,便可享受6000-8000元的月薪(不包括奖金),条件好的还能分到宿舍。而不少放弃公职,来到深圳的湖北老师,如果进不了公办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只有挂出家庭教师的招牌单干。
    在深圳,家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完全统计约有5万余人。在深圳,家教一课时的收费从200-1000元不等,做得好些的可以赶超公办教师,但辛苦可想而知。
    在深圳,湖北籍的公办教师和家教有着各自的轨迹:公办教师在身份上融入了鹏城,家教实则属于“南漂”。
    家教羡慕公办中小学教师的稳定身份,却也乐得他们的自在:白天不带课时,他们便聚在一起,吃饭、聊聊家乡的近况,谁有了难处,大家一起出主意。
    相比之下,公办教师也会时不时流露出他们的惆怅。”深圳接纳了朱达坤和他的妻子,但平时妻子住校上班,女儿在广州上学,家人朋友都在武汉,虽然学校湖北籍的老师不少,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圈子,下班回到宿舍,他会感到孤独……
    深圳名校中的湖北校长
    无奈的是,到哪里,学校的升学率永远是最受关注的。
    曹衍清,曾任全国赫赫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校长8年,一直保持着这所学校高考升学率的佳绩:近400余名学生被保送至清华、北大等重点学府,获得国际奥赛金牌9枚。2002年4月,他悄然南下来到深圳,现任深圳四大名校之一深圳实验学校校长。
    目前深圳公认的四大中学名校中,两家由湖北籍校长掌舵,除了深圳市实验学校,深圳高级中学的校长黄显甫来自洪湖一中。
    “如果说黄冈中学是在搞应试教育,那么中国没有一所学校不是在做应试教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衍清总是要这样澄清一番,在他掌舵黄冈中学期间,黄冈中学是不补课的。无奈的是,到哪里,学校的升学率永远是最受关注的。
    在深圳莲花山附近一所初中任教的田老师告诉记者,她到深圳时的收入为每月6000元,后来因为所带的班上出了高分学生,她便闪电般地转正,收入一下子涨到1.2万元。这样的涨工资,让田老师感到忐忑:“原来分数这么值钱啊。”她寻思着,如果自己下一次带班考砸了,会不会又降回去。
    教师们告诉记者,在深圳一所重点高中,高考考得好,学校甚至可以拿出上千万来奖励高考组的教师,而深圳中学中,近年来聘请的“百万年薪”校长,均是从内地高考升学率奇高的学校挖得。
    全国教育评价的“一盘棋”,令一批有想法的湖北籍教师平添了几分失落,他们有的进入了深圳的公办学校后,选择了再次出走,要么做家教单干,要么直接改行。

 

 
图为:蔡兴蓉通过在深圳创办“私塾”,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幸福


    图文:他们缘何远离家乡奔走南方
    或因应试体制难容,或为寻找教育理想,或是追求更高收入……
    每一位南下深圳的湖北籍教师,内心深处都藏着一段故事,不轻易和人说。在离开故乡学校那三尺讲台时,他们几乎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旁人的不解、背井离乡的苦楚时时令他们煎熬,但他们最终说服了自己,投入那匆匆南下的洪流,头也不回。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毅然决然离开故土,奔向远方?他们在那边过得好吗?
    “癫师”寻得精神幸福
    在钟祥,我的课常常设在小巷、古渡口、桥头、河畔,被视为“另类”。但在深圳的课堂,我可以带着孩子们自由地听歌德谈话,陪卢梭散步,且没人指责。
    今年49岁的蔡兴蓉,在深圳从事“私塾”事业已有四年了。
    早些年,蔡兴蓉在钟祥实验中学教书,一度被视为异类。他对学生说,如果真想学好语文,就请记住多读书,尽量少听或不听语文老师讲课。他可以面对刁钻的试题毅然撕掉试卷;他可以在课堂放大片播名曲;他的课常常设在小巷、古渡口、桥头、河畔……
    这位钟祥著名的“癫师”,坚持不懈反对应试教育,一度成为教育界风云人物。但他推行的“实验”却一再受挫。
    最终,蔡兴蓉的另类,让他失去了讲台。
    “我是被逼上梁山的。”谈到来深圳的初衷,蔡兴蓉这样说。从钟祥离职后,他来到武汉一所私塾打工,因不肯为应试考试屈膝,再次离职;在广东一私立学校当老师时,他看不惯学校的唯利是图,再度出走。
    走投无路时,蔡兴蓉想到了深圳。2006年在武汉时,深圳的一名家长慕名找到他,说:“如果混不下去了,深圳欢迎你!”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蔡兴蓉来到了这座多元城市。
    “在深圳做家教的四年,我非常快乐。”在福田区莲花二村的一处民宅,蔡兴蓉开设了自己的私塾“悦读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湖北同行们,践行他的教育理念:“只教没用的东西。”
    然而,正是这些“没用的东西”受到了深圳一些家长的追捧,他们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在这里博览群书……目前,蔡兴蓉的私塾已经有了50余名固定的学生,他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三四万元。
    不过,蔡兴蓉更大的幸福感来自精神上的满足:“在我的课堂,我就是带着孩子们自由地听歌德谈话,陪卢梭散步。没人指责我说:‘怎么能这样做?’”
    采访完蔡兴蓉,已近午夜,他的同乡、学生和家长还不愿意散去。凌张森是深圳实验学校初一学生,他说:“喜欢听他说话,光是听就觉得长见识。”他已跟着蔡兴蓉学习三年,每次学习后,他都忍不住写作文记录自己的感受。
    “另起一行,完全不跟在学校的后面”——这是蔡兴蓉为自己深圳教育事业的定义。他的教学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博客写作为主,自由写作,他要求每个孩子每周写一篇博客;二是阅读,一半为传统经典,一半为西方人文;三是学习围棋,开拓思维。
    “终于没有违背自己,内心可以鸟语花香。”蔡兴蓉说,在深圳,不少家长有国际教育背景,对中国教育有取舍,他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反应试教育得到认可。
    蔡兴蓉的收费在家庭教师中是收得较高的,但深圳的家长不缺钱。一位曾在美国留学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国内的学校学习,他把孩子托给了蔡兴蓉……
    家教的生活,让蔡兴蓉感悟颇多,他整理出家教的观察笔记,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的教育故事,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这本书名为《走在孩子的后面》,成为畅销书籍。
    官员南下再做校长
    如果说我离开黄冈有什么原因的话,可以说是我难舍的校长情结使然吧。相比三年的教委主任,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一名校长。而且在这里,我不再为钱操心。
    “如果说我离开黄冈有什么原因的话,可以说是我难舍的校长情结使然吧。”接受采访时,曹衍清这样解释他的“南下”。来深圳之前,他做了三年教委主任。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一名校长,原因在于,他喜欢和教师、学生打交道,跟他们在一起觉得充实,从不厌倦。
    当然,他来深圳也有一点“私心”,就是在内地从事20多年教育工作后,感觉有点倦怠,也想对沿海开放地区的教育工作有所体验。
    时至今日,曹衍清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依然是:从黄冈到深圳,有什么不同?
    曹衍清说得很坦白:相同之处在于,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是相同的。到哪里,社会和家长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标准都是升学率,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不同之处在于,在内地当校长,要始终想两件事,一是钱,二是教育质量。在深圳做校长,想得比较多的是教育质量,怎样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一般不用为经费发愁。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深圳当校长好做一些。”曹衍清说。
    但另一方面,在深圳当校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力要比在内地当校长弱一些,受到的干扰更多一些。曹衍清说,因为深圳大多数家长的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他们常常站在各自角度,对学校的教育发表意见,甚至会要求你校长应该这样或那样。这是在深圳做校长为难的一面。而他在黄冈中学做校长时,他说怎么做,从上到下都会同意他去那样做。
    在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校长办公室,在显眼的位置上,深圳市颁发的“高考工作先进单位”金字牌匾,从2005年齐整地排列到2012年。高考升学率,仍是社会考核中学的关键指标。
    收入差距诱人出走
    主要是家乡的收入太低了,一个星期28课时,一个月只有2000元。女儿在读大学,老人身体也不好,要吃药,这点钱实在支持不下去。
    46岁的陈丽来自黄冈一所普通高中,3年前来到深圳。
    “主要是家乡的收入太低了,一个星期28课时,一个月只有2000元。女儿在读大学,老人身体也不好,要吃药,这点钱实在支持不下去。”思前想后,陈丽来到了深圳,由于没能考入公办学校,她便当起了一名英语家教。
    如果不是因为经济问题,陈丽不会离开家乡,毕竟公办教师还是相对稳定的,而且自己的家人都在老家,她一人在深圳打拼,饱受相思之苦不说,还要经常为招生操心——“深圳的家庭教师太多太多,如果学生和家长觉得你教得不好,立马就可以把你换下。”
    吴红兵原是沙市一所重点中学教师,2005年他来到深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压力,另一个原因就是职称评定,“根本不看你的能力,而是看你和校长的关系,在这种体制下,我退休了也评不上高级。”在和校长发生了激烈争执后,他选择了离开。
    胡凯今年33岁,2007年从钟祥考到深圳一所公立学校,教了6年书。直到今年高考后,他才鼓足勇气再次从体制内走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和蔡兴蓉一样,胡凯上课不教授课内教材,不愿意把学生们调教成考试的机器,他鼓励学生大量读闲书……尽管学生们喜欢,但却多次被校领导警告。
    胡凯觉得很难受,当年他就是因为不愿困死在应试教育中,不愿意看到学生们灵气十足的眼光在题海中渐渐黯然,而选择离开的。
    又一次,胡凯选择了离开。如今,胡凯效仿蔡兴蓉的团队,打算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拿出自己这些年来的所有收入,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几个偌大的书架堆满了他精心挑选的书,在学生和家长中推广公益阅读是他的第一步设想。
    “有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死了,墓志铭上是这样写的:此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违背良心兢兢业业地熬到终点……”胡凯说,这是他绝对不希望看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