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著名中学
黄冈神话(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 | 临川神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上顿渡镇临川一中、临川二中) | 衡水中学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李金池) | 衡水二中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秦海地)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北京市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山东省 | 辽宁省 | 上海市 | 广东省(非客家地区) | 河南省 | 四川省 |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福建省(非客家地区) | 安徽省 | 河北省 | 陕西省 | 江西省(非客家地区) | 山西省 | 天津市 | 重庆市 | 甘肃省 | 内蒙古
黄冈:教育神话推动经济崛起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11 日 23 时 5 分 35 秒  
来源: 重庆日报   2008-4-28 23:10:09

 

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的黄冈市区远眺。 

 

 

 


    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地区,不具有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但黄冈人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超前发展教育,抢抓了生产方式从“资本积累”向“知识积累”转移的先机,终于找到了把教育转化为强大生产力的立市支点——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日报编委会
  主编 代 伟 周 芹
  版式 张 珂
  策划
  本报记者 刘 浪 项菲菲
  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既缺乏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又因为地处内陆山区,缺乏沿海地区的信息和交通渠道,湖北黄冈,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在改革开放初期,远远落后于沿海甚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黄冈人在落寞之中认真地审视着自身。
  在名动全国的教育神话中,黄冈塑造了城市发展的灵魂———把教育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以人力资源优势为支点撬动经济的发展。
  黄冈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独辟蹊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1960年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开始,人类开始寻求教育的庇护,企图在教育身上找到强国富民之路。黄冈人着眼长远,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兴市之路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这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黄冈的印象。
  黄冈几千年都是“以农为业、以农为本”的传统农区。700多万居民的潜意识是:发展农业是“轻车熟路”,发展工业是“瞎子摸象”,发展服务业是“无处下手”。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本身又缺乏原始的资本积累,不具有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明显受到制约。
  黄冈,在改革开放初期落后了。
  而此时的黄冈教育如日中天。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黄冈共向高校输送学生19万多人;每年从黄冈走进北大、清华、武大等名牌大学的优秀学子就有3000名左右;黄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连续16次夺得湖北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夺得11金5银2铜共18枚奖牌;黄冈为广大师生编写的教辅资料,以其质量过硬、训练有效而风靡全国。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奥赛选手时,曾感兴趣地询问金牌获得者王崧黄冈中学的地理位置。黄冈中学因此被全国注目,受世界关注。“高成才率”、“国际奥赛摘金夺银”、“黄冈教学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省黄冈三大教育现象轰动全国,黄冈由此名声大震。
  黄冈,出现了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殊现象。
  在黄冈,走出一个大学生,就脱贫一家人。“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黄冈人脱贫致富最响亮的口号。
  如何把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变,核变为城市命运的转折?
  伴随着黄冈教育走出去、迎进来,新的理念带入了黄冈: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时代,在这种形态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性投资,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源源不断生产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本,它甚至具有比其他产业更高效率的“生产性”特征。
  这,是不是意味着黄冈的教育优势资源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黄冈人在寻求答案。
  1996年,黄冈撤地建市。全市上下组织了解放思想、发展黄冈的大讨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黄冈人的科学选择。
  黄冈人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在从“资本积累”向“知识积累”转移的过程中,“知识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成为黄冈的最终抉择。
  1996年,黄冈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教育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科技致富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把人口变成人力、人力变成人才、人才变为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增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发展教育最需要的是钱,经济欠发达的黄冈最缺的也是钱。黄冈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勇气,以市级财政50%以上,县级财政60%以上的收入义无反顾地“砸”向教育
  黄冈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是20世纪70年代产物,显得十分简陋,但进入黄冈中学新校园后就充分感受到教育的“奢侈”:占地600多亩,高耸的教学大楼,开阔的广场,现代化的体育馆,时时彰显着教育在黄冈的特殊地位。
  黄冈市教育局局长杨优秀告诉记者:“毫不夸张地说,在黄冈,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丽的风景在校园。”
  在黄冈市统计局,记者看到这样的数据:2007年黄冈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22.7亿元。
  “这个数据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也许算不了什么。可是,它占了黄冈市去年财政收入45.3亿元的一半。”黄冈市市长刘雪荣说,对黄冈来说,这是非常“奢华”之举,由此可以看出黄冈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教育不遗余力的决心。
  往前查找2006年、2005年的数据,概莫能外。各县也以财政收入的60%、甚至70%投向教育。如此大比例的投入在全湖北、乃至全国当属罕见。
  黄冈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需要财政投入的方面很多,大手笔投入开始有一些人质疑,是决策层力排众议:“‘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黄冈的经济总量小,黄冈必须要有‘拼命三郎’的胆识,不惜血本地投入教育,用教育杀开一条血路,带动黄冈经济发展。”
  从1996年提出“科教兴市”至今,黄冈市委、市政府不断出台发展教育的系列重大举措,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两免一补”机制等。
  黄冈教育获得了全面均衡的发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32所,在校生177.4万人,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有机配套,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公办、民办教育竞相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历史证明: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人才。将黄冈人口压力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并使黄冈潜在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实现黄冈经济腾飞的动力所在
  教育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回报黄冈经济社会。
  黄冈中学新校区所在地黄州开发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州开发区每年光教育带来的收入年均就有5亿元之多。“黄冈的第三产业发展,最大的商机就是教育。”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柴福洪说,来黄冈读书的外地学生要占两成,巨大的消费群,拉动当地的交通、餐饮、零售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黄冈教育品牌同时也成为招商引资的闪亮名片。黄冈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住了前来考察的客商:伊利牛奶、汇源集团、太子奶公司、深港纺织、台湾大园机、北京中农发药业等公司纷纷把重头项目落户黄冈。同时,黄冈出去的优秀学子也回到家乡投资发展,或穿针引线带来大批企业。
  黄冈教育兴市的正确抉择,带来黄冈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不足200亿元跃升至473.7亿元。去年及今年头两个月,黄冈多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在湖北省领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工业利润的增幅均在全省各市州排名第一。
  更大的发展机遇来了。
  继2003年一个以武汉为核心,其周边100公里为半径,聚集了周边黄冈、鄂州、孝感等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横空出世之后,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对黄冈来说,这意味更大的开放空间,更大的开放平台。
  经济圈给黄冈带来了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机遇。“现代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劳动模式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黄冈市长刘雪荣说:“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这恰恰是黄冈的优势。”
  “一招领先,招招领先。”刘雪荣说,黄冈经济要跨越式发展,必须优先保证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品牌制胜。
  2007年,黄冈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黄冈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黄冈将按照“做实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做精高等教育”的思路,举全市之力,促进全市教育向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发展。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名师课堂”,推行“名师导学制”……黄冈教育的名片由此而生,教育品牌由是而出。教育品牌将催化更多的企业来考察投资,更多的学子来求学,给黄冈带来滚滚财源。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黄冈在和试验区内相关行业、龙头企业、武汉高校的对接中,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合作中,要以教育为名片,以教育为品牌,以教育为桥梁,以教育作为推进器,努力加快发展的速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三步并作两步走”,开创一条欠发达地区超常规、高速度、跳跃式发展的新路子。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世界名言。
  黄冈找到了创造奇迹的支点——教育。因此,一切成为可能。
  解放思想要“敢”要“愿”更要“会”
  文/刘 浪
  经济发展方面较之先进地区差距不小的黄冈,城市名片非常清晰:教育。
  较之一些地区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黄冈发展思路也非常清晰:以“百年树人”的长远眼光和科教兴市的差异战略,厚积薄发,持续健康地推动着该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是什么书写了黄冈教育神话?是什么成就了黄冈教育促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千木具本,万水有源。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解放再解放的内动力,黄冈的教育神话终究会像缤纷的七色泡倏然幻灭;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科学论证而找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伊利、汇源、太子奶、深港纺织等商业大鳄,又怎会“深觉黄冈为人文之地、人才之地”而鱼贯进驻?
  解放思想,首先要“敢”——黄冈在“优先教育”方面可谓敢为天下先——市级财政50%以上,县级财政60%以上投给教育,中学校长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解放思想,其次要“愿”———黄冈人意识到黄冈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发展差距,根子上却是思想观念的差距,他们自觉反思、不甘落后、珍惜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关键要“会”———黄冈人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行动,而是纵析历史,横比周边,最终选择将优势突出的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反观重庆,近年来发展较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要理性看待不足,认识到重庆底子薄、发展任务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重庆要发展,一定要创新,思想要创新,观念要创新,方法要创新,工作内容也要创新,有创新才有活力,才有突破,才可能有大发展。
  黄冈给我们以启示:求发展,不仅需要满腔热血,更需要冷静思考,解放思想不仅要“敢”要“愿”,更要“会”。
  ■黄冈感言
  解放思想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全党全民的事。要大力营造一个“解放思想、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鼓励敢试的,宽容失败的,为顺利者加油,为困难者鼓劲,为成功者喝彩,为失败者打气。
  各级领导干部要当解放思想的表率。当前要重点解决好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敢解、怕承担风险,不愿解、怕有损既得利益,不会解、怕行为失当”等问题。
  ——黄冈市委书记 刘善桥
  
  
  经济越是走向现代化,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作用的价值就越大,教育和教育事业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力就越不可忽视。谁能抢占教育事业的制高点,谁能实现人力资本的知识化、智能化,谁就有可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黄冈市长 刘雪荣
  
  
  黄冈的第三产业发展,最大的商机就是教育。香港600多万人,有十几间办得好的大学,黄冈700多万人口,发展10所大学不算多,平均一所学校两万学生,就是20万消费群,能养活多少百姓,增加多少人就业?把黄冈市政府所在的黄州城建成大学城,不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敢想、敢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柴福洪
  ■观点集纳
  颇具现代都市气息的黄冈市城区。
  北京汇源集团在黄冈建立起分公司,其分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吸引了“老外”。
  中央电视台在黄冈中学举办主题为《基石》的大型文艺节目。
  ■相关链接
  教育品牌吸引 企业“安营扎寨”
  时下正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高峰,不少人感叹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湖北黄冈的职教毕业生却没有这种烦恼。
  据黄冈鄂东职院就业处处长吴亚敏介绍,该校本应今年6月毕业的2000多名机械类学员,早在去年底就全被企业抢光了。10多年来,黄冈已有30多万专业机械加工人才走向全国各地建功立业,他们每年汇回家乡的资金达45亿元。黄冈机械加工,已成为湖北省响当当的劳务输出品牌。
  1987年,黄冈市根据地少人多、普教发达的特点,大力发展就业服务型教育,组织劳务输出。上世纪90年代,应对制造业向国内转移、机加工人才紧缺的趋势,在政府的引导下,黄冈各家职校主要开办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开始培养车、铣、刨、磨等数十种机械类人才。
  据黄冈市就业局副局长肖庆华介绍,目前以黄冈机械汽车产业园、台湾大园机、新大地电机为代表的机电项目之所以到黄冈“安营扎寨”,瞄准的就是这里有最优秀的机械加工人才,可以“就地取材”。
  黄冈职业教育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教育部门办学与行业(部门)办学并举,以行业为主的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