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著名中学 |
黄冈神话(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 | 临川神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上顿渡镇临川一中、临川二中) | 衡水中学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李金池) | 衡水二中神话(河北省衡水市,创业校长秦海地)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北京市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山东省 | 辽宁省 | 上海市 | 广东省(非客家地区) | 河南省 | 四川省 |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福建省(非客家地区) | 安徽省 | 河北省 | 陕西省 | 江西省(非客家地区) | 山西省 | 天津市 | 重庆市 | 甘肃省 | 内蒙古 |
曹衍清——富有思想魅力的教育行者 |
客家经济网 2014 年 4 月 12 日 10 时 50 分 55 秒 来源: 南方教育网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陈 健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3期 2013-4-22 10:54:58 |
曹衍清:“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深圳市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历任湖北省黄冈中学、深圳育才学校、深圳实验学校校长。 曹衍清38年的教育人生,就像一首如歌的行板——从湖北黄冈到特区深圳,他始终充满着教育改革者理性的激情。倾听他的述说,你不能不为他的教育情怀所感动,被他思想魅力所倾倒。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曹衍清的知名度,总要与上世纪80年代他主政湖北黄冈中学创造的“黄冈神话”相联系。其实,即使在那个全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特殊背景下,他仍然清醒的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绝不陷入单纯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泥潭。 曹衍清的教育人生,重于行而慎于言,厚积薄发,其倾心而著的《一个教育行者的想象》记录了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心路历程;书中充满了改革者的豪情与哲人的智慧。他说:“作为一个校长,既要面对社会现实,又要坚守教育理想。”他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新三好”到“毛坯论”、从“功利说”再到“健全人格教育观”,深刻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直抵教育本质。2007年,曹衍清由深圳育才学校调任深圳实验学校校长。他说,这是他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人格是最高学位”的命题,将教育改革集中在健全人格教育的追寻和探求上。 在他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我们走进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记者:2011年,《中国教育报》首度在全国有影响的基础教育学校中评出10位“年度校长”,您位列其中。我注意到,在“评委意见”里这样写道:“丰富的教育履历、痴心不改的教育情怀,多次领衔中国教育长跑,曹衍清一生折射出中国教育的时代变迁,其已不仅仅可当选‘年度校长’。”您怎么看自己的教育人生与时代、与中国教育的关系? 曹衍清:每个人的履历都是时代造就的,在时代面前,个人渺如尘埃,但可以尽量厚实一些。凭借什么才能厚实?你刚才读到的这段话中,我比较赞同关于“教育情怀”的评价。我的履历不见得丰富,更谈不上厚重,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育情怀的确没有失去过。因为“情怀”所系,所以能做到从教38年,也比较好地主政三所学校20年,并且这三所学校在中国教育界还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知道,无论是谁谈到“曹衍清”,黄冈中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绕不开,是因为大家都很好奇,对当年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竞赛成绩好奇,想问一问:它的升学率为什么那么高?它的资料为什么在全国那么走俏?它的学生辛苦不辛苦?其实就一个问题:曹衍清是不是只会搞应试教育?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必须辩证地看,不然很容易陷进极端的思维怪圈。首先,我们要思考教育是否具有功利性。我认为教育的功利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现实必然。问题是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利,应该追求谁的功利。很显然,教育的全部功利必须指向学生,要指向学生的升学、知识、能力、心理、情感、人格以及他们的现实和将来的需要。老百姓需要通过高考改变子女命运,在高考的公平性尚且认可的时代,升学也是教育功利性中最特殊、最需要妥善把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曾经说过,在升学率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必须是唯物主义的,这就是:高升学率,没有不行,仅有不够。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想想高升学率是怎么来的。我打一个比方,升学率就像教育的GDP,不能说GDP没有意义。问题是GDP是怎么获得的,为了那个指数牺牲了什么。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是不行的,那代价太大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如果既能科学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利益,又能获得很好的GDP指数、满足老百姓现实的子女升学需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讲清楚这样的辩证思维,黄冈中学当年的做法我就没必要具体来说了。我只强调一点,不论在黄冈,还是后来到育才,以致现在的实验学校,我这个关于升学率的辩证观在头脑中始终存在,对教育的情怀让我有这个底气。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既要适应当下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曹衍清:做教育的确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来。2002年深圳市把我作为教育专家引入,我有幸到了育才工作,依靠政府支持和全体教职工努力,创建了广东省第一个公办教育集团,实现了办学模式、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经营等的创新发展。但是在这个时期,我觉得最有收获的还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作为深圳特区的一所充满特色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学校,育才和黄冈相比,办学条件不同,学生特质不同。更重要的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态势也有变化,教育领域随着新课改启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促使我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新三好”的育人理念,并且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影响。在“新三好”论中,我首先强调“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因为它是“好员工、好公民”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如果学校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成为好员工,在社会上不能成为好公民,那将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其次,将来是一名好员工、好公民,也为好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标准。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从哪里来?最终要从工作和社会对好学生的需求中来,也就是说工作和社会的需要是学校培养的目标。最后,从好学生到好员工、好公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判断什么样的好学生能够发展为工作上的好员工和社会的好公民,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潜能。我一直强调,基础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毛坯”,而不是“精品”,但是基础教育要努力让自己培养出的“毛坯”将来能成为“精品”。 2007年,我到了深圳实验学校工作,怎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优,更好地打造深圳基础教育的这块品牌?时代和未来又一次让我面临挑战。我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难题、社会上出现的各类负面新闻,迫切需要我们注重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只有人格健全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才能稳步立足、获得幸福。于是,我提出了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健全人格教育观”,强调人格是最高学位,要着眼于十年以后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我对师生和家长说,人格是最高学位,这个“学位”不是指单纯的“本本学位”,而是要管一生的学位。文凭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一块敲门砖,但几年以后,你在社会上的分量就得靠健全的人格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是为人的持续发展打基础,为培养人才起奠基作用,这就叫“不求人人成为精英,但求人人走向成功”。因此,深圳实验学校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十六个字:“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这其中,“人格健全”是核心所在,“学业进步”是注重差异,“特长明显”是提供选择,“和谐发展”是统筹兼顾。 记者:我注意到,您很低调,在众多光环之外,仅仅乐于把自己看成一个“教育行者”;但是,您又是一个“富有思想魅力的教育行者”。现在,您能否对自己几十年的思考做一个总结? 曹衍清:做全面总结是困难的,但我认为最核心的应该是:校长的思考力的确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没有思考,就容易迷失方向,就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喜欢思考是我的一个习惯,经常让自己发发呆,静静心心想想教育,在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非要对过去的一些思考做个总结,我觉得自己实际上一辈子都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现在的教育,理念多元,概念满天飞,给办学带来了混乱。好在有识之士已有警觉,呼吁教育更需要哲学的思辨。我觉得这种见解值得重视。深圳实验学校也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比如遵循教育规律,坚守健全人格教育,恪守以人为本,注重全面、有个性和长远的发展,都很朴素,不那么高深莫测。这也是基于既要面对社会现实,又要坚持教育理想而提出的哲学思考。 一辈子都在想一个问题,好像又有点说不过去。但回头审视我当校长的所有思考,的确都是围绕“怎样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对范畴展开的。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校长,不管在哪个学校,不重视文化课教学,不重视升学率,教学质量不高,这说不过去,这就是要面对现实;同时,作为为人的成长奠基的基础教育,如果只教学生善于考试,别的方面有很多缺失,也说不过去,所以还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更好的发展上做文章,这就是坚持理想。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坚持理想,做起来的确很难,我的态度是:改革体制机制,我们力所难及;改进方式方法,我们大有可为。所以我们要“优化育人模式”,做最好的自己。 记者:您认为在现阶段,要想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呢? 曹衍清:首先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教育规律不能违背。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都不会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幸福。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论调。人生没有起跑线,人生是一场长跑,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要有耐力,也要有耐心。学业固然重要,但全面发展的素质、健全的人格基础才是这场长跑中最重要的实力。 第二,需要重视的是受教育者的感受。有一种说法是,现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辛苦,要为今后的幸福打基础。“辛苦”和“幸福”的确相关联,但人的发展是长远的,教师是为学生打基础的,负担过重就容易使人格扭曲。假设一个人活80岁的话,20年上学,人生的四分之一要不要幸福?四分之一的幸福都丢掉了,后面还幸福得了吗?所以,要让学生幸福,就要考虑他们的感受。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课程需要多样化的选择,课堂教学需要点燃思想的火花,学习需要主动性,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着想。 第三,需要重视改善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高校应有一定的自主录取的空间,过于单一的评价会让具有个性才能的“准人才”早早地遭到淘汰。即使目前的高考仍然从根子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基础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在从小学起就开始择优,逼得学生和家长从小学开始就为了挤重点班到处上补习班。如果坚持了就近入学,杜绝变相择优,评价体系就可以得到改善。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搭建更多发展平台,为有天赋、有个性的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为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争取更多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 第四,要重视将异化了的教育功利拨乱反正。前面我也提到,教育不是没有功利,而是这种功利应该唯一地指向学生。但是,目前,这种功利已经出现了异化:要么过于急功近利,向现实妥协;要么过于理想主义,包装门面。总之,我们要警惕各种名利场式的教育功利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现在看不到成果没关系,但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成长方式,提升其人生目标。升学是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人格、性情、心理、能力、情感等也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只有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大功利。 最后,要重视不能让教育主流思想被误导。现在许多教育的思想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而是来自有些媒体、个人的一些炒作或者只为吸引眼球的偏激论断。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教育专家要深入到教育一线,做一些研究,引领教育的主流,为主流教育文化的形成多做贡献。千万不要火上浇油,让为人父母者失去理智、丧失判断,从而加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对教育改革带来阻碍。 记者:在访谈之前,我跟您周围的同事进行了接触,他们不约而同地评价您是一位“好校长”。我想,这个“好”应该不只是指您主政三所名校的威望,也不只是指前面谈到的那些先进的办学思想,我觉得这更可能是大家对您的为人处世、对您领导水平的一个感性评价,您怎么看这个评价? 曹衍清: 从教几十年来,我一直是这样一个心态:谈到人格的时候,不要轻易怀疑别人;谈到做学问、干工作的时候,不要过于迷信自己。遇到老师当中出现问题,我总是告诉自己:这是偶然的,绝非他(她)本意。这样就能平心静气地对待人和事。 当校长,人本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清楚“以人为本”的“本”究竟指谁、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这个“本”必须首先指向学生,相应地就是指向育人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提出“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这十六字的育人目标,就是最大的“人本”。我们看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学业成绩的“进步”而不是“优秀”,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各方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本”还必须指向教职工,必须指向学校管理的理念和文化,也就是说,教职工也是重要的“人本”。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所以,以平等和尊重、守望和关注、理解和信任、激发和调动为维度的管理是最好的“以人为本”。不可否认,各项制度也可以貌似以人为本,但制度的出发点往往多是限制和约束,单纯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只是及格水平的管理。从事学校管理的人常常会发现,对于教师来说,你关注他(她),他(她)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份惊喜;你信任他(她),他(她)回报你的一定是更多的被信任。不少老师有能力也有个性,他们加班钻研业务,对班主任工作做得很讲究,编写校本教材,偶尔跑一趟医院、银行,或者请假外出讲学,这都没什么,要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是想做“名师”的,你要做的就是给平台助推他们。还有,如果心意足够、办法也好,就算老师的要求你无法实现、就算你有你的纠结,老师也会与你“心有灵犀”,会理解你,支持你,甚至反过来帮你解决难题。 记者: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深圳实验学校的健全人格教育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能不能从实践的角度谈一谈您主导的健全人格教育有哪些创新意义?另外,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想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在众多具体的办学行为中,有没有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点? 曹衍清: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因为健全人格教育的创新实践可以涵盖到这个问题之中,当然,办学校的其他一些方面内容也都涵盖其中,因此你说“核心点”一点也不为过。在我理解中,这个核心点就四个字——成长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成长。回答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方式的问题,必须考虑到现实社会的情况、未来社会的要求,必须考虑到教育有什么规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什么感受。 深圳实验学校在实践中对成长方式这个办学核心点是这样做的——在它前面加了两个词,一个是“丰富”,一个是“提升”。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怎样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成长方式。要做到“丰富”、“提升”,靠什么?靠课程。我们的办学实践表明,那种固守现成的课程而欲包打天下、包办终身的想法是极端要不得的。我们要增强课程前瞻性、生动性、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往,从而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人也许会说,现在国家课程那么“刚性”,你能怎么办?我觉得国家课程刚性一点是需要的,不然还叫什么“国家课程”。可是,它总归还是有课程完善的空间,在机制之外,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选择课程就意味着选择未来,有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办什么样的学校,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说到底都是靠课程支撑和实现的。我们学校高中阶段从2010年起就已经对课程进行了“变脸”,实施“1+4”的课程方案。在这个课程系统中,课程结构由基础性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两部分构成。其中校本课程又被学生们形象地比作“课程超市”,包括拓展性选修课程、实践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内隐性文化课程四个板块。各课程板块相应地包括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比如影视制作、戏剧表演艺术、数学建模、DNA工程、心灵成长营、国际关系探讨、探究性物理实验研究、趣味逻辑、新诗鉴赏与创作等。我记得当时媒体在关注这件事的时候,特别感兴趣的是: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呼吁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但敢于大规模开设高考应试之外课程的学校还是凤毛麟角,甚至有个别曾经进行探索尝鲜的学校也在悄然“回归”,为什么实验学校还要逆市进行大规模新课程改革?我说原因很简单,为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成长方式。我对家长和媒体说,一个学生如果三年后的那场考试万一真的考不好,那是可惜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只为了那场考试在这里呆上三年,那将是更可惜的事情。具体怎么做的,办法也很简单,即“加减法”同时做,对学科课程做点减法,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做些加法,使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总量比由原来的3:1变成2:1,并逐步往1:1走。 课程“变脸”后,我校与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联合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系列课程,每隔两周举行一次,由学生自主选择,在校园网预约入场听课。到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中国工程院徐扬生院士、深圳市副市长唐杰、万科总裁郁亮等将近二十位社会精英与学生面对面。我相信,已经成长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的北大优秀学子的人生规划、人生追求,一定能促进我们学生的人生全面发展。这就叫丰富、提升成长方式。再比如,我们在高中部与深圳市数学学会联手建起了“数学实验室”,这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中应该是第一家。实验室有专门的网站,有《数学实验》专刊。不少人来看了之后都惊叹高中的学生竟然也能从事准学术研究。去年,我们又得到中国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授权,建起了“中小学教育数学研究实验基地”,与高校和专门机构合作,并在小学和初中进行衔接培养。这也是丰富、提升成长方式。 小学阶段也通过做“加减法”进行课程完善,在保证常规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压缩,腾出课程空间,促进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更好融合。最近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通过每天一节体育课来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真正落实。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这样做了两年,从体质监测的数据分析,效果很好。在各年级学生的课程表上,你可以看到不少课程很新鲜,也很时尚。比如占一半分量的校本科学课进课堂,还有动漫与设计、彩陶、校本阅读与习字、智力训练、校本形体、数学素养等。我们对思品课也动了一番脑筋,赋予老师极大的课程建设权力,融入了公民教育、专题探究、健全人格教育训练、国学等内容。在操作中,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更有内涵的课程模块,比如课前课、课中课、课后课等。初中阶段的课程建设也不停滞,将每节课调整为40分钟,压出课程时空,腾笼换鸟,让学生自主进行作业梳理和学科建构,开展校园阳光长跑。我们这样做,就是考虑到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感受,他们需要全面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选择性,我们就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具有提升价值的成长方式。 现在可以回答你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了,因为健全人格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成长方式的丰富和提升,但却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成长方式。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由于人格的不健全而带来的人生不幸福和社会悲剧,这些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处在人格逐渐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成长?我们是不是要特别关注能为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打基础的成长方式?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从小就有好习惯、好情绪?让他们学会智慧保健,学会礼仪文化,学会感受爱、创造爱?让他们拥有健康心理,拥有意志品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在警醒我们,必须以更为丰富、更有提升力的成长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深圳实验学校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是有着很好基础的,到去年,明确提出这个办学理念已有20年了,我们现在实施健全人格教育正是在传承这20年有效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实践。我们在2009年正式推出《深圳实验学校健全人格教育实施方案》,这应该是基础教育学校中编制的首个系统实施健全人格教育的体系。方案明确了“人格是最高学位”的根本,确立了健全人格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的人格系统具备九大核心要素:仁爱心、进取心、自信心、幸福感、价值感、责任感、自制力、耐受力、创造力。通过这“三心、三感、三力”的具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健全人格基础。这个方案还规划了各学段健全人格教育有不同侧重的平台和抓手:幼小阶段是生活习惯、智慧保健教育,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和情绪教育,初中阶段是爱的教育和礼仪教育,高中阶段是心理健康和意志品质教育。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益的经验,比如我们的“三节一周”。跟其他一些学校一样,我们每年也要固定举办一些大型主题活动,我们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社会实践周统称为“三节一周”。我校高二学生每年都要去井冈山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社会调查、助学支教、缅怀先烈等已经固定成课程序列。近三年他们开展社会调查的主题有:“关注留守儿童”、“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井冈山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学生回来要写调查报告,要评比结集。 再比如,我们每三年要在深圳体育馆举办整个集团的体育节大型开幕式,每次都有近三万名师生和家长参加。2010年的那一次我们与深圳大运会相呼应,发出了“参与大运、奉献大运”的倡议。去年的一届,我们融入了群众性体育元素,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爱体育、爱人生、爱生活”的倡议。这些都是以课程内涵丰富、提升学生成长方式的例子。 我们始终认为,要尽可能地以更弘大的时代和社会舞台锻炼学生,让学生在更为多样、有效的成长方式中磨砺健全人格,充实并积淀人生阅历。2011年暑假,深圳大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在想:学生在暑期最该补什么“课”?我们的学生在2011年的暑假最该做什么功课?于是,我们组织了由各学部共504名学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实验号”大运专列活动。这趟专列开行大半个中国,纵横8000多公里,历时13个昼夜。随团的媒体记者评价,一路上的许多体验是学生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很有意义。 记者:回首当初离开黄冈的选择,您认为值吗?回首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您有没有遗憾?作为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特区教育人,您对深圳教育有什么看法? 曹衍清:来深圳以后我做到了潜心把过去已有的经验与特区教育实际相结合,这让我的教育思想更加丰富,对教育的理解得到升华,同时对教育的现实问题更加敏锐,应对办法也更多了一些;另外,利用自己人大和政协委员的身份,为更好地办教育做了一些呼吁,对学校发展、对引导教育舆论起了一定的作用,我觉得很值。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深圳实验学校在办学理念、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将会保持下去,豪迈领跑深圳教育的追求和信心也不会改变,所以我没有遗憾。 改革开放以来,特区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近几年,深圳又在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起领跑作用,相信特区教育会有新的更大的成就。至于说期待,我当然期待更多带有“深圳创造”印记的教育品牌和故事诞生。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