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 房地产业 >> 罗瑞希(父)罗泽伟(子)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泰华地产新掌门人的新思路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11 日 22 时 20 分 55 秒  
来源: 深圳晚报   2002-11-28 17:23:35

    一年前,泰华以14.55亿元巨资豪吞地王而当仁不让地赢得了深圳“标王”的称号;一年后,掌舵人罗瑞希的去世,又使泰华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外界对于泰华的猜测从来没有停止,而泰华仍旧以一贯的特立独行的风格抵制任何影响。热闹的地产界,静默的泰华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地王:责任和利润并重   
    业内人对泰华地产总经理倪创忠的评价是:现代、理性和稳重。因为理性和稳重的特性,以及泰华目前的处境,采访他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没想到,记者的采访提纲传真去以后,很快得到了倪创忠的回应。看来,一直主张低头做好份内事的倪创忠,也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自从罗瑞希去世后,外界的传言沸沸扬扬;公开去世的消息后,反而传得少了。关注泰华,关注罗瑞希,至少证明泰华和罗瑞希个人对整个地产界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关注背后的各种流言,却有必要澄清。”他介绍说,泰华和建行之间的合作已经有10多年。泰华是建行的大客户,尤其是去年12月6日,泰华竞得“地王”后,建行给泰华的授信额度达15亿元。“对于这么一大笔贷款项目,建行派出工作小组关注泰华开发项目的运营情况,是银行的例行作法。”   
    如果说关于泰华的猜测只有一个热点的话,那么“地王”无疑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候选者。曾经让泰华成为“深圳标王”的地王,是否已经成为泰华的“鸡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倪创忠措辞非常谨慎。“填海区的地王将来作为深圳的名片,它的开发成功与否意义非凡,这确实让泰华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成功开发地王,必须要准备足够雄厚的资金和精锐的队伍。”   
    目前,泰华的储备土地已达到100多万平方米,除了已开发完毕的共和世家项目,现仅有“地王”和“购物公园南区”两个项目在关内,其他的土地都在宝安。既要打造深圳名片,又要铸就宝安精品住宅,对泰华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罗瑞希在世的时候,一直十分重视‘地王’的进展情况,并且已经开始在为‘地王’寻觅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一定是和泰华相当甚至还要出色的品牌发展商。”对于外界认为泰华因资金问题而转让“地王”的说法,倪创忠认为是“不了解泰华的情况”。泰华目前的在售楼盘有3个:天骄世家、冠城世家和泰华明珠,每个月为泰华带来近亿元的销售额,泰华根本上不存着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预计2003年,泰华所有楼盘的总销售额达到15亿元,即使是地王明年就开发投资,所需的工程建设资金也只要几亿元,并不会造成资金压力。但是,话锋一转,倪创忠又称:如果有品牌好、信誉佳、实力雄厚、真正愿意肩负起打造“深圳名片”重任的企业,他们出高价让泰华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转让地王对该项目的开发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解不开的宝安情结   
    宝安确实是让泰华骄傲的地方。用倪创忠的话来说,即使是泰华的企业资质排名降到10多位,宝安人也不会不知道泰华。一句话道明了泰华在宝安的影响力,潜台词则是:泰华所做的已经远远超过所说的。务实的泰华依然不为声名所累,对于地王的洒脱态度就可见一斑。   
    作为宝安地产的龙头老大,泰华似乎在这里更加如鱼得水,倪创忠表示,今后泰华的开发主力仍然放在宝安。他对宝安房地产的充足信心并非没有理由。“目前关内消费者很少到宝安来置业,他们甚至会到东莞买房子都不会来宝安,地铁完工等利好因素会使这种局面得以改观。此外是西部通道也将拉动宝安的外销市场,房价也可能会上升。”   
    倪创忠在谈到宝安新中心区时,显得十分的激动:“宝安区政府着力打造‘建设宝安新的城市风景线’的决心使我们对宝安地产的明天更有信心,可以预言,今后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宝安片区当为重头戏。”尽管对于房地产泡沫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但倪创忠却不以为然,他的证据是:从10月至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天骄世家销售了184套,冠城世家销售了136套,泰华明珠销售了85套,11月份还没有结束,销售额已超3亿元。   
    那么对于迟迟没有动工的购物公园南区项目,泰华又有何打算?倪创忠直言不讳地认为该项目是块“宝地”。“其实泰华早在去年就打算开发购物公园南区项目,都由于种种原因都搁浅,并非外界认为的‘遇阻’。就发展商而言,我们是更希望这个项目进程能推后,等到产生片区效应后再进行开发。但是由于国土局的有关规定,我们计划是在今年年底或春节后动工,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投资8000多万。”   
    专注房地产提升竞争力   
    与深圳很多品牌房企不同的是,泰华目前仍然不是上市公司,但是在土地市场化的当今,上市依然是各房企融资以及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其实,泰华曾经“图谋”在香港上市,所有的审批手续几乎已经办妥,因为香港股市的因素而搁浅。之后,泰华也一度企图在国内上市,也因审批手续的烦琐又放了下来。   
    然而倪创忠强调,泰华对上市并不热衷。泰华对资金的需求并不迫切,上不上市都不会影响泰华在招标拍卖会上一掷千金的豪迈,泰华看重的是上市所带来的规范企业管理和提升企业知名度的效应。因为泰华目前所有项目的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收入,泰华的储备土地足够5~7年的开发,每年的销售利润都足够企业正常运转和开辟新市场。那么泰华是否有意向走出深圳,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倪创忠十分坚定地回答:“近几年,泰华仍然在深圳专注房地产开发,而且只要有价格合理的高品质地块,泰华仍旧不会放松!”      
    采访手记      
    泰华是否已经进入一个转折期?更加稳健的步伐是否意味着泰华已经渐失锐气?这一直是记者在采访前一直都想问倪创忠的问题。在深圳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宝安发展商似乎都和深圳的一些品牌发展商之间还是存在某种差距,无论是企业机制、企业文化还是媒体炒作上。   
    但是,当地王仍以其耀眼的光环引得八方发展商觊觎时,泰华却表现出其他品牌发展商难以做到的洒脱和理性,拒绝承受声名之重的泰华恢复其作为商人的本色,也在重复着古老的商业定律:商人,以利润为先。当然,原始的商业动机并不能让真正的目标迷失。“泰华地产,信心保证。”即使在榨干这句话的作秀成分后,我们还是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市场真正需求的东西。   
    老总寄语:   
    •诚信铸就品牌,市场是真正的试金石。
    •泰华地产作为最早提出“土地市场化道路是必由之路”的地产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主体,走市场化的道路,建市民买得起的好宅,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成就了泰华今天的辉煌。
    •面向未来,泰华将继续秉持“科技创新、追求卓越、人文关怀”的开发理念,为把深圳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国际花园城市而不懈追求。在新经济浪潮中,历经多年市场历炼和洗礼的泰华人,会继续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领跑者,为社会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地产作品,来满足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高质素生活的需要。     
 “偏执”的标王之路      
    泰华房地产(中国)有限公司,1991年经批准成立了外商独资(港资)企业,是国家开发一级资质企业,每年上缴国家利税达3000~5000万元。2000年度,在深圳规划国土局举行的深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审中居第4位,2001年度居第5名。   
    与其他发展商不同的是,泰华实际上是伴随着土地市场的开放而成长,泰华的前董事长罗瑞希似乎从来不信“靠关系实行土地扩张”这一套,并且“偏执”地坚决通过招标拍卖来扩大领土。事过境迁,目前泰华的所有员工都不得不以“老板的眼光很准”来概括罗瑞希的高瞻远瞩。泰华拥有足够的财力在招标拍卖会上大展豪迈情怀,据悉,目前泰华的15亿元的银行贷款,主要用于缴清红树湾的地价。尽管外界认为泰华的举动是一种“冒进”,但越来越开放的土地市场其实已经证明,泰华的偏执实际上是一种明智。   
    •1994年,泰华购买了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宝安分局有史以来的第一块招标拍卖地   
    •1996年11月,泰华在宝安香港招商会上购买了总占地面积54950.4平方米的招标土地   
    •1998年5月,泰华公司与深圳益田房地产公司联合竞得了位于福田区的共和世家项目地块,同年的9月,泰华又将深圳市中心区购屋公园南区地块囊入怀中   
    •2000年3月,泰华斥资3.24亿元竞得“宝安地王”,“宝安标王”的称号不胫而走   
    •2001年以14亿元勇夺红树湾两块地王后,泰华升级为“深圳标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