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金三角 谁的同城化 |
客家经济网 2015 年 3 月 7 日 22 时 39 分 47 秒 来源: 时代周报 2014-2-20 14:38:00 |
在改革开放初期,“闽南金三角”作为一个经济词组,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并称,三者的内涵等同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今,尽管厦门大打文艺小清新招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和旅游收入均连年高涨,但厦门、漳州、泉州三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城市发展,却始终无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提并论,“闽南金三角”逐渐没人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沿海经济发展“断裂区”或“塌陷区”的称号。 2013年的福建,GDP首次突破两万亿,其中,厦漳泉三地GDP之和超过1000亿,占五成。厦漳泉同城化在2014年福建两会上,成为热点。同时,福建省政府亦公开表态,支持厦门和平潭(与福州联合)两地分别申报自贸区。 厦漳泉和福莆宁(福州、莆田、宁德)一南一北两个沿海城市群,成为福建经济的“拳头”,辐射福建的内陆三市乃至“后花园”江西,是当下的定位。 漳厦之间的拉锯 而厦漳泉同城化则始于2010年7月,由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欲以闽南为福建的增长极。2011年8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党政联席会议”首次召开,三地市委书记均出席,确定了18个项目,标志着同城化进程正式开始;2012年在漳州召开的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再定下36个项目,同城化框架形成。 两年多来, 54个项目也有不少已经实现。但在各界看来,进展缓慢。 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上确定,第三次党政联席会议将于2013年在泉州召开,但它并未如期进行。目前,该会议仍在准备,直到两日前,相关部门仍然称“不能完全确定时间,也许下周,也许再下周”。 但外界的揣测一直未停息,马年春节长假期间,一则“假新闻”成为网络热点:知名财经作家向小田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出“消息人士称厦门即将调整为直辖市”的内容,尽管向小田很快自行辟谣,但仍然带动了网络上“晋江、石狮将并入厦门,合并升级为直辖市”之类网页的大量转发。 传言并非空穴来风。2014年的福建两会上,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陈昌生建议,在厦漳交界的龙海市划出一片区域,由厦漳两市共建经济合作区。而厦门新机场“翔安机场”的定位,即为“闽南航空枢纽”,其所在的翔安区靠近泉州的县级市晋江和石狮,建成之后,两县级市与厦门的经济联系必定逐年增强,这也是翔安机场规划的题中之义。 2004年,厦门大学一位教授承担的一个课题为“厦漳合并”,当时,厦门希望将漳州下辖的龙海市整个并入厦门,甚至考虑过“吞下”整个漳州市。 厦门2013年GDP已经达到3000亿元,面积为1700平方公里,相比泉州的11015平方公里和漳州的12607平方公里,显得面积狭小,陈昌生认为厦门“20年后就没有(建设)空间了”。 而作为计划单列市,拥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等多项政策支持,又以贸易和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使得厦门经济发展更需要广阔的腹地来支持。 在土地焦虑和腹地需求的推动下,厦门成为厦漳泉同城化最积极的推动者。 拥有广阔土地又希望承接厦门的工业转移和经济带动的漳州,则是最热烈的响应者。2011年确定的首批同城化项目中,厦漳大桥、厦漳海底隧道都是重要的亮点。 但在各方看来,厦门的实际行动与其表现出的态度并不一致。2013年5月建成开通的厦漳大桥,虽将厦漳之间的单程时间缩短为半小时,但自开通至今一直争议不断。单程25元、来回50元的收费标准不但打碎了两市不少市民的“跨城通勤”期待,也使得雄伟的大桥与稀疏的车流形成了一个对比。 而同在2011年即确定为同城化项目的厦漳海底隧道,在漳州方面的连年呼吁下,今年仍然未确定方案开工时间。 “厦门官方希望建成封闭式的隧道,即只有城际轨道、BRT(快速公交)通行,因为担心漳州的私家车如果进来,会让厦门岛本已拥堵的交通更加不堪重负——漳州则相反,希望建开放的隧道”,曾受厦门市政府委托研究厦漳泉同城化课题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师、王燕武博士向时代周报表示。 一位规划界学者则告诉《时代周报》,对厦漳海底隧道,厦门市政府有更深的担忧,该隧道暂定在厦门与漳州最接近处进行连接,按原方案建成,则漳州开发区比目前厦门重点发展的翔安区离厦门本岛还近、通勤更方面,会成为移居厦门本岛外的优选,“至少房价会立马涨得跟翔安差不多”。 城轨之惑 与以上这些问题相比,厦漳泉城际轨道,大约是三地最有共识的同城化项目。该城际轨道亦属于2011年的首批同城化项目,当时规划在2012-2015年间修建一条轨道。 但最终方案几经讨论,亦未确定。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王慧向时代周报表示,她在2013年七月前后受厦门市政府委托,进行“厦漳泉城际轨道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课题研究,今年7月就要交报告了,但城轨方案还未能确定,令她焦急。 从时代周报记者找到的当前城轨地铁规划方案上看,泉州和漳州的站点已基本确定。主要是如何与厦门对接的问题。 此前,多为厦门规划界人士向记者证实,城际轨道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厦门段“是否进岛”上。厦门岛内目前人口数量达到200万,媒体曾报道厦门岛内人口密度超过香港,交通不堪重负。而厦门的“岛内外一体化”即向岛外发展的目标,也需要疏散岛内人口。在此思路之下,厦门坚持城际轨道不进岛,只修建到翔安或集美。而对于泉州和漳州来说,修建城际轨道,就是为了进厦门岛的便利。 “目前开车来往于泉州和厦门岛之间本来就只要一个多小时,漳州到厦门岛只要一小时,坐城际轨道在岛外转汽车,不是更麻烦吗?”一位在厦门工作多年的漳州女律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疑惑。 王慧则表示:同城化,要求两个城市的中心的交通时距(时间距离)在一个小时以内,这是实现在两城通勤的最长有效距离。 随着厦门地铁修建提速,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厦门地铁1号线连接厦门岛和集美区,2号线从海沧区进入岛内,翔安区也将有相应线路。 赵燕青向记者确认:现在就是厦门把地铁线路确定好,漳州和泉州对接哪一条(的岛外站点)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方案。 漳州市政府近日出台的《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显示,漳州市第一条城际轻轨-轨道1号线先导段 (即厦门地铁2号线漳州台投区延伸段)和部分控制性工程,将在2014年底开工建设。 谁来主导之争 在记者看到的官方资料中,“厦漳泉”、“厦泉漳龙”、“泉厦漳”等词语不分时间先后均多次出现。对此,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青无奈地表示:“用哪个称号,主要看我们是跟谁开会了。” 厦泉漳城市联盟(在泉州或称为“泉厦漳”)的提法先于厦漳泉同城化数年,为其前身。升级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三地的合作,而称呼的多种的变化,也体现了同城化中各城市无法回避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难度。 厦门与泉州之间,从“区号同城”开始即产生了分歧。 区号同城同样为2011年确定的首批同城化项目,其内容为推动三市电话号码升位并网,统一区号;推动各电信运营商业务套餐改革,逐步降低资费,合理调整三市间电话资费,逐步统一区内电话资费标准。 但至今,三地仍使用原来的号码。一位参加三地同城化会议的人士向时代周报描述了会议的场景:泉州主张按照人口多寡确定区号,泉州800万人,厦门300万人,无疑应采用泉州区号;而厦门作为“龙头”城市,并不认同该观点。上述参会人士表示:区号统一并不是技术问题,很多三地不断争论、无法妥协的问题在他看来,其实都不过是鸡毛蒜皮。 表面的无谓之争背后,则是泉州对厦门“龙头老大”地位的不认同。 “泉州和厦门,是‘土豪’和‘权贵’的关系”,一位熟悉泉州政经情况的泉州国有单位资深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感慨,泉州GDP连年居福建榜首,2013年为5250亿,“一直是厦门和漳州的总和”;而泉州的实体经济实力强大,更是厦门无法相比的,“泉州年年都申请升级为副省级城市,或者市长由副省级官员兼任,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支持”。泉州一直认为自己更适合主导同城化,而厦门的级别优势,更让泉州官方产生“以小欺大”之感。 厦门的总部经济,也让泉州认为“厦门得了泉州不少好处”。由于厦门作为特区税率较低,并在2012年出台《厦门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发展总部经济,泉州一些著名服装企业如安踏、九牧王、七匹狼等先后将总部迁至厦门。 上述资深人士认为泉州主要在宣传自身形象上应当多学习厦门:直到不久前,在几大旅游网站上搜索“泉州机场”,都不能显示“泉州晋江机场”。今年,泉州作为中国城市代表,全力举办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并得到某运动品牌资助,其宣传广告出现在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市政府很欣赏这个做法”,上述资深人士表示。 文化方面的交往,也让泉州民间亦有不赞成同城化的心态。泉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建中表示,“厦门原本只是个小渔村,捡了一些泉州顾不过来的文化内容”,南音、博饼原本是泉州的文化遗产,厦门用现代化手段包装之后大加宣传,使得外界都以为是厦门的特色,不太合适。对此,厦门大学规划系教授马武定则认为应当以欧美的关系来看厦门对闽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欧洲多少年了?300百年前才有的美国。” 陈建中认为,其实不论厦漳泉哪一地,都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不分彼此地发展和对台湾、海外弘扬闽南文化,才是更重要的。厦门不应当过分关注自己的强势地位和利益,作为主导同城化的一方,尽量使三地利益分配平衡才能实现同城化和闽南人内部的良好沟通和隔阂消弭。 王燕武认为厦门的优势确实在逐渐减弱:厦门的定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但服务业发展本身应该建立在第二产业发达的基础之上。对此,福建省政府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向时代周报坦陈:厦门和泉州在经济上的互补性的确不强,但两地政府不应当将眼光局限于财税收入方面,应当想好发展形成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 “厦门在经济总量方面虽然不如泉州,但就人均GDP来看,则是远远超过泉州的。厦门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泉州和漳州的收入总和。厦门还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以及金融、服务业等多方面发展都优于泉州,两城若能互相配合,仍可以相互带动。”朱四海说,“厦门应当在基础设施、交通建设中加大投入,真正承担起”龙头老大“的责任,而泉州和漳州则应当各退一步,做好配角。只有厦门官方抛弃”岛城“思维,泉州和漳州降低急切的对当下利益的关注,三座城市均把闽南三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同城化的发展才能顺利。” 王燕武也表示,闽南金三角目前面临的是厦深铁路开通后广州和深圳在人才和工厂设址方面的竞争,以及上海港、宁波港在港口方面的直接竞争。“短期各自作出牺牲,使闽南能够作为一个联系紧密、分工合理的整体,才有实力对外竞争,利益才是最大的。”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