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话 >> 其它方言综述 >> 沪上年轻父母遇新问题:小囡囡不会讲上海话
客家话
客家话综述 | 其它方言综述
沪上年轻父母遇新问题:小囡囡不会讲上海话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5 日 19 时 40 分 29 秒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5-1-14 19:46:16

    沪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遇到了一个新 问题:阿拉的小囡勿会讲上海话了!因为平日里大家说的、写的标准用语都是普通话。从幼儿园开始,便提倡讲普通话;电视、电台里除了“老娘舅们”几乎都不讲上海话。想在上海学到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竟成了一件难事。于是小孩子口里“花”“虾”不分,“洋泾浜”版上海话愁煞了一些年轻父母。小囡讲“洋泾浜”上海话让你担忧吗?你觉得现在说上海话需要从小抓起吗? 
  上海普通话VS普通上海话 
  □周倩56岁退休教师 
  我们这些老教师小时候没有好好受过普通话的培训,讲出来的普通话很多都是按着上海话的发音翻译过去的。前几年要求必须通过普通话资格考试才能继续当教师,那段时间我们这帮老教师重新从汉语拼音学起,太辛苦了。虽然后来总算及格了,但我的普通话仍然被女儿笑称为上海普通话。 
  我的那些学生可不一样,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讲普通话。这个其实并没有错,但是我发现他们对上海话的生疏已超过了我的想象,我下课的时候偶尔用几句“侬好口伐”,小朋友们一时都反应不过来,两句“诶可以” 
  后忍不住接口普通话。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说小了,上海话是孩子将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比英语实用多了。说大了,毕竟上海话是我们的一方方言,要趁不肯讲上海话的孩子尚不多的时候,极力普及一下。 
  难道要等到他们长大或有了孩子,才学上海话。这种“补课”不仅累人,且收效甚微。所以还不如从小给他们一点上海话的环境,在家里讲讲上海话,看看沪语节目,把上海话保存在他们的小脑子里,哪怕是“洋泾浜”也好。否则发展下去真要成为“只会听、不会讲上海话”的上海人了。 
  不能断了这根链 
  □方萍30岁教师 
  还记得开学时,我们班搞了一次主题活动。其中有一个即兴表演的节目,是为《大话西游》里那段经典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用上海话配音。本来这只是我设计的一个很普通的节目,可结果发现,同学们的配音五花八门,惹得全班笑成了一团。只有少数同学把“曾经”翻为“老早点”。最好笑的就是“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当有个同学把它翻为“帮格革小姑娘讲我老欢喜侬”,全班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仔细一琢磨,的确是这样的,在上海话里,我们是不说“女孩”,也不说“爱”的,硬把它们发成上海话的读音,其实是一种不地道的洋泾浜说法。 
  同学们才十五六岁,可平时已经很少听到他们相互间用方言对话了,他们从小就被要求“请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年轻的父母会为了锻炼孩子的普通话而刻意不用方言和他们交流,甚至爷爷奶奶也会学着孩子们的腔调,说起了洋泾浜普通话。一时间,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里缺乏了接触方言的条件,学习正宗的方言对他们来说是投师无门啊。 
  班上还有一个同学,据说从小是在石库门里长大,受了周围老人的影响,学会了一口地道的本地话,他一开口,就是一个十足的上海“小克勒”。每次班级活动,他都会准备一个用上海方言表演的节目,他的节目总是我们班的拳头产品。他也因此在班级里有了众多“粉丝”。 
  现在,会讲一口标准上海话的小朋友已经越来越难得了,方言文化日渐淡薄。这种口耳相传的文化只能通过人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际运用才能传承下去。这根文化的传播链切不能在我们身上断掉。所以,把上海方言传给下一代应该是我们的责任。虽然我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但是,我一定不会放弃对他的方言教育。 
  方言退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张小姐24岁公司职员 
  现在能说上海话的机会已越来越少了。上大学的第一天,导师便要求我们统一使用普通话,哪怕是两个上海人在一起也不能用方言开小会。工作以后,连老板都不是上海人,方言远远没有英语操练得纯熟。可是我也没有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回到家里,我还是一样可以用方言跟家人交谈,说得少并不等于不会说嘛。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各式各样的方言说到底其实是因为交流不畅而引起的,随着各地之间的阻隔被日渐打通,各种文化都在交流之中。在国内,是各地通行的普通话打破了各自坚守的方言阵地,在国际上,英语正在起着一种世界通行语言的作用。使用通行语言是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退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实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方言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小孩比起我们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学校里,在影视作品当中,接触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外语的使用也超过方言,现在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的外语教育,有的甚至更早,听三岁小孩讲“I’msorry”、“Goodmorning”是不稀奇的,要是“邪气”、“交关”等字眼从他们嘴里冒出来倒还真新鲜。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非要让孩子们学习标准上海方言无异于和他们探讨“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是不合时宜也是没有必要的。


    来源: 新闻晨报   编辑: 欧阳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