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话 >> 其它方言综述 >> 粤语流行音乐的兴衰
客家话
客家话综述 | 其它方言综述
粤语流行音乐的兴衰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5 日 18 时 9 分 59 秒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 祁琦   2008-3-11 18:16:42

 

 

 

 

 

 

 

 

 

    序 幕:
    许冠杰让粤语流行歌传唱
  
    由于早期香港的酒吧、夜总会等高级娱乐场所以外国人为消费主体,华人中只有少数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这类消费,所以,当时的娱乐场所歌手都以唱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为主。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歌手包括祖•尊尼亚、黎爱莲和泰迪•罗宾等。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香港粤语电影蓬勃发展,并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有许多粤语电影在东南亚也大受欢迎。当时的电影演员谭炳文、邓寄尘、郑君绵等人都曾推出过粤语唱片。但是当时的粤语歌曲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演唱粤语歌曲也只是当时电影演员的“兼职”。再加上当时的粤语歌曲都是以粤剧唱腔为主的,不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市井”和“陈旧”是当时的年轻人对粤语歌曲的评价,他们依旧偏爱英文歌曲与国语歌曲。上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歌手有意无意开始迎合年轻人,也流传下来一些经典歌曲,如“粤曲王子”郑锦昌的《禅院钟声》、《唐山大兄》、《几度夕阳红》等,而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但都主要是电影插曲。
    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视剧开始流行,同时也推动了粤语歌曲的成长。1974年,从未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仙杜拉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这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由顾嘉辉谱写的优美旋律加上由叶绍德填写的文雅歌词,使这首歌在当时广为传唱。而由许冠杰演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当时由许冠文和许冠杰两兄弟主持的香港无线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广受港人喜爱。后来,两兄弟到世界各地旅游,触发了思乡之情,回港后许冠文写了《铁塔凌云》的歌词,许冠杰谱曲并用粤语演唱。这首歌在新一辑的“双星报喜”节目中播出后获得空前好评,大受观众欢迎。其他歌手见状也纷纷改变歌路,其中包括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等。
    许冠杰在1974年推出的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而他在1978年推出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则标志着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社会价值观在此时也发生改变,人们开始认为并不是只有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品位的体现。
  
    辉 煌:
    谭咏麟与“四大天王”
    创造全盛时期
  
    由许冠杰带来的粤语歌曲狂风在上世纪80年代刮得最猛烈,这也是粤语流行音乐的全盛时期。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三位歌手雄霸当时的香港乐坛,他们的《第一滴泪》、《迷惑我》、《妖女》等唱片都是“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的展览品,被歌迷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三人不但歌艺突出,形象和台风也别具特色,广受歌迷追捧。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关正杰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倩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Beyond、达明一派、草蜢等都在乐坛大放异彩,使得这个时期的粤语流行乐坛百花齐放。
    上世纪90年代,被媒体称为“四大天王”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异军突起,以绝对的“王者”地位称霸当时的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出现男歌手主导乐坛的现象。女歌手的声势虽然比不上“四大天王”,王菲、郑秀文等人却也不乏人数众多的歌迷群。此时,香港乐坛重包装不重实力的现象开始萌芽,到了90年代末期越演越烈,加上唱片公司和电子传媒只重视市场和包装而不再重视音乐创作,导致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
  
    衰 落:
    音乐人才青黄不接
    难出佼佼者
  
    跨入21世纪后,粤语流行音乐已经开始在挣扎中生存,一方面,不仅张学友、王菲、黎明、郭富城、郑秀文等歌手逐渐淡出乐坛,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黄■、林振强等歌手和音乐人的离世,也对粤语流行乐坛造成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香港乐坛缺乏创作人才,不能以优秀的歌曲打开市场,唱片公司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包装上,让香港乐坛陷入只重视市场和包装的深渊。此时,大量徒有其表但实力平庸的歌手涌现,当红人气组合Twins正是这时期出现的佼佼者。因缺乏优秀的粤语歌曲和歌手,粤语流行音乐正急速衰落。(本报记者 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