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客家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综述
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6 月 24 日 14 时 48 分 47 秒  
来源: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网站   2016-6-12 21:34:22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体制更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提升、发展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这一过程中,文化与经济并列发展,二者间关系变得愈发紧密,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实质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其一,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性质,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其二,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既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三,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者协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在从物质经济、时间经济向非物质经济、空间经济转化。恰如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品和装饰品,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文化繁荣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先进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树立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新常态下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
    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保证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转型认同。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作为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上层建筑,首要功能就是为国家和政府赖以生存发展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依据。经济转型升级得以顺利实现,一个必要条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认可。经济转型期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也是利益博弈敏感期。在这样的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转型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增强经济转型认同,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要素渗透到经济中,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已经不再是经济的外生因素而成为内生因素,为经济带来显而易见的直接利益。文化相关产业已经从经济边缘走向核心,不仅成为各国抗击经济衰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且已发展为各国政治和文化竞争的主导力量。
    在英国,当前创意产业每小时为英国贡献800万英镑的经济价值,一年能达到714亿英镑,它已成为英国经济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澳大利亚,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变革的先锋,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很多经济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体验经济”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底和2016年初就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布的两份报告显示,在2013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收总额已远超通信业,达2.25万亿美元,同时创造了占世界就业总人口1%的就业岗位。就中国而言,2010年中国开始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领跑全球文化产品贸易出口。通过“以文化为引领的价值链的无限延伸和以创意为驱动的产业链的无限增值”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纵观国内外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要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解决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各个阶层、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观念上的差异。而价值系统是文化的内核,在文化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可以共享一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各个阶层、群体之间就有了进行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的共同标准,使经济主体行为及其规范主动适应群体价值,对经济主体形成激励,缓解或避免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同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的矛盾。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经济转型带来的道德风险,规范了经济主体行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之所以无法持续,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文化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科技文化的进步促进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创客等科技文化热词不断出现,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和互联网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纵深发展时期,正逐渐成为推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实现文化繁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文化观念的变革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世道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保证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借助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带动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继续保持对外文化贸易优势,创新文化贸易方式,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需求,完善并借助“一带一路”文化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改善文化服务贸易薄弱局面,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经济体输出中国的文化产业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立足文化科技融合,推动各方面创新发展,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创新意识,营造促进创新的良好社会生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支持体系和制度安排,实现好协同、聚集、提升和优化的资源配置效应。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产业链条,加速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文化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发挥文化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驱动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