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教育综述 >> 教育:河源后发原动力
客家教育概要
客家地区大学教育 | 客家地区职业教育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 客家家庭教育 | 客家教育综述
教育:河源后发原动力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21 日 12 时 13 分 33 秒  
来源: 河源日报 作者:黄春胜   2008-1-9 11:34:44
    “后发河源,先发教育”,这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呈现出快速、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高考成绩实现了新突破。河职院新校区、市技工学校等一大批教育重点工程圆满完成。经过我市各级各界的努力,我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
    「河职院新校区建设创造“河源速度”」
    河职院学工处的吴老师2004年8月份刚到河职院新校区工作时,她和另外两个女老师一起住在学院教学楼5楼的一间教室里。教室用木板隔成三个小单间,一个单间就是老师们的宿舍。“那时我们同住一个教室的三个老师,一到晚上就隔着木板聊天,每天得排队在公共卫生间洗澡。”吴老师说,那时8路公共汽车还能直接从学院饭堂门口经过,最后一班车的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有一次她和其他两位同事加班到晚上7点钟,错过了8路车的时间,因有急事要去市区,可恰碰上下倾盆大雨,让初到河源的她们无所适从。为了尽快赶到市区,三位老师冒着大雨拦了一辆过往的农用车,花了30元钱赶到市区。随着学院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2006年3月,学院的老师搬进了崭新的学府花园的教师公寓,“隔着木板对话”的宿舍生活也画上句号,老师、学生们可以随时出入市区。
    吴老师眼里的“变化”正是河源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广东老隆师范学校,2001年升格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职院新校区首期工程于2004年3月3日正式动工,学院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共投资1.8亿元,其中社会各界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经过6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8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和6万平方米的绿化、7万平方米的市政设施,创造了6个月平地起高楼的“河源速度”。新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
    短短三年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我市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技能改变人生」
    邓勇超2001年毕业于市技工学校,在学校的推荐下,到广州市一家大型企业就业。凭着精湛的技能和自身的努力,他很快就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志向远大的他不甘心一辈子为别人打工,2002年辞职到深圳华强北路远望数码城开了一间小小的手机维修店,凭着技术好的口碑,逐渐在华强北打开了局面。经过几年的努力,邓勇超在深圳华强北路远望数码城开了18家手机维修店,在龙岗区开了两家手机生产企业。短短的几年时间,资产已达几千万元,拥有手机生产企业2家,销售和售后服务子公司18家。
    邓勇超的成功诠释了“技能改变人生”。
    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市民就业,解决我市工业化进程中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技工学校办学,加大投入、加大建设,努力将市技工学校打造成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新校区自2005年2月打下第一根桩,到2005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半年时间实现平地起高楼,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我市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办学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所?穴含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雪,在校生达2.2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
    「农村娃上小学初中免书费」
    紫金县瓦溪镇椒坑村村民曾环强的3个儿女分别在瓦溪中学和椒坑小学上初中和小学。2007年9月份开学后,曾环强不再需要为3个孩子上学交学费“伤脑筋”了。“2006年以前,我要同时供3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一到9月份开学我便开始为3个孩子的学费、书本费犯愁,现在不用缴纳学杂费和书本费,我感觉轻松了很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了。”曾环强说。
    从2007年秋季起,在我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的基础上,免收书费,农村的孩子将真正享受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据初步测算,我市2007年有40多万的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费,一学年免收书费总额5600多万元。 
    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6至2007学年全市共有44.2万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29万人、初中生15.2万人)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全学年免学杂费总额约为1.6亿元,其中有10.4万人(其中小学生72991人、初中生31281人)享受“两免一补”待遇,省财政给予免书费和补助生活费金额1918.6万元,保证河源市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 
    2007年我市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免收书本费。实施免书费政策后,农村小学生一学年可免书费100元,农村初中生一学年可免书费180元。
    源城区光明学校是河源建市后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学校。退休干部陈集珍1994年在光明路自家的住宅办起了光明初级小学,学校开办初招收学生49名。13年来,学校健康地成长壮大,从办学初的49名学生、3名教师、200平方米校舍,发展到现在的5100多学生,教职员工近400人,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成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普九”、“普高”、“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河源市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基地。
    建市初期,我市民办教育主要以民办幼儿园为主,1988年有民办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5362人。至2007年,全市共有民办学校234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162所;其中幼儿园228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156所;民办学校6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6所。
    「5年投入28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至2011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85%,新增学位7.2万个 
    在未来5年,我市将投入资金28亿元,新增高中阶段学位7.2万个,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   
    去年7月20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到市教育局和市直各学校调研并强调,后发河源必须先发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8月1日至2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带领河源党政考察团,赴梅州学习考察教育发展情况。8月2日下午,河源党政考察团从梅州考察返回龙川后,召开了全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的口号,进一步明确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确保完成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10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五年河源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
    针对上述目标,市委、市政府投入28亿元用于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充实。其中,新增高中阶段教师5200名,新增学位7.2万个,市区新建2所中职学校,紫金县新建1所技工学校,紫金、龙川、东源各新建1所普通高中,扩建市属和各县区现有中职学校,扩建市属现有高中及其他各县区普通高中。
    来自市教育局的资料显示,“八五”期间,是河源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稳定期。“九五”期间,“普九”任务完成。2000年,全市有完全中学35所,高级中学2所,456个教学班,在校生27259人,比建市初期增加17275人。“十五”期间,是河源市普通高中发展的快速时期。2005年,全市有完全中学26所,高级中学14所,920个教学班,比“九五”期间增加464个,在校生50476人,比“九五”期间增加23217人,普通高中毛入率31.8%,比“九五”期间提高18.4%。“十一五”期间,河源市普通高中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普及时期。至2007年底,全市有优质普通高中学校26所(其中省一级学校7所,市一级学校19所),比1988年增加26所,优质学位达到85%以上。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工程。目前,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15所,市一级优质学校71所,市一级幼儿园16所。2006年,我市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和66.9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7.39%,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1.47、10.92、31.26个百分点。
     「后发河源 先发教育」
    在新一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后发河源怎么才能崛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支撑。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我们的发展才能有后劲。
    去年7月20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到市教育局和市直各学校,就河源市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强调,后发河源必须先发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
    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发展教育的攻坚战,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5年,我市将投入资金28亿元,新增高中阶段学位7.2万个,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给我市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山区市,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不断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于我市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长远工程,教育的发展作用于城市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除了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外,很大程度取决于市民受教育的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的支撑。“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正说明市委、市政府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去年8月1日至2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率我市党政考察团考察梅州教育工作。考察中,陈建华指出,梅州办教育成绩斐然,在全省山区市中可谓是“一枝独秀”,梅州办教育的经验对河源最有用。河源要学梅州经验,奋起直追,举全市之力大办教育、办好教育。 
    20年点击
    ■1989年,全市各县区实行“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教育体制改革,群众集资办校的热情空前高涨。
    ■1994年,全市第一所私立学校——光明学校创建。建市初期,我市民办教育主要以民办幼儿园为主,1988年有民办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5362人。至2007年,全市共有民办学校234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162所;其中幼儿园228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156所;民办学校6所,比建市初期增加了6所。
    ■1998年,紫金县开展的“目标异步教学法”和“学问探法”两个专题向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立项,填补了河源市教育科研无立项的空白。
    ■2000年市元旦音乐会,下城小学合唱队与深圳交响乐团同台演出,合唱节目《祖国您好》获文化部银奖。
    ■2001年,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原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9月,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河源市“百名青年骨干教师”首期培训班在市二小开班。
    ■2003年,河源市第二小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河源市直学校实现省一级学校零的突破。
    ■2003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河源市第二小学为“广东省先进集体”。
    ■2003年,龙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3年,中国人才研究会二十一世纪人才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将我市连平县忠信中学列为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
    ■2003年,河源市第一中学由完全中学改制为初级中学。
    ■2003年,我市全面完成了93所中小学实验室的“改薄”任务?熏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了省的要求。
    ■2004年,河源中学通过了“省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
    ■2005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河源教育发展论坛”。
    ■2005年,省教育厅公布“我为南粤添光彩”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成果评选结果,我市共有20件作品获奖,是获奖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市教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全省仅有6个市获得此奖)。
    ■2006年,龙川县第一中学(田径)、龙川县铁场中心小学(田径)、东源中学(田径)、连平县第一小学(乒乓球)、市二小(乒乓球)等5所学校被命名为2006年-2009年度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龙川县第一中学还被命名为“北京市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
    ■2006年,市教育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1—2005年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2006年,河源中学、龙川一中、紫金中学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评估验收。
    ■2007年秋季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书本费,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据初步测算,我市2007年有40多万的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费,一学年免收书费总额5600多万元。
    ■2007年12月,河源中学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