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地区大学教育 | 客家地区职业教育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 客家家庭教育 | 客家教育综述 |
“教授村”与梅花精神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1 月 27 日 12 时 13 分 49 秒 来源: 梅州网 陈其旭 2009-11-12 12:17:18 |
听说丰顺县最北部的砂田镇出了个“教授村”,我便专程到“教授村”看看。进村途中,砂田镇党委李书记介绍,“教授村”其实是砂田镇的黄花村,坐落在粤东第一峰铜鼓嶂下。该村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了30多位正副教授,年长一辈的有华南理工大学数力系主任、教授李铭,韶关教育学院李雪平、李国威副教授等人,年轻一辈的有华中工业大学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教授李德华,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所研究员李工宝,美国麻省理工哲学博士李工勤等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因此,黄花村的名字人们反而有点陌生。 早在科举制度末期,这个只有四五百人的村子就中了三个秀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三人考上大学,至五六十年代,先后有四人被评为教授。李国平教授还是我国最早的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是我国函数论、数学物理与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倡导人之一。他六十年如一日地治学,撰写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有18部专著,主编有《函数论丛书》、《数学物理丛书》和《系统科学丛书》,还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国内外发行的数理科学学术刊物《数学物理学报》。为此,上世纪中期就有“北有苏步青,南有李国平”的美誉。 时值孟夏,梅花绽放的时节已过,去“教授村”的水泥村道两旁也仿佛没见到梅树。我突发奇想,“教授村”贤才辈出,他们是先天聪慧,智力过人,还是自强不息,像隆冬的梅花一样,不为土地贫瘠所左右,不惧霜雪所欺压,在寒风中绽放不屈的信念?对此,我没有确切的答案,然而我却想起1993年孟夏到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实习时拜访李国平教授的情景。 武汉大学地处武昌的珞珈山,背连东湖。征得李国平教授的同意后,我便在珞珈山一片平缓的山坡上找到李教授居住的小院子。 李国平教授工数理生(物)文,涉域广深,卓尔不群。他言谈亲切、和蔼,令人如沐春风。在向李教授请教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他那崇尚实际、不喜空谈的实干精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积极提倡数学与其他科学技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共同发展。他所提出一种现在常被形象地称为“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的科学设想,至今仍为人们称道。交谈中,李教授还介绍了他的诗词创作历程。并在临别时赠送了《国平诗词三百首》和《李国平诗词选》等书。李国平教授喜梅,他的书斋叫梅香斋,他编辑出版的词集叫《梅香斋词》。他晚年尤喜梅花,所画的梅花叫“带易经信息梅花图”,他用梅花寄意的诗词更让人过目难忘。如“正是腊梅初吐,渐散一江晨雾。惆怅待春来,却见微微小雨。可数、可数。转眼隆冬便去。”(《如梦令》)“老来乐事在忘身,欢喜京华会万人。岂有文章惊海内,全凭青眼作阳春。梅花雨后香犹淡,麦草风前色愈新。无限江山无限感,一枝端为拂轻尘。”(《出席科技大会记者索诗以此应之》)“与君本有百年期,岁岁相亲两鬓丝。月淡星繁舒倩影,香清风细暖琼枝。看花和雪心难静,捧土培根志不移。莫怯阴阳羞独醒,明朝桃李更能奇。”(《读陆游山亭观梅一律用其韵赠内》) 出于对“教授村”的崇敬,我多次查找“教授村”的历史沿革、人文状况,并想从李铭、李雪平、李国威等教授的诗作中进一步了解“教授村”。李铭教授的“……蔼蔼此中人,耕读复勤笃”描绘了村民的勤奋与好学;李国威副教授的“时势艰难志气高,辛勤日夜益良多,经纶满腹祈酬愿,盼上青云唱凯歌”唱出村民志气和期盼;李雪平副教授的“乱枝理就添新土,心波上逐彩云齐”诉说其追求知识的执著和远大理想。 今年6月中旬,在市委刘日知书记的提议下,市委宣传部与《梅州日报》举办“梅花与梅州”的征文,又勾起了“教授村”给我的印象和对李国平教授的怀念,同时,也想借此机会探索“教授村”与梅花精神是否有些关联。 从表面上看,“教授村”与梅花精神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我们细加体味,便会觉得“教授村”正是梅花精神的必然产物,它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梅花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一是有梅花的傲骨,虽然地方偏僻,客观环境差,“教授村”人却能正视现实,不怨天尤人;二是深谙“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即使环境再艰苦,时势再艰难,仍不甘人后,坚持“耕读复勤笃”;三是恋梅情结浓。以诗咏梅,以笔写梅,以梅入画的作品数不胜数,更多的是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怀念和歌唱。 “教授村”是梅州的“教授村”。梅州的“教授村”——黄花村,仿佛让我看到梅花精神在村中薪火相传。“教授村”之所以人才辈出,不正是梅花精神在“教授村”生根发芽喜结的硕果吗?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