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闽南地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1986:地改市催生“泉州模式”(图)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1986:地改市催生“泉州模式”(图)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6 日 12 时 53 分 53 秒  
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2009-9-24 8:58:00

 

    本报记者 曾绍洋 孙灿芬


    “估衣摊”、小作坊、联户经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的民间经济在泉州一些乡镇蹒跚起步。秉承“爱拼敢赢”的固有性格,泉州人凭借“活、和、创、韧”的精神品质,打造出了中国沿海经济三大模式之一的“泉州模式”。1986年,这一模式在泉州地改市一周年之后正式提出,成为当年世人瞩目的一件大事。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改设鲤城区。同年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翌年元旦,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月4日—9日,政协泉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延续原届次)举行市管县新体制后首届会议。1月6日—9日,泉州市第十届(延续原届次)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2006年4月,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1986年1月6日被正式确定为泉州撤地设市起始纪念日。

  撤地设市,为改革开放之后的泉州人打造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更为泉州总结已有发展经验、探索新的奋起之路,创造提供了良好契机。1986年10月15日—18日,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华东管理学会的年会上,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苏东水正式提出了“泉州模式”。

  “泉州模式”发端何处?早在1978年,晋江陈埭就采取“联户集资”的形式创办乡镇企业,陈埭镇的20张集体企业牌照,被190多家联户集资企业挂户。1979年,侯炳辉和他的7个伙伴,拿出10500元,在南安洪濑镇东街低矮的小平房里,办起了洪濑鞋帽厂,这是泉州乃至福建第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此后,泉州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生产的“国产小洋货”风靡一时。

  发展大潮中的故事很多,就让我们撷取其中一朵浪花。晋江安海的许连捷原先在自己家里开办服装加工厂。l984年11月,镇上的通用机器厂的技术员杨荣春来到厂里,闲聊中向他介绍了卫生巾。经过几昼夜思索,许连捷决定转行。1985年,施文博、许连捷和老乡杨荣春、洪青山共同集资l36万元,创立了恒安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妇女卫生巾生产企业之一。很快,从香港购进的第一条生产线安装完毕,招聘进厂的l00多名工人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第一批产品下线了。经过最初的“羞羞答答”,公司的产品很快就被市场接受,订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

  创新、创造、创业,类似的故事在泉州这片热土上不断上演。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个了不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泉州企业家先人一步的果敢与智慧。

  作为泉州人,苏东水教授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在三年的时间内他先后8次回家乡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并最终提出了“泉州模式”。他指出,“泉州模式”具有五个基本特点: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经营道路、侨洋式的生产条件、灵活的经济管理和地、亲、文、商、神“五缘”经济网络关系。“泉州模式”首次提出了市场经济、股份制和国际化经济等观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实践的先河。许多专家学者据此把它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称为中国沿海经济三大模式。

  20年弹指一挥间。2006年,泉州举行庆祝地改市20周年“辉煌泉州•活力泉州”论坛大会。作为“泉州模式”的提出者,苏东水在大会上以专家的角度,向来宾介绍了泉州二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这一年,苏东水在《再论“泉州模式”》一文中,总结出当前“泉州模式”的新特点:发达的集群经济、特色的县域经济、活力的品牌经济、发展的创新经济和新型的文化经济。

  从1985年的25.16亿元,到2008年的2700亿元,20多年里,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07.3倍,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回顾历史,在过去这30几年的发展急行军中,在泉州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的辉煌中,1986年的地改市和“泉州模式”的催生,正是这段发展轨迹中的一次跃升,为泉州注入了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