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再论“泉州模式”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6 日 12 时 50 分 15 秒  
来源: 《福建论坛》 作者:苏东水   2007-10-15 10:06:00

    摘  要:泉州模式作为泉州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不仅符合当时的经济特点,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也涌现出许多新特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文化价值。当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泉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应该采取对策加以完善。
    关键词:泉州模式;文化价值;发展战略;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6 08-0004-06  
    作者简介:苏东水(1932-),福建泉州人,现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东方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产业经济学和东方管理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迅猛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些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比较突出的有以发达的私营经济著称的温州模式,以乡镇企业闻名的苏南模式,还有就是我在198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泉州模式”。20年过去了,回顾20年前由我提出的“泉州模式”并进而总结这二十年来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和新特点,不禁心潮澎湃,让我深感“泉州模式”在泉州乃至全国和世界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一、“泉州模式”的重要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二十年前的1986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出于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我本人3年近8次实地调查调研和访问,以及由我任会长的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在泉州市举行经济年会的广泛探讨,从理论上第一次在全国提出了“泉州模式”并论证了泉州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小”“专”“活”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五个基本特点:“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经营道路”、“侨洋式的生产条件”、“灵活的经济管理”和“地、亲、文、商、神‘五缘’经济网络关系”。
    上述观点作为论文《泉州模式的经济特点与意义》首先发表在1986年的《复旦学报》上,后来汇集在专著《泉州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作为国内首次总结泉州经济发展特点的“泉州模式”论文和首部全面研究泉州市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据此把泉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列称为中国沿海经济三大模式,各地政府官员也纷纷到泉州取经,取得了重大的宣传效应和经济文化价值。泉州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泉州模式”,在多次场合宣传和介绍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对家乡的重大贡献。
    综观这二十年来泉州民营经济的大踏步发展和理论界关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模式的讨论,我们当年提出的泉州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检验下依旧闪耀着其特有的光芒,泉州模式历史地、公正地肯定其所走的道路是符合当今国情、侨情、乡情的;其拼搏而得到的结论,昭示了凡“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即有成功希望。具体来说,泉州模式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体现如下:
    1、泉州模式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和国际化经济等观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实践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理论内涵。早在1986年,我们就提出了“泉州乡镇企业经济形式,是我国封闭型经济转为外向型市场经济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争议市场经济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但是我们早在1986年就在宣传泉州的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并且明确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任务”。泉州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传统和基础,现在流通搞得比较活,只要从上至下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瞄准国际市场,一个外向型的泉州乡镇市场经济就会在改革和开放中进一步得到发展。我们在1986年还首先提出乡镇企业要“树立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观念”,总结了泉州乡镇企业经营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面向全国市场”,这种国际化经营道路是乡镇经济的必由之路。二十年来泉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分证明了当年提出的泉州模式的理论科学性。泉州模式根植于泉州经济的土壤,反映了泉州经济的社会现实,同时这条改革开放的国际化路子也是适合全国乡镇企业的,这也正是泉州模式的生命力所在。
    2、泉州模式所提出的“五缘”网络和侨洋式的生产条件包含了祖国统一的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五缘文化”是我在承接《泉州发展战略研究》这一课题时提出的,当年考虑到泉州与台湾一水相隔,相同的人文归属感促使许多台湾乡亲来泉投资,我们就把这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神缘相系,渊源深厚的现象概括为“五缘”经济文化网络和“侨洋式的生产条件”。所谓“五缘”网络就是指通过地缘、亲缘、文缘、商缘和神缘达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由我开创的东方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在理念之一。“五缘”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汲取道家“六亲和睦”的观念,以儒家的“五伦”伦理为理论根据,结合泉州和闽南的改革开放实践,立足现实、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总结,是闽南文化的升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缘”文化也是海峡两岸人们同根同缘,不可分割的见证,是两岸人民亲密往来的脐带和纽带,也是维系台湾与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以五缘为重要特征的闽南文化作为入台的闽南移民怀念故土不忘祖先的表达方式,在台湾被完整传承和保护下来,融入到百姓日常的生活中去。通过五缘文化的提出,我们更加体会到保护和发展以“五缘”文化为特征的闽南文化,也是保护海峡两岸统一的根基,对于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和经济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当五缘文化成为一种巨大的文化资源时,就能对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文化的凝聚力和经济的驱动力能够组合成一种具有爆发性的“文化力”。在发展两岸关系和促进两岸统一问题上,它将起到巨大的聚合作用。
    3、泉州模式提出的灵活的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泉州乡镇企业当年的起步是以“小”、“专”、“活”、“广”为主要特点的。“小”就是小企业、小商品、小项目,但是这却是个“大市场”,可以带来“大创汇”、“大产值”和“大网络”。“专”是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市场。今天所谓的泉州鞋业集群等就是当年的专业化市场的产物。所以专业化带来的是大的支柱产业和泉州制造的大的名气。“活”,即先找市、以贸开路,以销定产和搞活销售。在这些灵活的管理方式中,二十年来,泉州的许多品牌企业在世界各地布满了销售网络,使得泉州的运动鞋、铁观音、雨伞等产品畅销全球。“广”就是生产门类广,经济形式多种多样。这是跟泉州当时的小商品经济有关的,现在的泉州经济更多地表现为由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逐步向船舶和化工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而拓宽的是门类,但是转变的是经济增长方式,泉州模式的这些经济管理特点在当今的许多企业管理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其管理价值所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模式作为泉州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不仅符合当时的经济特点,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泉州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坚持大胆创新,爱拼才会赢的成果。历史证明泉州模式是正确的、有效的。泉州模式走出了一条靠市场创造现实社会生产力的成功之路;泉州模式走出了一条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之路;泉州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外引内联,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界联合的成功之路;泉州模式走出了一条国富、村富、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泉州模式也将走出通过“五缘”网络实现祖国统一的成功之路。
    二、当前“泉州模式”的新特点
    二十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泉州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发展,也涌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文化价值,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的集群经济。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积聚经济,(2)专业化分包,(3)创新环境,(4)合作竞争,(5)路径依赖。2005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构建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跃升平台。为此,要“着手规划和培育发展2个产值超千亿元(石化、纺织服装)、2个超500亿元(鞋业、建材)和8个超1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其配件、修船造船、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五金水暖、包袋制品)产业集群”。泉州发达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已有的专业化市场的基础上的,是这些年来泉州模式朝着更高起点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泉州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1)纺织服装集群。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晋江、石狮、南安市。据有关部门统计,泉州2004年纺织服装企业达到1万多家,产值突破700亿元,约占泉州工业总产值25%,形成纺织、深染及成衣系列产业链。目前泉州年产服装高达1.8亿件,占福建省服装总量的70%,其中40%纺织服装出口到世界。(2)鞋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晋江市。目前从事生产和经营鞋业的企业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年产各类鞋5亿多双,占全国运动旅游鞋产量近一半,占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生产量的五分之一,皮鞋近亿双,合计产值近200亿元,成为全国三大制鞋基地。晋江市被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运动鞋)”。(3)建陶石材集群。共有建陶石材企业4000多家,其中建陶石材企业300多家,建陶机械制造企业3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销售企业数百家,年产值200多亿元。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惠安等地。南安、惠安分别有“石材城”、“石雕之乡”之称。其中建筑陶瓷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两地,尤其晋江市磁灶镇为主产区。该镇共有建筑陶瓷企业623家,产值近50亿元,被誉为“闽南瓷都(建筑陶瓷)”。石材业中板材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南安、晋江、惠安,石雕产区主要在惠安县。(4)工艺品集群。主要分布在丰泽、晋江、石狮、惠安、安溪、德化等地。主要产品有陶瓷、树脂、木业、滕草、石雕、铁件、玩具等,年产值150多亿元。目前,丰泽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树脂工艺品生产基地,全世界约有36%的树脂品来自丰泽区,世界上每三件树脂工艺品必有一件是“丰泽制造”。工艺陶瓷主要分布在德化县,该县具有千年制瓷历史,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乡”。此外,晋江市安海镇与广东澄海、上海并称为中国三大玩具生产基地。竹藤木藤工艺主要分布在安溪县,共有企业300多家,年产值突破13亿元。(5)石化产业集群。主要分布泉港区,以福建炼油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带动氯碱、乙烯、聚脂以及专业塑胶、制革等大批石炼中下游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专业化产业群。2010年目标是实现产值超千亿元。
    2、特色的县域经济 。谈到泉州下辖的各县(市、区),人们几乎都能概括出其特色经济发展特征:泉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安溪——中国茶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20年来,泉州积极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选准山海联动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使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泉州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代表,几年来,泉州把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大泉州经济的强大支撑点,积极实施“品牌经济”、“特色经济”、“块状经济”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2003年,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继续入选“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已达12万家,吸纳劳动力150多万人,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位居全省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榜首的晋江市,农民收入的2/3、市镇财政收入的3/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是靠民营企业提供和创造的。泉州市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所有制格局,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适应市场机制的进程上先行一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和特色经济是构成今日泉州实力的主体力量,是泉州发展模式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泉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的希望所在。
    3、活力的品牌经济。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当前泉州经济的重要特点是由“泉州制造”转向“泉州创造”,在产品功能提升的背后是对产品的品牌营销力度的加大。在国内运动鞋市场上占有率第一的晋江安踏集团企业,其经营重心的转变耐人寻味。他们抛弃了注重产量的传统策略,许多生产功能转移到一大批设备先进、工艺过关的配套中小企业,核心经营团队的心思更多放在打造品牌上,组成了一艘以“安踏”品牌为龙头、以配套企业群为协作层的运动鞋“产销舰队”。这样的变化,反映出泉州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的一种趋势——相当一批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营销优势,或组建松散型产销联合体,或委托加工生产,或通过资产重组扩大规模,实现名牌产品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快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为名牌企业配套或加盟而重焕生机。泉州在实施品牌工程后也开始收获品牌经济带来的好处。目前,泉州的传统产业中,已有15家企业的15项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福建省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占泉州全市企业数不足2‰的141家福建省名牌以上产品企业,创造了全市20%强的经济效益。2005年,来自泉州市工商局的消息称:前三季度,泉州3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泉州驰名商标总数达13件,占全省近一半,其总数一举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另外,泉州还有10多家企业正在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前不久,泉州以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领先的优势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成为国内获此殊荣的12个地级城市之一。由传统的重视制造转向品牌立基,这反映了泉州制造在当代的转型,这也是当前泉州模式的一个新特点。     
    4、发展的创新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创新经济已经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中,这二十年来泉州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潜力,建设“活力泉州”,经济发展初期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的状况正在逐步转变,创新经济也得以在全市推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抓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典型,示范引导,如泉州市雷克微波通信有限公司,在无线通信射频技术的微型化及大功率高线性射频放大器的研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其射频产品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抓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泉州市高度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先进设备8万多台套,仅晋江市陶瓷行业就引进320余条先进辊道窑和隧道窑生产线,使传统陶瓷行业发生质的飞跃。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陶瓷行业质量和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达到了循环经济的要求。此外,泉州市还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635家,建立了德化、惠安等2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培育了86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泉州组建了17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如福建浔兴集团公司作为全国拉链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了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拉链专业分中心。该中心参与修订拉链行业标准,在推动拉链行业技术进步、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指导。(3)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目前全市共有10个县(市、区)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4)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泉州市政府还先后与国内10多所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签定全面经济合作关系,成立泉州开发区和泉州市技术创新顾问团,建立“福建晋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清檬科技工业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本地企业技术进步服务,这些年来,仅晋江市有关企业就与国内7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建立“中国拉链技术开发中心”、“高科技陶瓷中试基地”、“微波通信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5、新型的文化经济。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外交通、宗教、建筑和民俗是泉州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是构成泉州新型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贸易港,以“刺桐港”著称于世,在东西方海上交通以及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泉州拥有一大批与中古时期海外交通有关的文物瑰宝,其数量之繁、种类之多和价值之高是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较著名的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九日山祈风石刻、宋代古船、六胜塔、关锁塔、市舶司遗址、天后宫。(2)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 ,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宗教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创造了独特的泉州宗教文化。历史上,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等,这些宗教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之后,有些仍在泉州流传,有些已经归于寂灭或退出泉州,但它们在泉州留下了众多的遗迹、雕像、建筑。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较著名的有开元寺、老君岩、清真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三世佛造像、龙山寺、通淮关岳庙、清水岩。(3)泉州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多种宗教、文化的撞击融合,形成了泉州独有的建筑文化。除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外,还有许多具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和基础设施。有骑楼、土楼、手巾寮等,其中最为典型、最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是宫殿式古大厝。南安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最具代表性。桥梁是泉州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桥和安平桥,都是我国古代桥梁艺术的代表作。(4)泉州是“中国音乐活化石”。泉州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碰撞,使泉州的民俗也有很多独具一格之处。此外,泉州传统曲艺中有不少表演形式和剧目源于宋元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其它外来文化的成份,也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色。如来源于中原地区民间喜庆舞蹈具有武化特征的“拍胸舞”,泉州人自创的充分体现其乐观向上、勇于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火鼎公、火鼎婆”,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让康熙皇帝拍手叫好“惊为天下绝响”的南音,被誉为我国戏曲“奇葩”的提线木偶戏,郭沫若题诗赞誉为“南海明珠”的高甲戏,它们都基本上保留了宋元南戏原貌的梨园戏等。
    三、泉州模式当前的挑战与应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泉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主要有以下:
    第一,如何应对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梯度推移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七十年代以来,泉州因为紧紧抓住了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和纺织)由台湾香港向大陆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借助侨乡的有利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如今泉州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夹击下,兼以城市定位、土地、税收等诸多因素的相对缺失,一些大型企业如菲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有限公司等总部纷纷外迁,使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边缘化的潜在风险。同时,作为港商台商投资最早的热土,泉州在港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转移。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梯度转移和区域之间的竞争,泉州模式如何学会同长三角和珠三角既竞争又合作,以维护并促进泉州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让泉州企业“把根留住”,这是个全新的课题。
    第二,如何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相对有利的位置。目前泉州区域产业价值链虽已成雏形,但大部分均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即加工组装环节。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鞋业集群虽然已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低档鞋材供应基地,但是利润非常低,与NIKE、锐步等国际巨头主要从事的设计和研发相比,我们从事的是最底端的OEM工作。因此,泉州企业要想实现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向上下游拓展;上游利润由低到高是零部件、材料、设计和研发,下游是销售、传播、网络和品牌。现实情况是,恒安、安踏、浔兴拼命往上冲,跨国巨头拼命往下打,泉州企业怎么接招?惟有不断加大品牌和研发投入,才能占据有利位置。
    第三,如何应对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老板角色转变和培养新型的企业家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泉州模式中曾经提到泉州经营管理的特点就在于灵活多样,但是还应该承认的是,我们普遍的经营问题是缺乏管理资源的引入。我们看到有些泉州老板大谈特谈其“子传孙,孙再传重孙,江山永不变色”的“独家秘方”,其实这就是家族制管理所带来的问题。泉州的老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虽然他们具有“爱拼才会赢、输人不输镇”的勇气,但是缺乏有训练的职业管理习惯还是在企业长大后让他们苦恼不堪。在谈到晋江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时,龚清概说“晋江企业在发展观念上,重经营实践轻观念创新,重埋头拉车轻抬头看路;在经营战略上,重眼前功利轻长远目标,重一时利益轻百年基业;在企业制度上,重家族血缘轻制度创新,重单打独斗轻联合协作;在文化构建上,重高薪挖才轻团队文化打造,重高层管理轻基础建设;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应轻品牌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品牌整体战略。”可谓一针见血。因此,泉州要重在培养新生的人才,与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密切结合,培养新型的企业家。
    第四,如何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泉州的经济总量位居福建首位,而城市竞争力较之厦门相对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泉州市环境指标如市政建设、人力资源等因素相对落后。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是纯粹的经济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企业、产业环境、市政建设和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如何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辨证关系(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政府、对城市、对企业、乃至对“泉州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新时期我们对泉州模式仍然寄予厚望,建议加强以下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泉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其发育壮大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消极因素,也带来某些社会问题,但总的来说是有益的、进步的,其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巨大历史意义不能低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今天泉州经济的繁荣。目前对于民营经济意义的认识已基本形成共识,关键是要有相应的政策,特别是改革措施必须跟上去。因此,必须在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杜绝随意摊派、打破特权秩序、改进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良好环境。
    2、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自主创新把握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权。当务之急是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品牌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引导企业创品牌,以自主创新来把握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这一阶段政府要积极提供支持,加强引导。一是要形成科学的品牌发展和培育规划,实施宏观指导。这就要从泉州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从全局的高度,制定并落实好具有全局性、纲要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牌产品培育规划。二是要建立自主创新工作机制,落实保障实施。也就是说,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领导,把抓自主创新工作作为品牌战略实施的中心工作,引导企业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品牌争创计划和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三是要以自主创新确实转型传统产业。泉州的纺织、服装、鞋、建材等产业都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石化、港口、船舶制造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如果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将制约我市经济的长远发展。要发挥这些产业在我市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就要以自主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产业集群,使这些企业成为县域经济中持久的、强有力的支撑点。 
    3、努力培育新兴产业,使区域经济从单纯靠传统产业“单腿跳”变为“两条腿走路”。在新时期,泉州人已经不满足于已有的传统制造产业,而是盯上了新目标:抓住国家重大项目炼化一体化工程落户泉州的机遇,主动承接、乘势发展石化产业;利用泉州港深湾阔的有利条件,致力填补东南沿海没有大型船坞和大型船舶修理能力的空白,力争突破修造船业。同时泉州也在加紧引进一些先进的信息产业作为填补产业空洞的重要举措。上述这些新型的产业必将给泉州的新一轮产业转型带来驱动力,使泉州经济获得新一轮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
    4、整合资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从大泉州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整合各县(市、区)的区域资源,加强统筹协调,从机制、产业、市场、劳力、信息、技术、资金、资源等各方面努力构建一个大泉州发展平台,打破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促进各种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大更宽的平台上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有机整合集聚。要对接互动,推进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把中心城市的体量做大,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辐射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县域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要分类指导,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沿海地区与山区县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统筹推动沿海与山区的协调发展。
    5、发挥泉州的独特优势。二十年前我们在《泉州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曾提出城市建设的建议,今天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第一,要扩大泉州中心城市建设。我们对泉州中心城市规划的设想是:以鲤城为中心,晋江、洛阳江两岸为依托,建设大内环线及沿海的外环线,立足建设三点一线:鲤城——东海——后渚三点,泉秀路一条线;以泉州湾为中轴,有步骤地向泉州湾两翼即洛阳、东园、秀涂、崇武、肖厝和石狮、石湖、祥芝等展开。使泉州中心城区成为面靠大海一条线,上接泉港、惠安、下连晋江石狮两个面,背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腹地,具有内外辐射功能的枢纽点,从而使泉州成为一个半弧型的新型海湾城市。第二,开发泉州湾经济圈。设想充分利用侨、台开发泉州湾,将其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的经济贸易、居住、滨海新城区,这个经济圈以泉州市区新城为中心点,东经东海,建桥跨过洛阳江,经秀涂港直至崇武的沿海一条线港口地带;南经泉州大桥直通晋江石狮至围头,形成三角带。第三,开辟历史文化名城天然博物馆,其规模东起“3湾12港”(泉州湾的后渚、蚶江、洛阳、秀涂、祥芝5港;深沪湾的深沪、永宁、梅林3港;围头湾的围头,东石、安海、石井4港),西至九日山、云台山,北至洛阳桥,南凭紫帽山、华表山,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为中轴线,作为参观“天然博物馆”的天然路线,构成一个天然的整体,重新再现了泉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风貌。第四,开发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要建设完善环山线路,建立“天然博物馆”模型陈列室,增强清源洞、南台岩、弥驼岩、望州亭、赐恩岩5个参观线路站的设施。第五,开发泉州东方多元文化优势。泉州以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为内容,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素来是东方文化的圣地。泉州现存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遗迹,清净寺、开元寺、灵山圣墓、老君造像等都是重要参观地。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说明泉州完全有实力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传媒、文明之都、光明之城,应该整合力量好好利用和宣传。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