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镇域经济 >> 城镇化 >> 城镇化大跃进 政府主导很危险
镇域经济
富裕镇 专业镇 | 城镇化
城镇化大跃进 政府主导很危险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1 日 17 时 59 分 49 秒  
来源: 经济观察网   2009-12-21 19:29:00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大跃进已经开始了。从政府急迫的心情和雄厚的财力可以预料到,这一轮城镇化大跃进,将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城镇化。
  如果说10年前学界还在为中国要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而争论不休的话,那么,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下,在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中小城镇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救命稻草了。
  在中央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适时放宽户籍限制,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布局下,急不可耐的地方政府,早已期待良久,听到号令,即热潮汹涌地向前推进。据媒体报道,湖北已经开始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以支持中小城镇发展;而杭州将沿着钱塘江打造10座新城,总面积达441平方公里,预计居住人口将超过400万人。
  两地只是中国城镇化热潮的一个缩影,更多更快上马的城镇规划将在各地展开。如果政府只是在制度改革上提供配套,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改造支持,让农民遵循市场自发秩序原则,通过自身选择,顺其自然地逐渐达到进城目的,那么,这或许会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但如果这轮城镇化是霸王硬上弓,只是为了应急之需,迎合政府的政绩工程、投资冲动和无效的GDP增长,甚至成为一些利益阶层圈地、圈钱的借口,而把大量农民赶到城市,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就可能成为大量失业贫困居民的梦魇,并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我们搞城镇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的何在?目前来看,主要是为了拉动内需。但问题在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之后,就天然地会成为一个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吗?一个没有工作岗位、或者有工作但是工资很低的居民,连在城市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成本都很难承担,你叫他如何敢花大量的钱用在其他开支上?
  今年5月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0%的农民工月收入是在1500元以下,但月均消费支出500元以上的占60%。这个消费支出只是吃穿用等,还不包括住房在内。可想而知,按照目前的收入水平,农民工其实是很难在城市长期生存的。更多的农民工其实是在农村与城镇之间,过着一种“候鸟”生活。有活干的时候进城,没活干时返乡。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其实所剩无几。
  如果缺乏稳定的工作,没有更高的收入来源,进城意味着选择风险。所以,光让农民进城还不行,还需要想方设法给他们创收和增收,这就涉及到工作岗位的提供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城市是提供不了这么多就业岗位的。
  乐观者认为,如果每年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会有两千万农民进城。这就意味着,城市除了要解决现有的失业人群之外,还要消化几千万的新增就业者。要知道,城镇化本身是不能带来就业和消费的,只有经济、科技和实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才能带来就业,才能增加人们的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从而促进城镇化扩张,而不是因果倒置。
  很显然,我们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发展目标,而只是手段。在中国,只是想通过城镇化来达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居民福利的目的。当然,这一轮城镇化还一个目的是应对危机,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新一轮增长。但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增进全民福利。
  在这个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观察和反思这轮城镇化现象,就会发现有些地方误入了歧途,走反了方向。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借城镇化之名,大规模圈地建造楼房,以吸引农村稍微有点钱的人来购买房子。这次中央提出发展城镇化之后,房地产股应声而涨,二三线城市房价跟着上升,就是一个最好印证。
  这种不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不以实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的城镇化,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而是在进一步向农村吸血,把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财富进一步向城市和东部地区转移。这样的城镇化,将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与其发动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投入巨资建造那么多楼房,政府还不如多投入点钱,应用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之中去。同时,开放投资领域,激活民间创造力,疏通金融血脉,把更多的资源和资本引导到实业生产、科技创新、就业岗位创造上,以增进人们实际福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些事情做好了,拉动消费和城镇化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