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的梅州思考
客家经济网   2018 年 7 月 5 日 22 时 12 分 51 秒  
来源: 客家人杂志 杨宏海   2018-7-3 11:23:46

    今年四月,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在梅州市梅县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文旅实战嘉宾济济一堂,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案例分享与建言献策,引发热烈讨论。作为特邀嘉宾,我受益良多,从而引发了对梅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
  一、乡村振兴重在精心谋划,保护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梅州市地处闽粤赣边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亦是客家文化积淀厚重的“世界客都”。过去因为历史、区位、交通的原因,绿水青山未能变成金山银山,“世界客都”未能擦亮金字招牌,较长时间成为广东经济后发达地区。随着时间推移,逆城市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城里人开始返流乡村。如今,中央提出振兴乡村战略,为梅州的振兴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机遇。作为叶帅故乡的梅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脚下这片宝地,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精心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把保护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放在重要位置。要对本土生态资源精心梳理,宏观把握,切忌在绿水青山中“一窝蜂”地进行商业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有能力的开发者留下宝贵的开发空间。
  梅州市现有雁洋与留 隍两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如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把握资源禀赋,借鉴海内外先进经验,为振兴乡村战略提供示范,值得当地领导关注。借助本次峰会,梅县区对南口镇和松口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汇聚各种资源要素,取得良好效果,让全国各地的来宾看到了客侨之乡的新形象新魅力,以及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展示了梅州乡村振兴的潜力与空间,值得点赞。
  二、乡村振兴贵在引进创客,互助融合。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在发展文创产业的实践中,梅州有像“客天下”景区这样的月亮,也有像“水天缘”民宿这样的星星,实属可圈可点。但毋庸讳言,梅州虽有美丽的绿水青山,但还缺少体现高质量乡村生活的创意空间,“世界客都”的名声还不够响亮,还亟需引进更多的艺术创客、文化名人、旅游达人等各类人才。在峰会期间,四川省成都市明月村介绍的经验引人关注,该村注重引进有理想有能力的创客,对乡村进行保护自然肌理的规划,坚持尊重农耕文化遗留的历史文脉,不随意使用冷冰冰的水泥钢筋,而是扎根乡土创办讲堂、画室、陶艺、美食各类工作室,吸引乡民与新居民及他们的后代参与其中,让村民、新居民与孩子们了解并喜爱乡土文化,从而互助融合,焕发了古村活力。明月村民2000多人,没有一个人因村子重新规划设计而被迁出去,大家仍然生活在同一个村里,与引进的艺术家、文化创客一起,同劳动,同吟诗,共饮酒。可谓乡民有归属感,外人有向往感,建起“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温度的新家园。
  当然,乡村振兴不是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向农耕文明的回归,而是在新时代向自然、向传统、向祖先学习与仰望,从而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重建,让子子孙孙记住自己的“根和魂”。
  三、乡村振兴旨在共建共享,村美民富。
  数千年来,作为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不管怎么样城市化,乡村都是一道抹不去的风景。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作为世界客都,梅州区域所在的广大乡村,是独一无二非常有特色的客家乡村,风光秀丽,人文历史积淀丰富而深厚,有众多的围龙屋和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成为吸引广大侨胞与游客的“差异化”旅游资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文化为引领,唤起民众重建文化,发展经济,共建共享。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梅州的发展较多以“招商引资”为主导思维,在今后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中,可能更多需要“招才引智”与内生力量的培植。虽然招商引资可能见效快,培植本土的内生力量往往有待时日。但从长远看,乡村振兴必然需要众多星星点点内生力量的参与才能“永续与共享”,才能有效避免雷同化、样板化的千村一面。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一直是人口净流出地区,许多知识分子与新生代精英流向发达城市,使梅州从曾经的教育强市到现在的不尽人意,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人口流动的结果。目前梅州广大乡村的居住人口主要是中老年人,而且这个年龄段的村民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低,却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体利益失衡带来的种种复杂社会现象。乡村振兴应避免在乡村发展红利中的再次巨大失衡导致农村贫富的进一步分化与阶层决裂。所以,通过乡村振兴重构乡村关系,吸引各类人才,盘活绿水青山,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让经济红利均衡化,并且在共建共享中,重新催生新一代的农村“乡绅”精英阶层,达到人口控制外流,人才不断回流。同时,加快乡村农业转型升级,让合作成果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人文蔚起,村美人富,让理想之光照进乡村,从而真正走出一条生态富民强市的发展新路。


    (作者系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