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我市乡村振兴发展新战略:人才支撑振兴 美丽经济留人
客家经济网   2018 年 6 月 14 日 23 时 21 分 56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18-6-14 11:27:00

      本报记者 林丽妙
  昨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现场考察进入第二天。与会人员先后走进兴宁市龙田镇龙盘村、金星村和合水镇溪唇村,五华县横陂镇西湖村、国家级运动休闲(足球)特色小镇和转水镇黄龙村,平远县石正镇南台村、河头镇向阳村,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蕉岭县长潭镇麻坑村、科诚农场实地考察。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乡村要发展,产业为基人才为本。


 

 

与会人员考察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乡村振兴和精确扶贫工作情况。  (张炳锋 摄)


  干群同心
  合力打造美丽家园

  “翻新老屋你一砖我一瓦,建桥修路你一元我五角,河堤水清岸绿干群投工投劳……”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到征地拆迁,小到门前三包,村民理事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广大村民在村民理事会的引导下积极投身美丽新农村建设。
  记者在昨日的考察汇报中了解到,龙盘村村民理事会组织乡亲筹集资金150多万元,用于修缮裕芳围、泰兴围祖屋;溪唇村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理事会,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共拆除危房老屋、废旧厕所、杂房等建筑4000多平方米;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向阳村潭背片在一周之内就低价或无偿征地50多户2000多平方米,用于新农村建设。
  “无论是刚完成‘三清三拆’的村庄,还是集约土地打造万亩农业基地,都离不开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五华县河东镇党委书记魏婷说,村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引导村民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乡村振兴施之于民、惠及于民。
  筑巢引凤
  培育新农人留人才

  在黄龙村面积达400多亩的果蔬基地,见不到成群劳作的农民,一排排摄像头和一个个滴灌水龙头引入注目。大埔县百侯镇镇长江维杰在参观后,与该镇华农互联百侯现代农业观光园作了对比。他说,引进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好路子”,最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培育了一批“新农人”,积累了新经验、新知识、新技能,进而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
  在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当与会人员了解到该学院围绕基层党建、农旅结合、农村电商、乡愁经济、基层治理、农业品牌、特色小镇等领域开展培训,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农村工匠等农村人才时,纷纷点头称赞。该学院目前已开展了43批次培训,培训学员共2467人次。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梅县区松口镇党委书记章广润说。他认为,一方面,要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建立院地产业科研合作平台,由院士、博士及其团队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释放更多惠民红利,将更多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