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宁都经验”(下篇):真抓实干新作为
客家经济网   2015 年 5 月 8 日 18 时 38 分 8 秒  
来源: 客家新闻网 陈洪明   2015-5-6 8:56:00

——苏区振兴“宁都经验”的探索与调查(下篇)


  这是一次小康提速的真实调查——全县贫困人口减少9849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至5495元、国道里程数增至全市第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扶持下,宁都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这是一次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5.85万户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39.08万农村人口饮上了安全水、3.56万户农村人群用上了稳压电……在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中,宁都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交上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在实干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求真务实的宁都人正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扎实的作风,展现出自己的新作为。



                   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新村,住进新房子的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顺民意、解民难,老老实实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村落房屋破败不堪、村民饮用黄泥水、电视机因电压低开不了……过去的宁都,太多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积压在案,亟待解决。

  《若干意见》出台前,调研报告《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宁都为样本》,作为赣州市向国务院递交的唯一一份县级报告。“宁都之所以成为‘样本’,那是因为宁都真的苦。”县委书记王四华说,《若干意见》实施后,没有理由不把民生工程建设抓好,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

  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宁都人自我加压、统筹安排,采取“统一拆、统一建、统一住”管理模式,让5.85万户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昔日破败不堪的东排村、长岭脑、大土楼,变成了一个个和谐秀美的新型社区。特别是小布镇大土楼新村,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建设中,当年危旧土坯房已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大片美观实用的新楼,设施完善的社区。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了1万多套公租房、500套人才公寓、1056套教师周转房建设,县保障性住房小区的面积和设施条件位居全省县一级前列,帮助3万多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了住房困难。

  在赣州市率先实施幸福养老服务工程,筹集资金1亿多元,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所、颐养之家(幸福院)30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所,全县养老机构床位达383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达到了35.5张。因养老环境的改善,小布镇光荣敬老院出现5对老人“黄昏恋”,在有生之年享受无尽春光。

  争取国家水利部对口支援宁都,确立了10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计划;投入1.2亿元建成了县第二水厂,解决县城及周边20多万人的可靠用水问题;实施42个农饮水安全项目,让39.08万农村人口饮上了安全水。当年的东排村,村民刨坑为“井”,取水饮用,重病发病率直线上升,如今涓涓清水滋润着全村村民。

  建设安福社溪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推进梅江220千伏变电站“双回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宁都电力供应的“卡脖子”问题;改造低电压线路330多千米,资金投入实现逐年翻番,总量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让3.56万户农村群众用上了稳压电,结束了“冰箱成杂物柜、点着蜡烛‘看’电视”的苦恼生活。几十年没通电的梅江镇半寨村,村民实现了光明梦。

  编制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确立“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八射九联”的县域主干公路交通网络,成为全省首个编制县级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县份。2条省道升为国道、5条县乡道升为省道,对8条国省道、46条县乡道、18条城市主干道实施扩建或维修,新修通组公路800多公里,国道里程数增至210公里、居全市第一,昌宁高速预计今年底通车。 当年“广昌路上好睡觉、宁都路上震断腰”的尴尬永远成为了历史。



新建的宁都县赖村镇敬老院。


  还欠账、补短板,实实在在筑强社会事业基础

  光明村里盼光明、读书坑里想读书,是《若干意见》出台前宁都县的窘状。的确,过去的宁都,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欠账很大,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用8年时间还80年的债!”宁都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向全县人民承诺,用好用足《若干意见》赋予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三年多来,新创办了宁师中学等4所县城学校,正在加紧建设新宁中等5所新校,在24个乡镇全面铺开“一乡(镇)一个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改建校舍27.0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建成了一大批标准化学校。当年的大沽乡南林小学学生在危房里睡地板,如今不仅有了新校舍,还睡上了舒坦的床。

  同时,补发了拖欠11年之久的农村教师第13个月工资200多万元,化解了宁都中学债务3200多万元,教师人均绩效工资由2011年的1.08万元增至现在的2.58万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覆盖面比2011年分别提升了250元和20%。学校租校舍、教师住危房的现象成为历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宁都县人民医院新貌。


  投入4.5亿元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院易址新建,对6所乡镇卫生院和299个村卫生所进行扩建。特别是县级医院新增业务用房10万平方米,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面积2.84万平方米,县级医院病床位数由原来的1086张增加到2166张,改变了“走廊搭病床,病人住走廊”的窘状。如今的县妇幼保院,不仅看病就医的环境焕然一新,还拥有了一整套先进的医疗器材。

  同时,重新启动了停滞多年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园建设,建成了全省县级一流的体育中心场馆,对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等红色文化遗址群进行维修和保护,打造了一批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宣传宁都形象的新窗口。



在宁都电商园内,残疾少年廖竹生享受着政府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电脑等硬件设施,正在筹备网络促销活动。

  

    扶真贫、真扶贫,踏踏实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十一五”末,宁都有贫困村134个,占全县建制村的44.8%,贫困人口高达22.1万,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3.9%,贫困发生率高出全省22.8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

  《若干意见》明确定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宁都被列为试点县。与全国人民一样,小康也是宁都人的共同梦想。

  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宁都把扶贫举措、帮扶资金具体落实到人,扶贫方式从不分个体的“漫灌式”改为针对具体个体的“滴灌式”。三年多来,在134个贫困村258个统筹新村建设点实施村庄整治、村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扶贫项目960个,完成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1168户5259人,同步实现了进城进园目标。

  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域,实行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套个性帮扶机制的办法,在全县培育壮大了油茶、脐橙、三黄鸡等十多个扶贫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县脐橙、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6万多名贫困人口依靠发展农业产业,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对5848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高职提供补助,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高职学历教育3493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钓峰乡下湾村村民万小荣在农机维修培训班结业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筹资30多万元,兴办豫龙农机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1个,每户贫困户增收3万多元。

  电商扶贫是宁都精准扶贫的又一创举。宁都电商园是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点,每月10日至20日提供免费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电商企业入驻三年免租金、水电费,另可获得5万元至50万元不等扶持资金。18年的残疾青年廖竹生在电商扶贫政策的惠泽下,开起了网店,卖起了布鞋,一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

  县电商园运行以来,园区进驻企业和商户102家,培训农村电商人才2000多人,单脐橙网销额就突破6000万元,线下初步形成了蜂蜜、茶油、黄糍等40余个特色产业集群。中国邮政、阿里巴巴、麦光光等多家企业积极抢占宁都乡村电商市场,电商助老项目直接进驻了各个乡镇敬老院。

  在罗霄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中,求真务实的宁都人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2.1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2.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9.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630元增加到2014年的5495元,增加1865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生产生活逐步改善。

  东风染绿,翠浪映照。小康路上,80万宁都人正携手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