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李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4 日 15 时 33 分 2 秒 来源: 《中国企业家》 作者: 文/李晶(Jing Ulrich) 摩根 2009-5-19 |
缺少一个金融文化中心的中国,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无法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完成一个科学的国际金融中心架构,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金融竞争力。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和伦敦的地位受到撼动,原有的世界格局将随之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成功地抓住发展机遇,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过去,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机构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国际金融政策的主要来源,是大量资金回流的去向,也是国际货币垄断的主体。在这样的格局下,缺少一个金融文化中心的中国,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无法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完成一个科学的国际金融中心架构,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金融竞争力。 上海加快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 1. 中国拥有核心的金融文化体系,对金融管理、货币和国际合作有自己理论上的突破,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2. 建立国际货币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世界储备货币多元化,这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权,同时也会促成国际金融管理的协调和均衡; 3.今后会有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企业集团聚集于中国,这对中国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在更多的参与金融监管、理论、业务和制度标准的合作过程中,中国的话语权得到提升自然不言而喻。 在实践方面,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大的变革、是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体系,其中的挑战和困难必然很多;而我国自身条件上的优势正可以对完成这项工程助以一臂之力。 同时,在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我国的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在这次金融危机经济下滑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监管机构的协调关系、加强杠杆化的监管以及增加监管透明度等问题; 2.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中国试行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工作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在人民币产品上需要大力下功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都需要不断完善发展并且在今后作为优势支持金融中心的建设; 3. 金融监管当局的自身建设和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即使是成熟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也存在着不足,因而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有效性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金融危机使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拥有更加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这是吸引优秀金融人才的机遇,应该好好把握 ; 4. 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在华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发展速度放缓,上海与国外诸多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相比,具有中国强力实体经济支撑是其重要优势之一,应该好好利用,国家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产业升级机会,将会加快上海产业升级的速度,带动上海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香港和新加坡,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持。这次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随着航运中心的兴起,其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将给所在地区的信贷、保险、结算、汇兑等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业,将由此获得极大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无疑为上海增添了优势。人民币结算不但一方面将为上海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客户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人民币结算清算中心。同时将带动其他金融功能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树立。 我们相信上海将会把握好这样的机遇,完成自我的转变和创新,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各类金融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