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综述 >> “高考第一村”实至名归 小村考出322名大学生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客家地区著名中学 | 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著名中学 | "盛产"院士的中学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综述 | 国内其它省市或地区中学教育综述
“高考第一村”实至名归 小村考出322名大学生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11 日 14 时 59 分 15 秒  
来源: 《汕头都市报》   2006-9-12 9:34:00
    本报讯近日,今年高考双双考上嘉应学院本科的张锐权兄弟背上行李告别母亲,踏上了新的求学路。至此,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学子全部跨入了大学校门。
  据了解,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这个不足2000人的山区小村已考出322名大学生,平均1.4户人家就出了一个大学生,目前在读大学生仍有100多人。 
今年该村有45名农家子弟参加高考,39人考上大学,其中4人被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21人被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14人被第三批院校录取,连膺五华县“高考第一村”殊荣。
  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小村,在高等教育尚没有普及,上大学犹如挤独木桥的状况下,该村有什么秘诀让村中这么多农家子女考入大学殿堂?
  村中设大学生“龙虎榜”
  现任村委会主任周锦翔介绍,在城镇村,村民们秉承了客家人“卖祖屋”都要供孩子读书的传统,每逢中、高考放榜,谁家子弟考上了大学,哪个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成了村中最热门的话题。
  据悉,周锦翔上任前是一位老板,9年前他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便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和优厚收入,每月只拿400元工资。上任以来,他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发动乡贤捐资53多万元,在城镇小学兴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
  他还设立村中大学生“龙虎榜”。在城镇村村委会办公楼二楼,这个设计精美的“龙虎榜”里记载着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以来,每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姓名、家长名、考进的院校名和目前的工作岗位。以此激励家长们增强教育子女读书的决心和信心,激励学子们你追我赶。
  村设教育基金助学
  据介绍,城镇村每年集体收入只有几万元,但该村总是将经费向教育倾斜。2004年,该村通过集体商议,出台了一个“入股捐息”建立教育基金的办法:村民们自愿将闲钱存入村委教育基金专账,利息用作奖学金,本金可以由村民随时取回。此举一呼百应,村里很快筹集了37万元教育基金,每年可获利息收益1万多元。
  该村用教育基金的利息来奖励村里考入大学和考上县重点中学以上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够部分由村里的集体收入补足。每年录取通知发下后,村干部挨家逐户登门祝贺,并通知学子按规定时间到村里领取奖学金。
  据了解,从1999年至今,村里设立的教育基金已为数百名考上大学、高中的农家子女颁发了奖学金。
  村民捐款壮大奖学金
  城镇村村口“打工也要读高中”的大红标语牌是村里一道风景。为鼓励学子上高中、上大学。每年考试前,村干部都要逐户为村中的高三、初三毕业生送上20元的鼓励金,给学生购买营养品。考试成绩公布后,对成绩优秀的马上进行鼓励,同时,对未考上大学、未考上高中的实行包干管理,既鼓励他们再考,也鼓励他们读技校,学取一技之长去立足社会。
  村民纷纷捐款壮大奖学金。一位90岁的退休老教师,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为教育基金捐款5000元,村干部念及他年事已高,只收取了他500元;一位70岁的大伯,动员外出做工的儿子拿出1万元“入股捐息”,带动了相邻做工的乡亲,共带回了5万元“入股捐息”;村里有一位卖猪肉的大叔,自己生活还艰苦,但他追到村干部家里,捐款200元。
  清代出了3举人5秀才
  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村民靠做小生意或打工养家糊口,教子女读书成了家长们鼓励孩子成才的主要途径。
  据当地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城镇村就出了文举人孔元祚。咸丰年间,村民陈模生7个儿子中有5个考取秀才,随后有2个中了举人,“秀才村”的美誉由此而来,而且从此村里文风日盛。
  村里还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村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学宫,有百年老校五华中学。这些都成了村民的骄傲和教育熏陶后辈勤奋求学的宝贵人文资源和活教材。(叶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