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潮汕地区
国内潮汕籍亿万富豪 | 海外潮汕籍亿万富豪 | 潮汕商会 潮州会馆 世界潮商大会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潮商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潮商在全国的投资 潮商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潮商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潮商的地下金融 | 潮汕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潮商的国际化、潮汕地区的外资 | 潮商研究 潮商精神 潮商失败案例 与潮商有关的法律案例 潮汕籍职业经理人 | 潮汕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潮汕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潮汕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潮汕地区科学技术 | 潮汕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潮汕籍经济学家 | 潮汕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潮汕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潮汕地区国有经济 潮汕地区经济问题 潮汕地区经济综述 | 潮汕文化 潮州话 潮汕地区教育 | 潮汕饮食 | 潮闽关系 潮客关系
李嘉诚的地产王国 香港与内地的困境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12 月 21 日 11 时 11 分 51 秒  
来源: 新浪乐居讯   2013-10-31 15:16:11

   

 

    从香港到内地再到欧洲,李嘉诚的企业版图囊括了几乎大半个世界,而地产业务贡献的丰厚利润,多年来牢牢为李嘉诚“华人首富”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巩固作用。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不久前罕见地在微博上评论地产事件:“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生意人的眼光不应该太过短浅。” 面对众人对其“弃港投欧”的质疑,李嘉诚这样回应道。  
的确,最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就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在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巨额资产的同时,李嘉诚却不动声色地在欧洲收购资产,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四宗总价值达248.7亿港币的海外并购。于是“李嘉诚逃离中国入驻海外”的传言开始出现,渐渐喧嚣至上。  
    一向生意眼光非寻常人可比、被称为“大亨中的大亨”的“李超人”,近年来这一系列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资产重新配置的大手笔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嘉诚的地产王国
    回顾李嘉诚的地产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从而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两年后,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  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大厦落成之际,正遇香港物业价格大涨。李嘉诚断定房地产行业在香港将大有可为。由此,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资金部署到房地产市场。然而几年之后,经过狂炒的香港房地产却一度狂跌,秉承着商人特有的敏锐,李嘉诚用低价大量收购了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  
    十年之后的1968年,香港经济果然开始复苏,房地产行业也再次显现出了巨大活力,李嘉诚首当其冲,分到了房产业最大一杯羹,实现了个人资产迅速翻番,并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房产大亨。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了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并于次年改名为长江实业后成功上市。在上市之初,长江实业市值仅1.57亿元。如今,长江系集团市值3250亿元,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7%,为全港第一次大家族性财团。  
    真正让李嘉诚奠定其华人富豪一哥地位的事件,当属长江实业以小博大一举吃下和记黄埔的经典收购案。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宣布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手上以共6.39亿港币的价格,买入英资第二大洋行、市值约60亿港元的和记黄埔的22.4%的股权,在1年内更增持至40%,成功控制和记黄埔。从此,李嘉诚本人及长和集团,已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不仅如此,九十年代初期,当外资特别是港资因为政治原因纷纷撤出中国的时候,李嘉诚再度显露出其常人难以企及的投资眼光和生意头脑。1992年,李嘉诚运用非凡手段高调拿下中国北京长安街上毗邻天安门广场、故宫及中南海、地段本身就蕴涵高度敏感性意味的王府井一处顶级地块,即后来的“东方广场项目”,从而正式进军还处于襁褓期的内地房地产市场。  
    尽管东方广场项目曾经遇到过重重波折,工程被迫一拖再拖。然而,因地制宜、善于融入当地政商文化,正是港商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时至如今,虽然该项目建成至今已过去十余年,更新颖华丽的大厦在北京城内无数次拔地而起,但谈到东方广场的经营水准和江湖地位,业界人士无不交口称赞。  
    后来李嘉诚把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组成长江基建集团,长江基建集团目前在中国的能源建设也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份量。如今,李嘉诚的产业不仅遍布整个香港,其在内地的基础设施、能源、港口运输等领域内投资,都已堪称“沉默的巨人”。  
    而在最容易为民众所感知的地产业中,长和系也一直没有停下在内地一二线城市大量拿地开发的步伐,特别是在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南方市场上,无论是高端住宅还是持有型商业物业,长和系都是一股份额虽然不大但绝对不会让竞争对手小视的力量。另一方面,内地的上百个项目,亦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产大王,进一步巩固了其华人首富的地位。  
    爱港爱国的首富迷雾
    就是这样一个商业天才,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和企业的骄人业绩维护着自己“超人”的赫赫威名。  
    难怪,李嘉诚卖了两三个内地的商场和一些停车位,就吓坏了许多中国人。  
    “正在发生什么?”“风向要变了?”人们纷纷猜测着。  
    但李嘉诚等长和系领导层显然不愿意让外界产生这种印象。  
    有长江实业高层出来详细解释道,早在70年代开始,李嘉诚就开始发展海外投资,到了80年代,他逐步地有目的地扩大着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并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此番李嘉诚加重在欧洲的投资是因为他认为,“现在欧洲的资产处于低位阶段,内地和香港是高位,减持高位资产,增持低位资产,符合李家的投资理念。”  
    在面对福布斯采访中他还声称会继续看好中国及英国经济局势。对于香港房地产,李嘉诚的判断是,即使经济不好,也不会下降太快。对于内地房地产,他表示速度会慢一些,但将继续购入。  
    在最近的一次媒体公开饭局上,李嘉诚亲自出马、事无巨细地诠释了近期集团一系列举措乃是出于纯粹的财务投资目的。“过去十多年,我们在最少四个国家出售了以数千亿计的海外电讯业务,其中于英国的一项价值最大,但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它投资,而且在将来,不一定只出售香港及中国项目,我们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  
    “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相信多年后都会屹立于香港,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李嘉诚表示。  
    究竟是全球眼光下的过人财技,还是对时局的难以言说的长远判断之下的战略性转移,外界或许始终无法得到真相。  
    香港与内地的困境
    尽管李嘉诚澄清了撤资传言,但是他在海外投资业务的出彩以及与香港、内地房地产投资受阻不得不让他在战略上有所转移。  
    近年来,李嘉诚的“和记系”征战内地也几经波折,近期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及位于其停车场,就是因为广州西城都荟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商铺的出租率也仅只有75%。  
    而在香港,“地产霸权”的声音越演越烈,楼市见顶的说法也不断传出,香港政府为抑制房价出重拳打压楼市,让房地产商受挫。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和黄欧洲业务占和黄整个集团盈利的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19%增长到了34%,而通过一系列的资产出售,其香港业务占集团盈利的比重,则已由2010年的25%逐步降到了16%,中国的收益总额仅占11%。  
    海外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在港投资压力却愈发大了。今年三月到五月,香港更是爆发了历时40天的李嘉诚旗下码头罢工潮,最后和记黄埔妥协加薪9.8%才得以平息事端。  
    昔日港人眼中的“李超人”,港人心目中屹立不倒的“香港梦”,如今看到举着被涂画的自己的照片以及手绘的“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剥削工人发财”、“养起李嘉诚,养不了家庭”这样的标语时,是否更加坚定了投资欧洲的决心?  
    而火热空前内地的地产市场或许同样让遍历多次经济周期、看惯市场潮涨潮落的李嘉诚感到了一丝盛夏中的凉意。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房价上涨的时候未必会死人,房价下跌时却一定会死人”这句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句,正是出自于刚刚挺过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李嘉诚本人。  
    不过,同样是港资地产航母级企业,其他几位巨头却在行动上体现出与李嘉诚不一致的节奏。比如刚刚才以218亿元的惊人总价拿下了上海徐家汇地王的新鸿基集团,而九龙仓集团则持有了绿城中国24.6%的股份和远洋地产6.02%的股份,其董事局主席吴光正还是龙湖地产的第二大单一股东。乐观和信心,似乎依然是其他港资地产巨头对内地市场未来走势判断的主要基调。  
    不管怎样,这位已经85岁高龄,驰骋商界几十载的李老先生对自己最在意的生意依然表示乐观:“做生意,要以三百六十度的视野去看,也要留意经济、政治的变化,我们集团业务遍及53个国家,有人员负责管理,我对于集团的发展并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