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方楼、圆楼、五凤楼:福建土楼中的淳朴民风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综述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设计与施工
方楼、圆楼、五凤楼:福建土楼中的淳朴民风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1 日 20 时 35 分 6 秒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09-7-27 10:56:00


 
    闽西土楼数量与类型繁多,形态别具一格,在中华民居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这种以土为材料建成的房屋,施工方法主要是将未经焙烧的黏土和砂土按比例混合,再用灰板墙夯筑制成坚固的墙体,梁柱等构架则用木料建成。
      客属祖地独特环境
     谈到土楼就不能不提及客家。客家人是有别于江浙、闽海、广府人的汉民族的一个分支,约占汉族人口的6%。客家人祖籍中原,西晋(公元265-317年)以降,中原汉人受战乱影响逐步南迁,经多番周折,一部分人迁徙到今天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偏僻山区,与当地民族经过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客家”就是相对“土著”而言),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圈,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闽西客家人主要聚居于宁化、清流、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7个纯客家县。此外,还聚居于客家人与汉族其他民系混居的非纯客家县,包括明溪、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南靖、平和、诏安等11个县。闽西地区南部的众多客家人以土楼为宅,现存许多重要的土楼也位于客家聚居区。这种现象缘于土楼所在地区的地理文化背景。
    历史上,闽西客家大都是从邻近的江西省迁入。因此,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一带明清时期为汀州府辖地,而汀州府的府治长汀就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同样,“客家发祥地”石壁、商贸重镇四堡也位于这一区域。在这些最核心的客家文化区中,多层土楼却较少见。倒是往南,即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如福佬人混居的区域,土楼则大量出现。明清时期,这一带族群纷争激烈,械斗时有爆发,史书上称之为“寇盗”和“匪患”。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地的客家人和福佬人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住进了防御功能较强的土楼。
崇文尚武外刚内柔
     闽西土楼给人第一眼的震撼印象,就是那庞大的建筑体量。土楼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圆形、方形,也有椭圆、八卦、半月、多边形平面的。此外,还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呈多层叠名为“五凤”楼的。
    在古代,几何形象突出的建筑大多具有纪念或祭祀功能,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天坛等,它们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出于防御的需要,土楼外观状如堡垒,形体独特,因而也具有一种神秘感,让人想步入其中探个究竟。
    土楼一般分为2到6层,1层基本不开窗,2层以上开少量的小窗,军事防御色彩浓厚。在建筑功能布局方面,通常1层为厨房、餐室,2层为物品储藏,3层以上为卧室。土楼外层墙体的基础常厚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外墙内部是用木板分隔成的众多房间,再往内为走廊,核心中部为宗祠、私塾或戏台。虽然土楼对外极其封闭,但进入内部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所有房间通过连廊向内开敞,形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中庭”,在土楼内漫步时,还时常可以见到楹联、字画。因此,用“崇文尚武,外刚内柔”来形容,土楼是当之无愧的。
    闽西土楼形态万千,其中量大面广的是方楼、圆楼和五凤楼。
    方楼在永定分布最广,结构简单,平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目”字形。目前所知最大的方楼是永定县高陂镇的“遗经楼”,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经3代人费时70多年建成,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楼厦”。
    圆楼是闽西土楼中最出名的一种,它在世人眼前的亮相使得隐藏在山沟中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土楼顿时声名大噪。圆楼的形态分为单环、多环甚至还包含圆形套方形的平面布局。多环楼较为常见,其平面为一圈圈的同心圆,楼体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中心一般是祠堂,是所有族人进行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永定县现存圆楼有360多座。其中包括年代最久、环数最多的“承启楼”,直径最大的“深远楼”,直径最小的“如升楼”等等。
    五凤楼是闽西土楼中较特殊的一类,最接近中原院落式民居形态,多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较多地反映了中原礼教文化的影响,是一种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福建特定环境下衍变的产物。在形象上,五凤楼端庄方正,高低错落,其正面形象的气势略像北京故宫中的午门。五凤楼所在地区礼教兴盛,族人大都盼望子弟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为本族争得荣耀。鉴于五凤楼大门口常有匾书“大夫第”3字,因而也有人把五凤楼称之为“大夫梯式”土楼。这种匾额除了具有标明显赫身份的作用,还隐喻着土楼主人的期望:祈愿子弟们能够通过这“大夫梯”步步高升、出人头地。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福裕楼”就是一栋典型的五凤楼。
  


    其它形态的土楼,平面布局同样丰富多彩,如椭圆形、半月形、多边形等等。有一种“八卦楼”值得一提: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八边形,而是一种蕴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闽西,土楼的选址定位、降魔祛邪均离不开八卦,但是有些土楼直接将八卦形象用于建筑平面的构建,这就是“八卦楼”的由来。这种土楼的典型实例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 
聚族而居情理共生
    聚族而居是土楼的一个基本特征,与中原汉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完全一致。土楼中宗族氛围浓厚,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社会。族长通常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土楼平面对称,有着明确的建筑核心,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思想。这种布局适合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也适合聚族而居的管理和控制。
    尽管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汉人,但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的文化如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与南方原住民相互交流,相对于中原正统文化来说产生了变异,加之山高皇帝远,许多客家聚落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类似于少数民族自治状态,倾向于“土著化”。因此,尽管客家人自我强调为汉族子孙,但古代中央统治者却未将客家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区别对待,一律定义为“南蛮”,进行政治压迫、军事讨伐和文化歧视,这使客家人产生了较强的自我防御意识。此外,当地族群混杂,冲突不断,而当地政权的管理力度有限,为安全计,众多的客家人只好居住在堡垒似的土楼中。
    闽西土楼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情理共生”,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聚落环境之间的有机整合、亲密共生的关系。传统农业社会中,良好的“情态”体现为聚族而居的温馨的人际关系、崇文重教的传统家族血缘与邻里地缘、重视归宿、和谐的美学思想、“礼”的道德崇尚等等;良好的“生态”则体现为建筑顺应自然、维持区域环境的生态平衡、注意保土节地、保护生态林等等。
    土楼中民风淳朴,人们朝夕相处,团结友爱,保持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楼内处处体现出亲密的血缘关系和手足之情。在崇文重教方面,客家人有优良的历史传统,众多土楼内那数不清的祠堂、书屋、匾额、字画,都在无声地叙述着这一事实。
    闽西土楼作为生土建筑,体现了人在利用自然进行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土楼不用烧砖,不毁耕地,取之于土,还之于土。同时,具有厚土墙的生土建筑在建筑热工学上有一定的优点,如蓄热能力强、热阻大,因而土楼室内环境冬暖夏凉,无论酷暑严寒,总给人四季如春的感觉。此外,土楼的环形建筑布局构成了有利于拔风的大天井,并通过门窗、走廊的合理组合,形成了一个适宜居住的微气候环境。民间称赞土楼“火烧不透,炮轰不垮,虎狼难进,地震不倒”。以今天的眼光看,土楼确实具有良好的科学合理性,也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保观。
    人们不禁感慨,伟大的闽西先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运用自己的劳动智慧发展出这样一种“情理共生”、至今神奇依旧的乡土聚落,这种创造力、这种开拓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