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城市经济 >> 河源市(广东省) >> 河源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黄煜祯:我对河源的发展20年来一直充满信心
河源市(广东省)
河源市概况 | 河源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河源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录 | 河源企业家队伍建设 河源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河源科技发展战略 | 河源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河源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与相应大公司 | 河源私有经济 | 河源市(县)政府年度发展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年度统计公报、五年规划、专项规划 | 河源县域经济 河源镇域经济 河源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河源的招商引资 | 河源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河源的交通、能源、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建设 | 河源籍老板的捐款 | 河源经济发展综述
黄煜祯:我对河源的发展20年来一直充满信心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0 日 11 时 48 分 53 秒  
来源: 河源新闻网 作者:胡剑廷   2007-11-23 8:49:15

 

对话人物•黄煜祯


    黄煜祯,1987年12月从紫金县委书记的岗位上抽调加入河源建市筹备组,1988年1月至1989年4月为市政府负责人,1989年4月至1994年任副市长,1994年至1998年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98年至2004年任市委副书记、市长,2004年4月至2007年1月任市政协主席,现已退休。
 
   从1988年至今年初,黄煜祯在市领导重要岗位奋斗了近20年。这20年里,他作为推动河源发展的高层决策层的重要成员,亲历了建市之初的创业艰辛、发展之路的艰难探索、20年成长的满怀喜悦。他说,作为一名山区市的领导干部,要有一种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要有一种抱负、一种激情。正是如此,在探索河源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不管有多少艰与难,他始终认为河源一定能发展起来,这种信心从未动摇过。他说:“我对河源的发展,20年来一直充满信心。”
饿着肚子“要”了500万搞教育
    记者(以下简称记):再过1个多月的时间,就是河源建市20周年。多年来大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当初为什么选址原来的河源县城当作全市的区域行政中心?您作为建市筹备组成员,能否解答一下这个疑问?
    黄煜祯(以下简称黄):从经济状况来看,当时六个县的县城都差不多,其中连平县因为有大顶铁矿,财政相对好一点。至于选址河源县城作为全市区域行政中心,主要是河源县城处在两江交汇处,又有205国道经过,水、陆交通相对比较便利。还有,如果把另外5个县比作5个手指头的话,河源县城正好处在掌心的位置。这种区位条件决定了河源县城比其他县城更适合作为全市的区域行政中心。
    记:1990年代初,作为副市长的您分管文教卫工作,那时全市的教育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黄:那时全市的教育状况大致是这样:一是“普九”没有完成。二是考上大学的人少。记得最初那两年全市考上大专院校的人数仅七八百人,1992年突破了1000人,我和市教育局的领导都很激动,高兴得不得了。这说明当时考大学不容易,更说明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很落后。三是农村学校危房多。我记得当时全市有240万平方米危房。四是留不住老师,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抓好教育,花大力气推动学校危房改造,市委、市政府领导不知开了多少研讨会、专题会。在1990年代初,农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当时我市教育工作得到了国家、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记:新市区的市一中、市一小、市二小等学校都是1990年代初建起来的,搞教育少不了一个“钱”字,当时如何筹钱办教育?
    黄:原来河源县城的学校,如河源中学、下城小学等都只能满足当时县城群众子女上学的需求。建市后市区新增了很多干部,那么就得想方设法解决干部子女上学问题。我记得市一中是1992年3月动工的,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当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为了赶工程进度,我每个星期都要去工地现场看一看,然后再计算计算工程的进度。市一小、市二小、娴兰中学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起来的。当时主要任务是解决干部和新市区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建市之初市财政非常困难,但为了搞好教育事业,我和市教育部门的领导先后跑过北京找国家教委,以及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只要哪里能弄到钱,我们就去哪里。
    记:在这个“要”钱的过程中,有什么事印象最深刻?
    黄:1991年,为了给建设市一中筹钱,去了一趟广州,找主管全省教育工作的省委常委方苞。由于头一天晚上住的地方离省委大院有点远,第二天怕误了时间,我没吃早餐就去了。找到方苞后,他在办公室出了五道题“考”我,让我介绍河源有关情况。方苞对河源的事问得非常详细,到了11时多还没问完,并不断地给我加茶,喝得我肚子特别饿。实在撑不住了,我就跟方苞说自己没吃早餐,饿得不行了。方苞获知后立即安排我吃饭。
    这一次,方苞拨给河源500万元。要知道,河源建市省财政才只给了500万元和两枚公章。后来我开玩笑说,肚子饿得值啊,如果是这样宁愿再多饿两次。
    记:还找过其他人吗?
    黄:那时我和其他市领导,还有教育部门的领导,去香港找过田家炳先生、梁庭先生、方润华先生、刘煌发先生,等等。说起那时要钱的事,首任市委书记朱友植曾对我们说,你们去找钱,要有耐心,不要太急躁,要多磨牙,要让对方知道饿鸡没有米是不会走的。
    那时外出找钱,我和市委副书记杨华维最积极,可以说是做到了“救肚皮不要脸皮”。
 
    为“工业立市”争得面红耳赤
    记:在1998年我市提出“工业立市”前,一直是在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期间也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的思路,如建百万亩水果基地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段经历,您有何评价?
    黄:当时提出发展农业,主要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提出了搞百万亩水果基地。就整个河源来说,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外商进不来,工业发展不起来,商业发展不起来,只有抓一抓农业,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现在回头看,当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新路,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事实证明,这一新路虽不是河源创造的,但在河源得到了成功实践。
    记:“工业立市”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黄:到1998年,河源已经建市10年了。可是河源由于交通落后,珠三角改革开放搞得热火朝天,河源却仿佛“春风不度”,一片沉闷。但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当时提出了在205国道建“工业走廊”(埔前至仙塘)。
    1998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成立。当时新班子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河源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重点该抓什么?突破口在哪?为确立新的发展之路,市里派出14个调研组,进行了2个多月的调研,内容涵盖了各行各业,但还是没有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与此同时,这一年,中央对广东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要求,省委也派出了调研组赴全省各地调研。
    除了调研,市里还组织干部到梅州、惠州参观学习。到梅州主要参观农业,但参观完后大家没什么感觉,也没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去惠州参观,了解到惠州与河源分家时(指河源建市)两者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8亿多元和9亿多元。10年过去了,惠州的GDP达到了400多亿元,而河源只有50多亿元。差距在哪里?在工业。因为当时惠州农业总产值与河源在经过了10年时间仍相差不远。这一巨大差距让河源的干部感到非常震撼。通过参观、学习、调研,最终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思路。
    记:可是当时河源要发展工业的确条件还不太理想,难道没有人质疑吗?
    黄:最终确定的发展思路是“工业立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我记得有同志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但当时河源没有产业作支撑,河源引进了不少技术人才后来又走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树林、没有树,鸟来了也没落脚的地方。只有“工业立市”,才能让河源真正“站立”起来。当然,在讨论这一发展思路时,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当时一些省领导对山区搞工业也不看好。
    不过,最终确定了“工业立市”,这一发展思路公布后,全市人民为之振奋,认为河源经过10年的摸索,终于找准了发展之路,河源发展有希望了。
 
    谁不发展旅游,谁就是傻子
    记:除了“工业立市”,还有“旅游旺市”,当时为何把旅游发展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黄:还是1990年代初我分管文教卫工作时,也分管旅游工作。那时我去过外地一些旅游景点,看过有关发展旅游的书籍,也接触了一些旅游界的人士,对发展旅游早就想跃跃欲试了。
    河源虽无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但河源有一流的空气和水,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还有,河源是珠三角城市群旁一块难得的绿洲,必定会为珠三角2000万人所喜爱。
    从全国、全世界来看,旅游是朝阳产业,因为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旅游的需求。可以说,这个时候谁不发展旅游谁就是傻子。
    记:1999年,我市提出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这一思路的提出比兄弟市梅州还早,河源为何能抢先一步?
    黄:1999年,我市提出要用3年时间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当时我向省旅游局领导说起这事时,省旅游局领导还问我“是不是早了点”。他们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河源旅游起步才三四年,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还有限。
    但是,当时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对“创优”的意见非常统一。在2002年1月“创优”的冲刺阶段,市委书记杨华维和我,及其他市领导带队赴韶关、清远参观学习。在清远,连夜开会到凌晨1时多。参观回来后大家又一起碰头商量。整个“创优”期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基本没有休息日。
    记:通过“创优”,给河源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黄:“创优”,不仅推动了我市的旅游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粗略统计,3年“创优”共投入15亿元,像市区的河源文化广场等一些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那个时候搞起来的,这也使得市区与县城的城市水平拉开了差距,市区作为全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形成了。尤其是通过“创优”,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了,河源的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给外商投资增添了信心。
    ——市民素质提高了。城市环境的改变带动了人文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市民素质的提升。
    ——通过“创优”,旅游景区景点增多了,也越来越漂亮了。同时也带动了各县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河源20年巨变让我有成就感
    记:在市领导工作岗位奋斗了20年,对这一段工作经历和河源2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何体会?
    黄:20年时间里,河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心里有一种成就感。这20年的工作体会和收获就是山区市领导干部要有一种精神,确定发展思路要结合河源实际,要有好的干部作风,要有“大河源”的概念。
    记:能详细解说一下你的工作体会吗?
    黄:作为山区市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一种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要有一种抱负、一种激情。只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脚踏实地干,定会有所作为。我对河源的发展,20年来一直充满信心,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确定河源的发展思路,一定要把中央、省里的精神和河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山区发展工业困难很多,但我们坚持“工业立市”,结果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2000年我市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从2001年起,河源GDP增速排名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一直位居前五,此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我记得2001年全省召开加快山区发展工作会议时,省里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对河源发展工业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河源一定能发展成为“绿色工业市”,当时我在台下带头鼓掌,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干部工作作风要扎实,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亲历亲为。山区本来就落后,工作作风还不如人家,那肯定会更落后。现在一些乡镇干部,住在县城,成了“走读”干部,哪有多少时间扎实开展工作。
    最后,我认为河源人要有“大河源”的概念。我以前说过,河源要发展,戴眼镜的要多,讲普通话的要多,说英语的要多。意思是河源要广纳天下人才,要开放包容,要把外来人当作是自己人看待,这样河源才能发展得更好。
    记:现在退休了,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对河源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黄: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抓工业、抓第三产业,河源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河源也一定会成为最适宜创业、人居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地方。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