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徽商 安徽省 >> 古徽商研究 >> “儒道经营”与“爱拼会赢”——浅析徽闽商帮的文化差
徽商 安徽省
安徽籍亿万富豪 | 古徽商研究 | 安徽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安徽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 | 安徽的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 | 安徽籍经济学家 | 安徽经济综述 | 安徽历任省委书记省长访谈录 | 徽州文化
“儒道经营”与“爱拼会赢”——浅析徽闽商帮的文化差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5 日 16 时 5 分 0 秒  
来源: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江增辉   2007-8-1 16:09:00
    摘 要:本文从历史传统方面入手 ,概括得出徽商的“儒道经营 ”和闽商的“爱拼才会赢 ”的文化差异 ,并指出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历史机遇的不同。在此基础上 ,提出要从徽商败落的原因中汲取教训 ,扬长补短 ,促进闽商文化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商业文化;闽商;徽商;文化差异
 
一、徽、闽商帮独特的商业理念及文化特质
    商帮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行业和数量的增多 ,商人队伍的壮大 ,而以地域为特征自发地组织而成的松散的商人利益群体。
    在中国漫长的商业历史发展进程中 ,富商巨贾 ,群雄逐鹿 ,所谓“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 ①,他们在商业大舞台上竞相亮相 ,各领风骚。从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 ,引导中国商业经济潮流的 ,是来自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商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 ,西至川黔湖广 ,北至京师关外 ,南至福建两广 ,东至滨海江浙 ,乃至南洋东瀛 ,到处都是徽商的车船店坊和他们永不疲倦的身影。因为亦贾亦儒 ,贾而好儒 ,世人称徽商为“儒商 ”,概括的说 ,就是以“儒道经营 ”。而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 "海洋性 "、"商业性 "的文化特征 ,使得 "闽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犹如雨后春笋般成批出现 ,对福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 "闽商 "作为中国的十大商帮之一 ,在明清时期与徽商齐名。福建商人的创业史 ,同样独特同样令人敬佩 ,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拼才会赢 ”可以说就是闽商文化的浓缩。因为它用非常通俗浅显的歌词表达了福建人尤其是闽商的信念与性格 ,表达了闽商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豪气雄心和坚韧不拨的精神面貌。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华人 ,有华人的地方必有福建人 ,有福建人的地方必有成功的闽籍企业家。
二、徽商文化和闽商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2004年 5月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召开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曾经将闽商文化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善观时变、顺势有为 ,敢冒风险、爱拼会赢 ,合群团结、豪爽义气 ,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而徽商精神则可概括为:亦贾亦儒 ,儒贾不分 ,儒道经营 ,诚信为本 ,以义为利 ,仁心为至。总体来讲,徽商与闽商的文化差异可以用“儒道经营 ”和“爱拼会赢 ”来形容 ,形成这一独特文化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自然环境的差异
    安徽位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腹地,襟江带淮,沿江通海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教资源、人力资源和独特的人文传统。徽州四面环山、山高坡陡 ,可耕地面积非常之少 ,故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 ,一分道路和庄园 ”之称 ,历史上魏晋时代、唐朝末年和两宋时期三次大的战乱 ,大批中原显姓大族涌入徽州地区 ,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人口的尖锐矛盾 ,徽州人应付挑战的办法 ,就是在务农之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走出大山 ,以天下为人生奋斗的舞台 ,“十三在邑 ,十七在天下 ”,徽商足迹遍布九州。徽州不宜种粮 ,但却盛产林、竹、茶、桑、药材、山货土产等各种经济作物 ,徽州地区的数十条支流汇集而成的新安江 ,中游被称为富春江 ,下游就成为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水流充沛 ,便于航行 ,为徽州人的货物贸易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徽州人营商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的东晋时期 ,三次大移民高潮迁入徽州的显姓大族 ,许多本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和特长 ,他们的到来 ,与徽州自然地理条件相结合 ,更加速了徽州地区的商业化进程。
    至于福建 ,囿于地理条件 ,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说法,境内山岭耸峙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都被丘陵山地所占去 ,真正可耕地面积不多 ,人稠地狭 ,生存条件恶劣 ,人被挤到了海边上 ,辽阔无垠的大海就这样成了闽人的土地。特别是闽南和粤东北一带,因为地处山区 ,土地贫瘠 ,“漳泉诸府 ,负山环海 ,田少民多 ,出米不敷民食 ”。“多山滨海 ”的特殊生存空间 ,使福建在漫长的历史中打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但同时福建拥有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岛屿 ,又为海洋生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多山 ”,使“山 ”与“水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提供了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存方式的多样性;“滨海 ”,使福建人因开放而善于吸纳 ,因冒险而勇闯世界 ,因前卫而敢为天下先,独具意蕴的市场意识和商业精神 ,使闽商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了无限的创造力 ,使海洋文明成了闽商创造物质财富的文化资本。
(二) 传统文化的演替路径差异
    安徽的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 ,黄帝炼丹、大禹神话流传下来。封建时期 ,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又将安徽的文化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此安徽文化群芳斗艳 ,光彩照人。徽州更是安徽文化繁荣之地“益尚文雅 ”,号称“东南邹鲁 ”。同时 ,徽州又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故里 ,更使徽州人以名教相砥砺。在这样尚文崇儒传统风尚的熏染下 ,现在安徽即使“下海 ”经商的人也都以沾点文气为荣。另外 ,在徽商中 ,许多人早年身为文人 ,从事儒业 ,以后由于生活所迫 ,或家境变故 ,或继承祖业等种种原因 ,弃儒服贾 ,走上了经商之路。发迹后 ,由于经济条件转优 ,加之良好的文化素养 ,使他们能够把注意力重新转向文化方面或投资文化教育 ,或重习儒业 ,追回失去的时光 ,求得心理的平衡。安徽人尚文的传统 ,培育了徽商“贾而好儒”的品格 ,而徽商的“好儒 ”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又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安徽文化的繁荣。儒家学说 ,本来是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论 ,徽商则用之于经商 ,其“灵验 ”也颇明显。儒家向来提倡“劳而不怨 ”,“择可劳而劳之 ”,那些接受儒学教育的徽州商人 ,自认“发达财 ”为“大任 ”,于是用以行之于艰难创业 ,因此 ,徽商精神又可称作“徽骆驼 ”精神。
    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 ,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 ,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秦汉时期 ,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入闽 ,晋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接触遂日渐频繁。自东晋迄唐宋五代以来 ,战乱频仍 ,中原人大批南迁 ,闽粤一带 ,人口激增。宋元明清时期以宋儒理学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模式逐渐在福建地域占据统治地位 ,闽商富于冒险精神,也缘于宋元以来海洋贸易和明清时期犯禁下海的传统。自宋以来 ,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的对外贸易 ,使闽商的眼界更为开阔 ,更少循规蹈距 ,其文化形态处于对中心与权威的游离边缘,又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之中 ,因而也更具蔑视权威、敢于离经叛道。明清长期的海禁政策 ,迫使闽人只能犯禁冒险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久而久之 ,犯禁冒险就渐成闽商的一个普遍的性格特征。福建海洋文化的迁流性质、移民传统 ,与今天闽商所谓的“敢拼敢赢 ”即喜好冒险的性格 ,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正是由海洋文化的迁流性孕育了闽商的商业冒险精神 ,前者是后者在文化上的培养基础。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子 ,融入福建人的血液 ,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三) 历史机遇的差异
    南宋迁都临安 今杭州 后,政治经济中心下移,促使其临近地区的经济首先得到相应发展,中原文化也随之被引入江南。徽州正处在当时东南经济区苏浙中心,南北交通要道,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徽地主经济向商业经济转移。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三角洲 ”。而且,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大运河沟通各地。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粮食等商品。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不再限于经营药材、茶叶、纸墨、竹木等本地产品,而是以从事“两头在外 ”的商业为主,即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徽商还充分利用扬州和大运河的特殊优势,通过承包官盐销售,获得巨额财富,并形成一个盐商群体,长期垄断官营盐业,并扩展到沿运河城镇的商业。加之徽州人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又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所以在商业领域恣意纵横,终成大气。
    汉唐之间,海洋经贸在闽越国发轫,孕育并形成“闽商”;宋元之际,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发源地;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曾六次在福建沿海扬帆启航;近代,厦门、福州位居“五口通商 ”之列,马尾船政文化也曾辉煌一时。闽都南台(台江),特别是义、帮洲,三保和上下杭地区,因得闽江三面环绕、“东江浪向应到海”之地利,唐宋以来便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内、对外贸易的口岸之一,是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以及闽省各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所以福州南台地区也是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②。闽人的“崇商”意识始于元代,而盛于明清直至建国前夕,经历数百年长盛不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为闽商提供了施展智慧和才华的广阔空间,是在海内外都取得巨大成就、并具有重大影响的商人群体。
三、徽、闽两大商帮的文化反思
    徽商毕竟是从山里走出来的,赚钱的目的无非是养家糊口和置业,没有考虑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典型的小打小闹,做得像胡雪岩那样的没几人,徽商尽管走南闯北,但其性格从骨子里还是脱不了小农意识。徽州商人中从商而终的少,多数人无论是发了家或是赔了本,最终还是叶落归根,返回到以农为本的老路上来。在安徽,有巨富之称的盐商们在其商名之外一般都有别名,物质的富翁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户,财富并没有使其摆脱对商人身分的卑微感觉。客籍在外的商人生活的奢侈糜烂是惊人的。置田建房修祠宇,几乎就是做商资本的惟一出路。因此,当中国逐渐步入近代社会时,当受着近代文明洗礼的东南沿海商人与之展开竞争时,徽州商人累遭失利,最终走向败落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而在闽商发展势头良好的今天 ,他, 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夹击 "中 ,闽商的后院再度凸现出 ,福建已沦为上述两者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不仅难以形成外散效应 ,还造成自身空间被争夺的尴尬局面。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下,传统闽商所承受的挑战是空前的。但同时闽商也面临着巨大机遇。中国已经经过二十七年的高速发展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九点四 ,这是一个世界奇迹。时代给今天的闽商提供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优越的创业条件和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中 ,如何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附加值 ,如何使敢冒风险、对外部反应敏捷等企业草创阶段时的有利特征 ,不向自我封闭发展 ,而向理性的、开放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化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 ,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 ,同时不断打造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并解决。徽商已经是“明日黄花 ”了 ,我们要吸取它的经验教训。闽商精神也需要现代转型 ,决不能只着眼于闽商对于福建一隅的特殊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特征 ,而是要与中国全局、全球市场的深远意义结合起来 ,善于发现自身缺点 ,不断更新 ,我们要借鉴徽商的成败 ,取其有利因素 ,发扬徽商的“儒道经营 ”策略 ,同时以原有的“爱拼才会赢 ”闽商精神为起点 ,不断注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鲜血液 ,充实和完善闽商精神的内核。
    注 释:
    ①司马迁:《史记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②福州市档案馆:《张真君祖殿与上下杭商帮 》,福州晚报;《闽商 VS浙商 》,金企网 ,2007年 4月 28日.
    参 考 文 献:
    [1]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汇编 [C]. 黄山:黄山书社 ,1985.
    [2]陈学文. 徽商与徽学 [M ].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3.
    [3]王振忠.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M ].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6.
    [4]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5]李琳琦.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春华秋实录:福建文化史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资料来源: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 8月第 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