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投资5亿元建设文教新城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8 日 15 时 32 分 50 秒 来源: 南方报业(广州) 2007-5-12 13:00:04 |
黄金地段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梅州投资5亿元建设文教新城 热闹的“五一”黄金周,梅州迎来了珠三角、港澳台及海外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即将落成的东山教育基地,游人络绎不绝。端庄大气的东山中学剑英校区、职业技术学校校舍教学楼错落有致,亭台楼榭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院士广场宽敞洁净,三根高耸的石楣杆象征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一串串喷泉在阳光照耀下像一朵朵灿烂的鲜花迎接游人,这里与依傍梅江的亲水公园一起构成1200米的沿江文化带。 科学决策 黄金地留给读书人 澳门的黄先生参观了文教新城感慨地说:“我是梅州人,这次回来看到家乡变化非常高兴,在我的印象中这里是污染很严重的地方,没想到两年一过完全变了样,政府为百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2004年底,梅州城区发展规划将东山片纳入市区范围,由于该地段位于梅州市秀兰大桥到嘉应学院之间的文化带中,而且依山傍水,开发该地段的想法刚出台,就迅速成为商家必争的黄金地。 梅州市委、市政府态度很明确,黄金地留给读书人,为梅州学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对记者说:“这片位于梅江河畔的1000多亩土地是目前城区最好的黄金地段,如果卖给开发商,政府可以赚一大笔钱,但我们没有这样做。市委、市政府勒紧裤腰带,光征地、拆迁、补偿等就花了2亿多元,就是要用来办教育,打造‘文化梅州’精品工程。” 东山教育基地总体规划用地约900亩,由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市政功能区三部分组成。近期规划从东山小公园至秀兰大桥以南地带,总投资约5亿元,建成包括东山书院、东山中学、市职业技术学校、亲水公园、梅州客家城标、院士广场、剑英图书馆、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州市艺术学校等在内的东山教育基地。 远期规划是从嘉应学院到秀兰大桥以南,建成一个大的教育文化带,把现在的嘉应学院、梅县高级中学和东山片连接起来,并在这个区域内新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后,以及远期规划建设的教育文化带形成后,东山片这块沉睡的宝地将成为梅州市一个集教育、文化、旅游、城建于一体的新亮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城相融共生的整体空间格局。 乡贤情怀 海内外客商捐资逾2亿 建设东山教育基地这样一座文教新城,需要约5亿元的投资。在广州、深圳等地可能并不算什么太大的困难,但在梅州这样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却十分不容易。如何筹措资金推进基地建设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融资和社会捐资等办法筹措资金。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基地建设蓝图出台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据统计,由社会力量捐助的基地建设资金达2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基地的建设进程。东山教育基地的主体建筑,乡贤捐资达50%以上的可由其命名,目前由乡贤命名的建筑已超过了10座。田家炳先生首先带头捐款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随后,香港、马来西亚、印尼、加拿大等地侨胞及外出乡贤、本地企业家都积极捐款捐资。曾宪梓、朱孟依、梁亮胜、李有权、温纯青、温育青先生等都捐出巨资。 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奠基仪式上,捐资人梁亮胜先生深情表示:“每次回到梅州都令人感动,这次更多了一份期待。我捐资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坐在客家艺术中心大堂,在客家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再一次体验感动、享受感动。” 基地效应 文化黄金地衍生经济效益 目前东山教育基地的主体建设已完成了80%,今年10月1日前可全部完工。 东山教育基地的建设,在提高了梅州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提升了外来商家在梅投资的信心。香港金机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欧阳文勇先生看了东山教育基地的宣传册之后,被当地领导动用“大手笔”用于文化教育建设的举措所折服,他感慨地说:“文化氛围好的地方,就是投资的好去处”。他当时就打消了去其他城市投资的念头,经过几次考察后,决定在梅州东升工业园区投资港币1600万元兴建梅州金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已委托有关人员办理入园手续。 民生视角 征地拆迁无一集体上访 东山教育基地一度曾是梅州城区工业经济建设的发源地之一,有造纸厂、磷肥厂、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铁路货场、码头区等32家企业。 东山教育基地的建设,涉及到为数不少的企业和605户居民的征地拆迁问题。据反映,在该征地拆迁过程中,未出现一宗强制拆迁个案,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 据了解,东山教育基地的拆迁和安置,市委、市政府共拿出2亿元左右用于拆迁的赔偿,额度在梅州拆迁历史上是最高的,而且在允许范围内一律就高不就低。拆迁赔偿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所有补偿细节公示3天,补偿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从而保证了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东山片原有的32家企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妥善安置。多数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了破产转制,一小部分继续经营的企业被分别安置在梅县和蕉岭的工业园中,并解决好企业厂址选择、职工安置、库存转移等问题。 近日,在东山教育基地相关部门组织的“认捐一棵树留下一份情”活动上,拆迁户彭先生告诉笔者,一起回来自愿参加该活动的拆迁户还有十几位,大家都认为政府在拆迁过程中以人为本,体察民情,令拆迁户心服口服。 专家点评 给了梅州文化一种信心 东山教育基地总筹资近5亿,在梅州这样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建设如此一座“文教航母”,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客家文化大师程贤章认为,教育基地最大的贡献是给了梅州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给了梅州一个打造文化精品的模板。梅州教育在历史上一度辉煌,曾经出现了22位两院院士,这对于一个小小的地级市而言,十分不容易。但最近几年,在教育方面我们的优势在逐渐消失,这次东山教育基地的“大手笔”会给梅州教育打一针强心剂。 对于基地建设筹资问题,程贤章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他说过去很多人说梅州是“讨饭”的,因为很多时候当地会向省里要赞助,但是东山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在“化缘”,梅州在此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乞丐”而是“高僧”。基地建设的各方面资金之所以能够迅速落实到位,是因为教育基地本身建设蓝图是正确的,海内外乡贤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才会踊跃捐资。 专题撰文:翟永鸣 凌峰 肖伟光 统筹:曾礼 图: 斥巨资打造文教新城,彰显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也为梅州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王亮 摄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