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中学在做大中不断做强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1 月 27 日 12 时 17 分 20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07-9-18 12:19:32 |
本报讯 (记者黄山松 罗渊宜)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5年来,东山中学占地面积扩展了三倍,建筑面积增加了四倍,在校学生人数从2600人增加到6200多人,实现了发展史上的大跨越。随着学生人数成倍增长,东中以“循环教学”、年级(校区)负责制等管理模式激活了办学机制,把“以学生为本”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学校在做大中不断做强。今年高考,该校除夺得文、理全市“状元”外,文科总分全市前50名占有38名,理科总分全市前50名占有36名,文、理科总分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共有331人。 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东山中学,曾是污染区内的“弹丸之地”。代代东中人谋变,步履维艰。2001年,东中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设想和规划。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东中的“创建”工作列入市重点工程,并开始了气势恢弘的东山教育基地开发建设。我市先后对东中周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将破产的钢铁厂、磷肥厂规划为东山中学新校区用地,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观。2004年秋,市领导决定把东中的“创建示范性高中工作”、“实施新课改工作”、“东山教育基地建设”统筹安排,齐头并进。 校长杨昭尊说,在这系列建设过程中,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等市领导倾注了心血,多次听取学校工作汇报,亲临现场办公,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在拨出专款的同时,积极发动海内外乡亲、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近几年来,共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东中校园建设。目前,东中的场馆建设基本齐备,内部的设备设施比较完善,多媒体电教平台日益增多,信息化程度较高,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他说,市委、市政府在高度重视东山中学的硬件发展和周边环境建设的同时,还特别关注东山中学的“软件”建设,全力支持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不仅在经费上大力支持,而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几次给东山中学增加教师编制。2002年时编制仅218个,至今年已增加到363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整体上得到进一步优化。 如今漫步校园,一幢幢现代艺术建筑物耸立在依山傍水的人文秀区,让人流连忘返。学校领导说,东中巨变,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全力支持。如今,“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进入冲刺阶段。去年6月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今年10月中下旬将进行教学水平评估、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验收。 创新模式打造高素质师资 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后,如何提升教学水平确保在做大中做强?东中决策者们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他们大力推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形成学校领导抓大事搞协调,中层干部上一线挑大梁,班组齐心争一流抢着干的新格局。 从华师大毕业的英语教师徐映秋,才执教3年便成长为骨干教师。她当班主任的物理2班今年高考英语成绩名列全校前列,有8名学生总分进入梅州市前50名,其中3名学生进入市前10名。据介绍,年轻教师进步快取决于该校创建“循环教学”模式:让绝大多数教师从高一直接带到高三,促使每一个老师从高一开始便树立着眼三年的长远意识,全程关注,全情投入,循环教学。这种模式强化了集体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个性的创造力,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注重形成团队奋斗的合力,形成了较好的教师成长培养模式。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干出成绩。 经过“循环教学”的成功实践,时机成熟了,东中从本学年起全面实施年级(校区)负责制,强化年级管理。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校区)由一位副校长分管,分设年级(校区)领导班子,均配置有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总务科等部门。各年级在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的同时,根据年级特点和实际,各自主抓教育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抓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年级教研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杨昭尊坦言,这一体制在三个校区实施后,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良性竞争、争创佳绩的积极性,优化了校区内部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下一步,将探索校区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激励机制。 通过实施常规管理、循环教学、年级(校区)管理、层级管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培养出了86名高级教师担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80%以上的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能熟练制作开发课件。所有学科均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教研活动蔚然成风,成果显著,造就了18名全国或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名师”。 形成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特色 这几年,学生扩招之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东中面对这种现状,围绕“以生为本、努力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和“注重能力、务求创新、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教学模式,努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目的是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唤醒学生的人本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文意识,锻炼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东山中学在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坚持做到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不补课。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让他们终生受益。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得到和谐的发展空间,该校坚持面向全体,一直不分快慢班,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此同时,采取“优生辅差、差生培优”教学方法,对优生从严,对差生从宽,提高优生的竞争力,寻找差生的兴趣点,缩小学生的差异性。他们多用激励型评价,少用量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规定坐班登记,不按统考排名,不规定机械的备课量和作业次数。每学期组织学生、家长、同行对老师问卷式的教学评价,带动全校上下形成了争先做事,和谐创业的氛围。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