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闽南地区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让闽南语歌曲像粤语歌一样火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让闽南语歌曲像粤语歌一样火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8 日 14 时 5 分 58 秒  
来源: 海峡都市报   2006-7-17 14:11:26
    本报记者 秦戈 文/图 
    7月4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主办的全国性闽南语歌曲赛事———中华首届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在福州启动。当天,包括徐沛东、王佑贵、付林、刘青、张卓娅、王健、虞雯琴等在内的十几位全国著名词曲作家,与本省的音乐界名家章绍同、林荣元、颜庭寿等汇聚一堂,共商闽南语歌曲创作大计。
    7月5日开始,词曲作家们赴闽南泉州、厦门及漳州等地,深入当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日前,词曲作家已完成采风任务,进入“闭关”创作阶段。 
    本报记者在采风随行中了解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如此强大的采风团到福建进行闽南语歌曲创作还是头一回。据介绍,词曲创作完成后,将进入演唱比赛阶段。8月初至9月下旬将进行歌手“海选”,届时将选拔出60名选手再汇集若干特邀歌手一起参加晋级赛。
    闽南语歌,缘何不如粤语歌流行
    多年来,一个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是:其实我们闽南话并不会比广东话难听,为什么粤语歌就能这么流行,而我们闽南语歌就总是打不响呢?
    在近日的采访中,大家都普遍认为,造成目前福建闽南语歌曲“难成大气候”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现实是:本土创作者对于闽南语歌曲的创作水准一直没有达到一个高度。福建到现在还没专门培养原创闽南语歌曲及演唱人才的学校,如今的福建闽南语歌坛创作及演唱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的,大多是靠着自学,摸索着前进,无从进行专业性培养;由于闽南语歌曲独具闽南特色,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而一般正规的音乐学院目前无法涉及这些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闽南语精品新歌出现及优秀演唱者的推出。 
    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代歌后邓丽君也曾把一些闽南语歌曲传唱开来,但闽南语歌曲真正为广大的听众所熟悉,应与那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爱拼才会赢》有极大关联。宣扬一种拼搏积极向上精神的《爱拼才会赢》,在台湾歌手叶启田的歌声中博得了广大的共鸣,之后,挟“爱拼”之势,其他的闽南语歌曲也跟进,卡拉OK里从此也有了闽南语歌曲的一席之地。
    但对于许多热爱歌唱的人们而言,在大量出现的闽南语歌曲中,像《爱拼才会赢》这样的精品歌曲实在太少,而绝大多数充斥于街头巷尾的闽南语歌曲如《金包银》、《今天不回家》、《心事谁能知》都以相似的旋律及配器,并伴以一种哀泣的演唱方式,使许多听众很快就对那种“怨妇气息太浓”、太过于模仿日本“樱花调”的曲风起了抱怨之心。
    此外,许多文化界人士几乎不约而同发现:作为闽南人发源地的厦门、泉州、漳州闽南三地,居然没有生产出一首真正流传开来的闽南语歌曲———几乎所有的闽南语流行曲目,都是从台湾省传送过来的。
    咱们闽南人为何没有自己的闽南语歌曲?咱们的原创闽南语歌曲也该回赠给台湾同胞!基于此,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创作我们自己的闽南语歌曲”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音乐界人士也开始把创作目光投放到这个领域中来。
    ■不懂闽南语方言,能不能写出闽南语歌 
    不懂闽南语方言,能不能写出闽南语歌曲? 
    这个问题,在此次采风活动的研讨会阶段,就是个众说纷纭的“难题”。此次参加活动的著名词曲作家,大都来自北京,他们对有着“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闽南语,最深印象就是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爱拼才会赢》。相比较现代普通话,闽南语的发音共有七声,语言的障碍,成为横亘在创作者(尤其是歌词创作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比如,闽南语中的“蔬菜”叫“菜蔬”,“台风”称“风台”,“母鸡”叫“鸡母”等。文字修辞使用的不一致,势必带来写作思维的差异。
    经过多日的闽南三地采风、研讨,在听取了专门研究闽南语专家的诸多意见后,创作者心头的雾水也慢慢开始散去。其中,歌词创作上比较中肯的一种办法是:翻译法。即由词作家在深入闽南采风后,把创作出来的普通话歌词,交由精通闽南语的语言学者翻译、调整,力求在歌词的韵味上符合方言特色。另外一种办法是,词作家参照《闽南语辞典》进行“替代性”歌词创作。
    相对于写词,本次的曲作家压力会略小些,但如何超过台湾的那些已流传开来的闽南语歌曲旋律,曲作家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数天的闽南地区采风活动,在认真聆听研究南音,观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曲艺后,有的曲作家就明确提出,本次的歌曲创作可以采取先有曲,然后填上词(一般歌曲创作,是先词后曲)的方式。此建议,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
    ■名家声音:歌曲精品出现指日可待 
    此次的采风行程,名家们“在学习中寻找灵感”,他们深入闽南生活的许多细节。每到一地,主办方都邀请当地的闽南语文化研究者及民间艺人参与研讨,而名家们都谦虚地向当地专家及民间艺人们讨教关于闽南文化的各种知识及风土人情。在多次的思考与文化碰撞中,词曲作家们捕捉着溅起创作火花的那些灵感。 
    在多日的采风随行中,记者把采访到的部分名家的真实声音记录如下,它们对于本土闽南语歌曲最终的突围,也许将有历史性的意义———
    徐沛东(中国音协党组书记、代表作有《亚洲雄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闽南语歌曲根在大陆、在福建,但我们不限于从福建来谈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本次采风团的这些词曲大家几乎都不懂闽南语,但这不妨碍他们聆听、理解闽南地方曲艺文化,这很可能还会给创作者带来一些新鲜的感觉,在创作上“杂交”出好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期望这次活动能为闽南语歌曲注入新鲜活力! 
    章绍同(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两度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获得者):这次活动请了这么多全国名家来,的确让人激动,很有希望掀起闽南语歌曲创作的大热潮。闽南语歌曲创作上的语言障碍,我相信会有很好的解决方式。我们鼓励创作者用多种音乐语言,让歌曲风格多样化。 
    王佑贵(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几天采风收获很大,闽南当地特色的文化曲艺,的确给我很多营养。目前,我已经有个曲子的大致结构,我对写好闽南语歌曲很有信心,我的曲子将是爵士乐风格的。 
    王健(著名词作家,代表作《歌声与微笑》《绿叶对根的情意》《历史的天空———三国演义片尾曲》等):我已是第四次来到闽南,每次来都感慨,都激动,都想好好地写一首歌。但这次的压力有些大,因为面对的是自己很陌生的闽南语这种方言……但还是要努力一下! 
    付林(海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妈妈的吻》《小螺号》等):由于闽南语歌曲写作的特殊性,我是积极主张先曲后词的。但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是发现新作,二是发现人才。赛事活动结束后,后续还要跟上,为歌手及作品进行策划“包装”,组织巡回演出,制作音像精品,广泛对外宣传推广等等。只有这样,作品的影响力及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
    刘青(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代表作《祝你平安》、《山不转水转》等):我原先对南音不太了解,所以之前对这次的闽南语歌曲创作心里没有数,但这次亲身感受,收益很大。南音在我看来,是个很有历史感和宫廷味道的音乐,很有情调、很有温柔的气质,我觉得自己可以吸取南音中的元素,创作出抒情风格的闽南语歌曲…… 
    孟庆云(空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代表作《为了谁》、《想家的时候》等):听闽南这边的专家介绍,的确让人感受到“每一句闽南语都是一段旋律”……闽南语的确是个很有歌唱性的方言。对我而言,在吸收有当地特色的音乐元素基础上,如何发展,如何写出带有很强时代感的闽南语歌曲,将成为一种创作动力……
    □相关链接
    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源头在厦门
    闽南文化学者彭一万先生表示,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有着深远的渊源。清末民初,闽南的歌仔就在两岸风靡一时,当时厦门二四崎顶(厦门地名)的“文德堂”和二四崎脚的“会文堂”就是印刷闽南方言歌仔册的出版商。他们先用水印,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用石印,这些小册子,在厦门的销量很好,还销售到台湾。
    清末,台湾被日本占领,台湾民众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民族气节。当时一首名为《雪梅思君》的歌仔就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歌里唱道:“唱出一歌分你听,雪梅做人真端正……劝你列位注意听,要学雪梅这所行(品行)。”讲的是一个女子在丈夫死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坚强地生活,而这个故事传到台湾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当时台湾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所以人们借女子思夫,为其守节,来表达自己不甘于日本的统治,做人要端正,要有民族气节。《雪梅思君》在当时被称为“国庆调”,或“厦门调”。
    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花腔歌曲———《安眠曲》,用钢琴伴唱,堪称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雏形。随后厦门人姚占福渡海赴台进行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他的力作《苦酒满怀》和《心酸酸》风靡全台。
    著名词曲作家曾仲影,也是在厦门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台湾,这些人对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上世纪20~30年代,台湾产生了一批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人才。如台湾本土音乐人詹天马作词、王云峰作曲的《桃花泣血》,蔡德音的《红莺之歌》,则是用《苏武牧羊》的古调重新填词。1933年~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现在还传唱的许多经典就是当时所创,如《望春风》、《月夜愁》、《雨夜花》、《四季谣》等。这些歌声像一股温馨柔和的春风,吹拂过大街小巷,吹拂过城市乡村,抚慰在“四脚仔”(指日本统治)控制下的“甘薯仔”(指台湾人)的孤寂胸臆,也流传在一衣带水的海峡对岸。